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画界的华山论剑——“京派”与“浙派”

 伯乐书香小屋 2017-02-12


话说人物画界江湖以长江为界,主要分为两派——北方的“京派”与南方的“浙派”。



“京派”大本营在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院的教育体系一直为“京派掌门”徐悲鸿所左右。解放后,实际上只存在“南潘北徐”两大教育体系。因为时代的需要,“京派”和“浙派”曾领导一个时代的潮流,在美术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两派貌似相同,实际上是不同的,在很多方面是相反的,而且两派的指导思想也是完全不同的。



“浙派”的大本营在浙江美术学院(今改称中国美术学院)。原为国立艺专,创始人是蔡元培和林风眠。林风眠曾为实际“掌门”,后来换了很多“掌门人”,其中有潘天寿。他们两人的观点不一致,林风眠要“调合中西”,潘天寿要“拉大中西距离”。解放后,林的影响虽在(实际也没有影响了),但其教育思想对这个学校已完全不起作用了,代之而起的是潘天寿的教育思想和体系。


“京派”以“掌门人”徐悲鸿的艺术思想为理论基础。徐悲鸿提倡“写实主义”,又说:“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因而,“京派”的人物画都是以素描为基础的。大部分画家是用“干笔”贼擦出素描效果,着色也要达到素描效果。


徐悲鸿  《立马图》


对“京派”产生较大影响的画家还有“左护法”蒋兆和,其次是“右护法”叶浅予。蒋兆和是“京派”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人物画也是用素描法。他的人物形象是用线勾后,先用干笔妓擦,再用湿染,最后着色。他用墨更多、更重、更大胆。他虽用素描法,但敷擦见笔,更加生动,而且笔笔写出,更近于中国传统。


蒋兆和 《杜甫》


“左护法”叶浅予是画速写的,严格地说,他不算“京派”,他是浙江人,但也不算“浙派”。他指导过“京派”学生创作,所以,对“京派”的勾线法多少有一点影响,但影响不太大。


叶浅予 《荀灌娘》


“京派”的重要成员还有李斛、李琦、卢沉、周思聪、姚有多、杨之光等人。


李斛 《人物》


李琦 《主席走遍全国》


卢沉 《机车大夫》


周思聪 《人民和总理》


姚有多 《新队长》


杨之光 《一辈子第一回》


见识完了“京派”武功,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浙派”功夫。“浙派”的“掌门人”是潘天寿,但潘天寿只组织和指导,自己不画“浙派”人物画。“浙派”更具传统,更活跃,更讲究笔墨效果,都是潘天寿具体指导的结果。“浙派”人物画虽然利用西画式的造型,但不用或极少用干笔效擦,只在眼窝、鼻翼等处用湿笔一点,然后着色。“浙派”画家着色和画衣服的线条及大笔墨都来自写意花乌画的笔法,面及手部着色也有空白处,但这空白处是“见笔”而不是留高光点。当然有时“见笔”处也正与光亮处合。作大笔墨衣服,犹如花鸟画中的石头、荷叶或树叶等。因而,“浙派”强调传统笔墨,强调“写”,少用“擦”,尤其不用干笔擦出素描感。


在潘天寿的指导下,浙派人物画的重要人物有:方增先,周昌谷,李震坚和吴山明。


方增先 《粒粒皆辛苦》


周昌谷 《两个羊羔》


李震坚 《易安思词图》


吴山明 《叶圣陶先生》


“京派”人物画以素描为基础,用“干笔”画出素描效果,用型重,用笔严谨,气势较大,分量亦重。“浙派”人物画用“湿笔”,借助大写意花鸟的方法,画出秀润、清淡、水墨淋漓的效果。“京派”画一般说来多严肃规正,“浙派”画一般说来多趣味、潇洒。“京派”和“浙派”影响都很大,五十至七十年代,两派充塞中国画坛,人物画家不师“京”,即师“浙”,或者“京”“浙”同师,成为中国人物画的两大主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