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的书写(五)

 星河异彩 2017-02-11

第五部分  关于秦汉书法的简单总结

1、统一,是中国书法出现的大前提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内容和形式的书写艺术,而汉字是政治、文化统一后的产物,没有汉字,就没有书法,所以说,汉字的出现是中国书法的大前提。

统一是从秦开始的,秦统一的是文字,而不是书法。也就说,始皇帝“书同文”所统一的只是人们交流信息的“符号辨识”系统,而不是这些符号的具体写法。当然,从始皇帝的本意来讲,可能也是想统一写法的,秦人规定了不同场合应使用不同的字体,如在刻石等礼仪场合使用小篆,在日常的公文书写中用隶书(即“秦有八体”)。在隶书的具体写法上也力求统一,目前出土的秦简书法相比汉简要整饬、单一得多,好像是当年我们刻蜡版时统一培训过的“仿宋体”。如果秦王朝延续一百年的话,这种千人一面的书写方式说不定就被固化为一种传统,那么后来能否诞生如此丰富的汉字书法都尚未可知。

文字的统一是伴随着秦国的征服战争开始的,持续了三十多年,加上秦统一后的十四年,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足以使两三代人熟悉秦人制定的统一符号系统,文字的统一已是既成事实。

从书法史的角度看,秦的统一规定了作为通识符号系统的文字“原型”,还规定了用于不同场合的文字“变型”,这个变型就是“字体”,也试图统一各种字体的具体写法,最终将“手写体”也变成了千人一面的“标准体”。秦以后的书法史,汉字的原型、变型、手写体都发生过巨大的变化,但这三种形式及其关系是始终存在的。

汉承秦制,是尽人皆知的常识,可我们仍要问一下,汉究竟继承了秦的什么东西呢?当然不只是制度上的东西,汉的政治制度与秦是有一定区别的,我们认为,主要是理念上的东西。

秦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呢?就是统一,这个统一首先是政治上的。秦始皇灭六国之后,拒绝了分封制的建议,指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王侯,所以,让天下太平的方法就是不再设立诸侯国,不许再有独立的小国家,从此一个国家、一个天下、一个皇帝,天下以朝廷任命的郡县官吏治之,简言之就是废封建、置郡县。

六国遗民是不服的,推翻秦王朝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六国遗民的复国主义力量,秦亡以后,项羽分封诸王实际上是满足了这些人的要求,重建分封诸王的制度。但是,已经被始皇帝无形中“洗了脑”的灭秦英雄们很快都变成了始皇帝,他们按始皇帝所预言的那样发起了战争,没有一个人再甘于列国林立的邦国时代,都想一统天下、当皇帝。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驱动的呢?大概就像一个已从小面积房子搬到大户型豪宅里住过的人,再也不愿搬回小房子住一样。

经过四年残酷的战争,刘邦终于统一了天下,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二世皇帝”。

到了刘邦登上大宝,“统一”还是“分封”已经不是讨论的问题了,多年的战火洗礼,已让天下公认,“统一”就是绝对的大道理,没什么可商量的。

政治一统一,文字自然就统一,做《说文解字》的许慎说过,之所以会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字,是因为有不同的国家(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按此逻辑,国家一旦统一在一个皇帝治下,一定会“语同声,字同形”。

如果从文字的角度看,它的统一过程伴随着秦灭六国的统一战争就开始了,我们可以推想,那些被逐一灭掉的六国,其留守官员一定是以秦王能看懂的秦国文字(可能主要是秦隶)给新领导写汇报文件的,到六国尽灭,那些留下的六国旧官吏均已学会写秦字了。

秦亡之后的灭楚(项羽的西楚)战争也是多国部队的联合行动,各国之间的文字语言交流十分频繁,并不依赖通译舌人,说明各国军队中的文书可能使用的是同一种文字,这种文字可能也是“秦隶”,这是秦始皇给留下的便捷条件。待西楚灭掉,这种快速成长于战争之中的文字已然是使用最广泛的统一文字,汉代建立后,汉高祖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出台一个正式文件去追认这个已经是事实的“书同文”了。

“秦隶”与“汉隶”在字的组建构成上几无差别,所差别者只是在书写方法上流露出不同地域人的审美特征:秦人庄严整齐,楚人妖娆浪漫。刘邦集团本是楚人,他们的审美偏好无意识地流注于书写习惯之中,又因他们是统治集团,天下人为巴结他们,也有意识地摹仿他们的书写习惯,于是,便造就了那种杂糅秦楚审美偏好的书写方法,既有秦人庄严整齐,又有楚人的妖娆浪漫,后人称之为“汉隶”。

政治统一满足的是那些能打天下的英雄们求“大”的心理,文字统一满足的是求信息通达便捷的心理,这种心理诉求在“汉隶”上体现得也非常充分:书写简易快捷,审美风格上纵逸开张、阔大雄强,这也是一种统一。

2、自由,是中国书法的灵魂

如上所述,汉代是自然而然地继承了秦统一文字的事实,并无刻意自觉的行动。汉高祖刘邦恢廓大略,无可无不可,依其天性,文字都可有可无,何况其写法,所以没搞什么劳什子的文字统一规定。其后继者高后、孝文、孝景皇帝皆尚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人民活动能不干预就不干预。孝武皇帝雄才大略,但忙于开疆拓土,偶尔求仙问道,无暇涉及书技小事,西汉一代,是最强大的皇帝们给书写创造出最多自由的时代,遂成定制,延及东汉。东汉诸帝一如前朝不过问书写之小事,只是降至桓、灵,这两个最无能的笨蛋皇帝,却偏好附庸风雅,这才有了借写字可以炫耀于天下以至玩物丧志的陋习,才有蔡中郎(邕)书丹刻石于太学,而观者车辆塞巷的热闹场面。但那只是一个无能皇帝推波助澜下的文人集团的一场小小得意而已,并没有造就出什么规模天下的“书法”范式。

不过,也正是汉隶衰败时代的玩物丧志风气,促成了书法上的精致主义出现,造就了可为后世初学者临摹的规整字范。今人所谓汉隶之经典,如《乙瑛》《礼器》《史晨》《张迁》诸碑,《石门》《西狭》《郙阁》诸摩崖,均是汉末之产物。人们写多了,写熟了,而且把写字当作一件专门的事情集中精力去干了,自然就会趋向精致主义。在精致主义的推动下,字越写越漂亮,逐渐积累下一些漂亮的范型。经典是创造激情的结果,也是创造激情的结束;对于初学者来说,经典是进入书法世界的入门捷径,但须记住这只是门径,而不是终极目的。

还是回到汉朝。官方并没有规定说怎么写字,写字的人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文人集团也没造就出欧褚颜柳、苏黄米蔡那样的典范书家,更无馆阁院体的束缚,所以有汉一代的书写极其自由,这种文字统一后的书写自由是中国书法最本质的精神特征。从书法的角度看,秦王朝创造出的是一个统一的符号系统,汉王朝则开放了这个符号系统内自由书写的创造空间。中国汉字书法是秦统一严谨的精神气质和汉代自由散漫的精神气质共同蕴育出来的艺术。

书写自由最明显的成果是汉代已经诸体皆备,所谓“诸体皆备”,是指中国书法中的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在汉朝时已经全部出现了(参见图061,东牌楼汉简,行书;图062,东牌楼后汉简,楷书;图063,东牌楼后汉简,草书)1900年代以后,汉代简牍大量出土,甚至有少量写有文字的纸张出土,这些材料表明,中国书法中的五种书体在汉代已经全部出现,这一发现首先颠覆了“汉隶”的观念。清末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汉代人只写隶书,所以把隶书称为“汉隶”,但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汉代人并没有书体的概念,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了多种构型的汉字,后来的人根据不同的审美偏好,将其中一些构型集中深入地发展了,提炼出了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其实在汉简之中,介于这五种书体之间的也大有存在,说明当时没什么体,就是被后来当作典范的汉代碑碣,其实也是千人千面,并不存在可作为隶书之则的“标准写法”,比如横画就可平可翘,不一定非要有“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汉代的书写(五)

            ↑◎图061,东牌楼后汉简,行书      ↑◎图062,东牌楼后汉简,楷书

 

汉代的书写(五)

◎图063,东牌楼后汉简,草书

 

其次,这些发现颠覆了关于书体的传统观念,比如说汉代盛行章草,草书是经由章草—今草—狂草三个发展阶段的,从丰富的汉简上看到,类似今草、狂草的书迹同时存在,而所谓章草,虽然也有出现,但并不比今草多多少,算不上主流,不存在由章草向今草再向狂草演化的所谓发展阶段。汉朝人写字是没有体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十分自由。

第三,这些发现颠覆了传统关于书体演化的观念,那种观念认为汉字书体是经历了由篆—隶—楷—行—草演化的阶段的,至少经过了篆—隶—楷三个演化阶段。现在我们发现,后世之所谓各种书体,在汉代是同时出现的,各种书体在当时都有了(甚至可以远溯秦代,统一时也是“八体兼备”的),之所以在后来形成各种书体,另有原因。比如楷书,首先是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胡人偏好汉人书写中偏向楷书的那种风格,他们便集中朝那个方向写,将其发展成为魏碑和隋碑的楷体字;进入唐朝之后,另外两个因素促进了楷书的进一步发展,一是科举考试,考官希望能看卷子省力些,于是倾向于统一字体;二是雕版印刷的出现,推动了字体向统一方向发展。至于行、草书,本来就由不同人的手写习惯决定,所以从来就有,从来也没有什么统一的写法,只是到了唐代,为了统一认识手写体,才出现了《千字文》的这类草书的字书,但那只是将一些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快写符号集中起来而已,并不具有官方法律的效力。

总之,汉代书写的自由状态告诉我们,不存在线性的书法发展史,也不存在什么线性的书体演化史,只存在自由书写的个性风格史,最强烈、最集中的那几种风格被后世称为书体。事实上,自由的汉字书写是没体的。

康有为没有看到过那么多汉简,但是,他凭少量的传说和文献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吾谓书莫盛于汉,非独其气体之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广艺舟双辑·体变第四》)

他说的对,汉代书法在书体上已极尽变化,变化至极其实就是无体制。当然,康氏之病在于没有彻底贯彻自己的这一见解。在讲到书体又回到了由篆到隶、由隶到楷的线性演化史上,不如我们彻底,我们认为汉代诸体在汉初已经出现,并没有线性的演化过程。

3、汉代书法可为百世法

说汉代书法可为此后及将来百世法,其意不是说汉代书法在形式上可为后代百世的典范,而是在书法精神上可为百世师法。

汉代的书法精神是什么?

其一曰统一,天下一统,以汉字为书写对象与书写形式。

其二曰自由,无体无法,随心所欲,能抒情达意即为好书法。

其三曰开张纵逸,阔大雄强。这八个字是讲汉代精神气质的,那是尽弃小国寡民理想的时代,那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时代,那是一个以大为美、以强为美、以奔放洒脱为美、以不畏强暴为美的时代,那是像潮水一样涌向天际线的时代,那是一个人民随意书写的时代!所以,汉代人的书写,字形矮小者,必令其向横向展开,此为阔大雄强之势;字形细长者,必令其向纵向进一步伸展,此为开张纵逸之势也。不论高矮大小,都是宽者愈宽,长者愈长,充满了向外扩张的动力。

中国书法史上有两个高峰,一是唐代,一是汉代,这两个朝代之所以能成为高峰,就是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精神特征:开张纵逸,阔大雄强。

相比之下,唐不如汉,因为它承袭了东汉的精致主义气质,承袭了北朝的拘谨、南朝的靡丽,发展出了束缚人性灵的“楷则”“唐法”。好在有伟大的颜真卿、天才的怀素,这才让这个朝代的书法以雄强飘逸的自由形象与汉朝并肩而立。汉朝没有那么多的书法家,但几乎人人都是书法家,在精神的自由度上是超过唐朝的。

晋唐那些最伟大的书法家也是从汉朝获得精神营养的,康有为指出过,王羲之、王献之笔法中的雄奇因素是来自汉唐间瑰奇伟丽之书,自唐以后,尊二王者至矣。然二王之不可及,非徒笔法之雄奇也,盖所取资,皆汉魏瑰奇伟丽之书,故体质古朴,意志奇变,后人取法二王,仅成院体。康氏崇魏,比之于汉,魏书整饬或可当之,瑰奇伟丽谈不上,汉之书法则当之无愧。他还指出,唐代最伟大的书法家颜真卿的精神气质也是来于汉的,后人推平原之书至矣,然平原得力处,世罕知之。吾尝爱《郙阁颂》体法茂密,汉隶已渺,后世无知之者,惟平原章法结体独有遗意。又《裴将军诗》雄强至矣,其实乃以汉分入草,故多殊形异态。这段评论,我们是完全赞同的。

   现代世界,汉代书法依然可以“为法”,这个“为法”并不是说将汉代某通碑刻作为唐楷一样的临习标准,而是说要以汉代人那种无体无法的自由书写状态作为书法的最高目标,以汉人那种翱翔于天下的姿态为审美理想,如此,才可进入到汉字的艺术书写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