紫砂壶是最讲求造型变化的实用类艺术品。通过其形体的方圆、曲直、长短、疏密等变化的外显形式,将其专业性、创造性和思想性一一表露出来,让欣赏者在第一层面就能充分领略到作者的审美情趣、气质风度、品位境界与艺术个性。紫砂壶作品的千变万化、丰富多姿的形象支撑,大多依赖于“线”的质感、神韵及变化。传统的众多关乎“造型”的门类艺术,如书法、绘画、篆刻、雕塑艺术与玉器、陶器、铜器、木器、瓷器造型,以及戏剧、舞蹈艺术等,无不以“线条”去构建自己的艺术体系。所以:紫砂壶艺术也是“线”的艺术。 紫砂壶造型丰富,仪态万千,其作品“线”体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感性语言的“面与面相接现象”的雕塑类的抽象轮廓线;另一种是理性语言“放浪于形骸外”的强化表现的具象装饰线。前者属于造型艺术,后者归纳为装饰范畴。紫砂壶作品的圆式抛物线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守圆含虚”能产生最大限度的空灵之气;方式框架线有着稳定的立体感与厚重感,“无所屈让”反映出抽象的刚毅与强健。刚、柔的“线”体,不是两级分化的孤立存在,而是在发展中找到彼此的契合点,和谐统一,达到方里寓圆、圆中存方、刚柔相济的高妙境地。 紫砂壶装饰用线十分讲究形质与效果,主要装饰线形有: 灯草线:在口沿部位时叫“翻口线”,在底足部位称“底线”,也可单独或重复施于壶体、肩、腹部位,以增加其造型效果,是一种极为简约的精化处理。 字母线:又称文武线,用于口盖与口沿位置,一般要求上粗下细,俗称“天压地”,表现出层次感,反映宾、主关系的和睦融洽。 去肩线:常用于紫砂壶的颈部、口下沿等转折部位,富有韵律与节奏感,表现学术界的附庸美与依附美。 凹凸线、皮带线:一般用于腹部,可使造型丰富,增强视觉效果,增加形体变化,阐述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辩证哲理。 凹肩线:是双曲线,用于肩部装饰,可以加强稳重感、节奏感与流动性的艺术效果,有着“延续传统、跟进现代”的进取意念。 筋囊线:可以使形体划分成若干等比例的块面结构,线体随着壶身的肩、腹而变化着深浅与连绵,演绎着形体扩张力的多元化风格。 抽角、折角:主要用于方器成型的面与面交接处,可使形体藏锋隐角、刚柔兼容,富有情趣与变化,是进行各种形态可能性的探索。 云水线、棱纹、花瓣纹:这类纹饰可以是按一定的规律遍施于形体的各个部位,要求线条规整大方,整体气韵贯通,是运用花、素相宜的原则,寻求修饰的精致与精美。 紫砂壶的装饰“线”体,都要求挺括、清晰,不仅使造型生动活泼,也能巩固器形构造,并且赋予了更多的观赏情趣与艺术价值。 在诸多以“线”为共性的艺术中,书法艺术尤为突出,它能更深刻、更丰富、多韵律、多层次的表达作者的情感、审美及思想意识。这与紫砂壶的“线”性表述特点,出奇相似,可谓一脉相承。紫砂壶三维立体的表现及感官触觉的众多优点,应该更胜于前者平面二维空间依赖视觉效果的经营局限。紫砂壶艺术发展,虽然没有书法艺术积淀的那么深厚,但反而不受长期固有的过于规范性理念束缚,更能不断地广泛的吸收、融合各个艺术门类的长处完善自己,最终形成紫砂壶作品独有的鲜明特性与丰硕的艺术成就。西方艺术家认为,“一切艺术到了精微的境界都要逼近音乐。”音乐其实是一种有声的线条,俗称“旋律线”,其韵律和节奏往往为众多艺术门类所吸收。紫砂壶线条不仅有着乐感的跌宕起伏、婉转绵延,还有着金石的质感与力感,更有着“道法自然”表现自然美的人文主章与艺术感悟。 “线”韵之美,有着凌驾于整个制造过程与结果之上的气度与境界。线条的艺术结构与生命的结构相同,蕴涵着很多必要的基因元素。紫砂壶的“线”韵之美,是“内润而滋外”的一种内在学养的在外流露。紫砂壶艺术的诞生、发展,好像一个生命的流动成长:先由里到外、继而由外到内,包含着自然美、变化美与和谐美。紫砂壶形体的纵横有象、随转起合的“线”体,是表达体量感、空间感与形象感。“线”的感觉,是作者经过长期实践的自我积累和多方位考量、研究后的反复精炼、体悟中自然萌生,是作者的内在意识对外在物质的独到见解的表述,是作者综合哲学观、宇宙观、艺术观的“有察必现”的融会贯通与集中反映。同样造型的作品,却有着“景物非殊,举目有山河之异”的微妙差别。紫砂壶形体线条,有的凝炼古拙,有的飘逸浪漫,有的端庄雍容,有的天真浑成;方者劲峭,圆者柔润,方圆兼蓄,姿态横生。紫砂壶经典作品,总是肥、纤皆得其宜,方、圆自然协调,呼应有致,轻重有变,气韵贯通,以求达到“尚法”的极则。优秀的紫砂壶作品,都有着流畅的“线韵”、充沛的“线气”与高雅的“线体”风貌。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