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淮八艳与秦淮流韵

 陈农 2017-02-12

秦淮八艳与秦淮流韵

点击查看大图
在南京秦淮河畔、夫子庙前的堤岸上竖立着一道两米多高、数十米长的石墙,题名为“秦淮流韵”,石墙上雕刻着与南京历史文化相关的24个历史人物的雕像,其中16人为须眉男子,提起他们的名字,个个是振聋发聩,他们有秦始皇、孙权、周处、谢安、王导、王羲之、王献之、刘禹锡、李白、辛弃疾、朱棣、唐伯虎、柳敬亭、石涛、吴敬梓和李渔等。他们都是些彪炳千古的风云人物,就连原来是最下三流的流氓无赖周处,也给后人留下了“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他上山除虎、下海除蛟,最后脱胎换骨改造了自己,成为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励志人物。另八人是窈窕仕女,她们分别是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蔻白门、卞玉京、李香君和董小宛——这就是史称的“秦淮八艳”。

2006年,人们曾围绕这座在建的历史名人墙,引起激烈的争议,争议的焦点是,从秦楼楚馆中走出来的一个个香艳女子,怎么能与开国皇帝秦始皇、吴国始祖孙权、一代枭雄朱棣、传世书圣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中国的诗仙李白以及抗金英豪辛弃疾等人相提并论、齐翼比肩呢?人们可以认同她们出现在茶肆书馆中,出现在茶余饭后的谈资中,但怎么可以以雕塑的形式将她们的形象与那些历史巨匠并列,镌刻在墙上让现代及后人敬仰呢?

人们有理由产生这样的疑问:“秦淮八艳”凭什么能在南京历史伟人林立的墙上站立起来呢?她们的故事与南京的历史文化有哪些渊源和情结呢?

点击查看大图

“秦淮八艳”是身处明清时期南京秦淮河章台柳巷中的一批歌妓舞女。其中的陈圆圆和柳如是系生活在昆山和嘉兴、往来于苏杭与秦淮之间的名妓。对于“秦淮八艳”,我们一般比较熟悉的是陈圆圆、李香君和董小宛,并不是因为她们是名噪一时的名妓,而是因为她们与明清的国家兴亡、战争风云、朝代更迭以及当时著名的历史人物吴三桂、侯方域和冒辟疆有关。

“怒发一冲为红颜”。这是人所皆知的吴三桂与陈圆圆的故事。乡坊里的说法,如果没有陈圆圆,就不会有吴三桂的反叛,不会有三海关的破关,不会有清兵的入侵,不会有清宫十三朝,不会有鸦片战争和世界列强的入侵……陈圆圆似乎成了与苏旦姬一样的红颜祸水了。

《桃花扇》里的李香君是有口皆碑的侠士烈女形象。她鄙视卖主求荣的侯方域,她不弃旧主,不媚新君,宁愿削发入庵,至死也不离南明秦淮。人们钦佩她的高风亮节和爱国情操。至今,不少人到了南京,就专程到栖霞山去拜竭桃花坞,到庵堂里寻访她的遗迹。

董小宛与明末四才子之一冒辟疆郎才女貌、清澄超脱的诗意人生,是历来青春男女景仰的境界、梦寐以求的追求。人们憧憬和迷离于那种静坐香阁、赏花品茗、闻香美食、吟诗作画的情调,冀望那样卿卿我我、如胶如漆的生活如影相随。

“秦淮八艳”对应的不只是一段才子佳人传奇的爱情故事,在她们的身上,至今还闪烁着历史的光芒。

“秦淮八艳”与一段风云激荡的社会变动息息相关。八艳中除马湘兰外的顾横波、寇白门等七人,都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非常年代,她们的青春岁月与明末农民大起义、清人的入侵和清王朝建立、明朝的覆灭、南明王朝的建立和消亡共处并存。在她们生活的印记里刻下的不仅仅是个人爱情恋情中的分离死别,而且烙下了一个民族、家族、家庭和个人的悲哀。在她们的身上,可以追溯起李自成进攻北京、吴三桂卖国投敌、清王朝同化汉人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可以直接串联起复社、明末四才子等著名社团和风云人物,可以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影子。

“秦淮八艳”与一个鲜明的政治社团和一批爱国志士水乳交融。明朝末期,皇帝昏庸,阉党权柄,国家内有闯王造反,外有清兵压境,明王朝摇摇欲坠。在这动荡的乱世,涌现了一些张煌言之辈的反清爱国将士和一大批爱国社团和仁人志士,其中最著名的有东林党人和之后的复社,那里汇聚了当代的社会精英。当时南京秦淮河夫子庙旁,有一个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全国热衷于功名仕途的有志青年和公子王孙以及一些社会风云人物糜集于此。闲暇之余,他们来到了勾栏瓦肆,与“秦淮八艳”结下了缠绵悱恻的情缘,明末四公子中的冒辟疆、侯方域、方以智等人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秦淮八艳”与这些仁人志士意气相投,情投意合,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在国家存亡的危机时刻,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身上凝聚了凛然的爱国正气。“秦淮八艳”中的柳如是、顾眉生等人都是从良后跟随明末的历史名臣的。

“秦淮八艳”忠诚于爱情和友谊。她们在情路上历经坎坷,却坚持以爱情和友谊为择偶标准,体现了自身高尚的品质。如寇白门被朱国弼赎身从良后,跟随朱到了京师,后又将被朱卖掉。寇白门对朱说:“若卖妾所得不过数百金……若使妾南归,一月之间当得万金以报公。”寇氏南归金陵后,在旧院姊妹帮助下,筹集了二万两银子将朱国弼赎释。这时朱想重圆鸳鸯,但被寇氏拒绝。她说:“当年你用银子赎我脱籍,如今我也用银子将你赎回”,体现了肝胆侠义。

“秦淮八艳”立足于自身卓越的诗画歌舞技艺。她们琴棋书画样样精湛,故宫博物馆曾展出马湘兰的兰花长卷,她的绘画在国外一直被视为珍品;无锡博物馆曾在南京展出了董小宛的蝴蝶图;柳如是的文学和艺术才华曾令近代著名学者陈寅恪“瞠目结舌”,其尺牍被清人认为“艳过六朝,情深班蔡”;顾横波通晓文史,工于诗画,精于音律,其十七岁时所画的《兰花图》扇面今藏于故宫博物馆中;卞玉京尤擅小楷,落笔如行云,“一落笔尽十余纸”;八艳中的董小宛又擅长美食烹饪,现在名菜中的“虎皮肉”即为其发明,又称“董肉”,她还研制了流传至今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卷酥董糖”和如皋水明楼牌董糖,被列为与伊尹、易牙、太和公、膳祖、梵正、刘娘子、宋五嫂、箫美人和王小余齐名的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仅此一项,就可比肩中国名人,遑论上南京秦淮河旁的名人墙了。

南京秦淮河畔的历史名人墙题名为“秦淮流韵”,意为这些伟大的南京历史人物犹如划破天空的流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是一缕闪亮的光影。“秦淮八艳”如同显赫一世的秦始皇等一样,以自己的气节、情操和才华绘就了一笔浓墨艳丽的南京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段辉煌的南京人文历史,南京的历史中少不了她们。她们在这座历史文化名人墙上出现,实在是名副其实,众望所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