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林高手谈:如何理解形意拳的用意?

 成中行 2017-02-11

古往今来,形意拳理论都反复强调:以意领先。所谓“用意”,就是指运意或练意。《拳谚》说: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正如形意拳中十二形”所取动物之外形为身法,取其之能为意。比如,龙形,取其伸缩之法;虎形,取其善捕之法;猴形,取其灵活之法。

武林高手谈:如何理解形意拳的用意?

今天所谈的意,即意识。是特定的或客观外界事物所产生的各种刺激,经过大脑分析综合过程而产生的一种应答性意念和反应。用意时,意识只能引导动作,切忌灌注呼吸或劲力上。薛颠在其《形意拳论》中解释说:“练习拳术不可自专,自用而固执则不通。若求用力则凝滞不灵,专求气轻浮则神意涣散。专求重则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这就是说练习时不可固执一端,片面强调一方面而使得另一方面受损。形意拳所谓“心意”,即指脑髓所发出的命令,对耳之外所闻、目之所见及皮肤之所触,必须将脑髓的命令迅速传到运动器官而使肌肉产生收缩,做到意动即动,一动则浑身动,意止即止,一静则浑身俱静。古往今来任何一位技艺超群的形意拳名家,在交手中无不巧用心计、善于谋略、调动对方、捕捉战机,巧妙运用技术与战术战胜对方。这都反应出他们具有形意拳所必须具备的那种“正确”的用意。

若从技击角度来说,“以意领先”的主要作用是使处于竞技状态的肢体感觉更敏锐,以达到随机应变的目的。诚然,施发敏捷的意识作用,是不受刺激性质的限制,而使“规定”变为自发应付突起的进攻。在整个反应中,毫无定型与严格的准备使对方处于真假莫测的状态。在这种千变万化的情形下,化对方进攻为徒劳,而使自己的动作达到成功,正如形意拳谱中所云: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从而使“后发先至”这一战略战术的实现成为可能。不可否认,这一过程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定的时间内,经过反复刻苦练习不断积累经验而实现的。

下面,结合技术动作的个性训练,谈谈如何培养正确的形意拳意识。基本技术的每个动作,都有其个性特点、应用范围和规格要求。在技击中具有相对的技击价值,这既是掌握技术动作和运用意识的基础,又是在意识支配下,取得良好练习效果的保证。个性训练就是要抓住动作特点并将其运用于应变训练,这里就形意拳十二形的技术训练从以下三点进行论述:(1)心静:在练拳时,用意要做到入静,全部精神要用到动作上,引导动作到达意动形随,这是十分关键的。(2)想象:如手向前扑时,要先有向前扑的想象,意欲沉气就要先有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想象。意不中断动作也不中断,这种练习方法会使习练者感到意趣环生、其味无穷,在旁观者看来,动作也显得有刚有柔、优美大方。(3)了解动作的特点,例如虎形动作,虎在动物界捕食时扑力最强,所向无敌、猛不可挡。因此,需要习练者必须事前了解虎形前扑用力的特点,进而加以模仿。

总之,在练习时,不仅要考虑到自己所做组合动作的衔接,还要设想到对手的站位、意图及行动方式,并设想进攻的方法、方向、进攻部位、速度等。只有在平时训练重善于给自己创造符合实践的对抗因素,才能把每个练习与实践相结合。经过不断的强化,有助于建立和提高练习者的对抗意识,在实际对决中得以取胜。正如,《拳谚》所说:有人若无人,无人打影。前者是指与人交手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后者是指走架时,要结合用意如同实战演习,这样才能全神贯、以意领先。当然,在平时技术训练中,只有在近似实战的对抗条件下练习,才是形成正确用意的途径。

今天就先谈到这里。本头条号有关于形意拳的相关讲座和视频,欢迎收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