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泉窑的开片与冰裂纹

 cxag 2017-02-11
开片,也即裂纹对于陶瓷来说十分普遍,不独龙泉窑,几乎每一个窑口的瓷器都有开片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开片?因为胎体和釉层是两种不同物质,两者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当器体从烧制时的高温熔融状态冷却凝固至常温后,如果釉层比瓷胎收缩率高,釉层就会因过度收缩而出现裂纹,这种现象即称为开片。也就是器物一出窑就有开片,它是难以控制的技术缺陷造成的,开片的深浅、长短、走向都是无意而自然的。

除了热膨胀系数差造成的釉面开片,还有一种“二次开片”,也就是瓷器在保存过程中,随着岁月的变迁,釉面继续产生裂纹,这和瓷器所接触的空气、水分、气温等各种因素都是相关的,尤其是那些埋在土里,沉在水里的瓷片,釉面腐蚀,老化,更容易产生裂纹。“二次开片”也可分两种情况,一是在原先的裂纹基础上继续延伸,这个不易被察觉;二是原先没有开片的,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之后却产生裂纹。前者往往是通体裂纹,而后者则多为局部开片,开片之处一般都是胎釉结合不够紧密,相对较松之处,胎釉结合紧密的部位则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依然不会开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开片的瓷器才能算工艺最好最完美的瓷器。


那么龙泉窑的冰裂纹又是怎么回事呢,冰裂纹是一种开片,不是所有的瓷器都能开冰裂纹,冰裂纹的产生与胎釉配方,烧成温度等都有着微妙的联系,不同的胎釉配方上釉工艺,会导致不同的开片,比如石灰质釉,也即玻璃釉的开片大都是细碎的,而像南宋官窑器,大开片很多。南宋官窑器的开片现象非常普遍,龙泉窑黑胎产品也比白胎更容易开片,这首先就跟胎釉配方相关。其次是烧成温度,一般烧成温度高,釉面硬度愈高,开片就愈快。

龙泉窑民间有一个哥弟窑传说,有开片的叫哥窑,无开片的称弟窑,传说中哥弟窑的年代被认为是宋代,但实际上,这个传说最早出现于明代。而且宋代也根本没有“冰裂纹”之说,其他的开片种类,比如鱼子纹、蟹爪纹、牛毛纹、鳝血纹等等都是到明代才提出来的,所谓哥窑“金丝铁线”也是明人的说法,金丝铁线有悖自然开片的常理,实际上是人为“做”出来的。传说只能当故事流传,不能当成严谨的学术,它经不起推敲。哥窑式审美的兴起其实始于明代,跟宋人毫无关系。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四引述《龙泉县志》(南宋何澹所修版本)里的文字说“莹净无瑕者为上”,可见宋人并不认为开片“高明”,无纹无瑕疵的才是上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