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慧妈妈要这样处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成就优秀少年!

  平凡的人 2017-02-12

我常收到家长这样的提问:我孩子三岁,动不动就发脾气坐地上,还总说反话,训他、不理他、讲道理都不管用,为什么会这样?该怎样对待?



两岁小孩说反话是开始有自我意识了;三岁小孩说反话,多数时候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比如对对方的不信任和不接受,或者自己心里还有不好的情绪有待处理。我女儿三岁前不高兴都是因为饿了,仔细回想,我觉得还有漏掉的情况。比如,有时刚刚换个环境,她需要时间缓冲调整一下;有时是她刚刚做了什么特别高兴的事情,兴奋过度,事情结束后情绪就有落差,就显得不高兴。还有的时候仅仅是因为她累了,这时只要让她休息片刻就好了,不要继续催促、要求她,她还没有在压力下运作的能力。


我感觉通常幼儿三岁以后会表现得就懂事。两岁时,他饿了就沉浸在饿的状态里难以自拔,那可真是活在当下,他似乎很难把“去吃”和“不饿”联系起来。三岁以后,他的联系事情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了,因此就更讲道理、更乐于合作。如果孩子三四岁以后脾气更大,很可能是和家长的情感连接不够顺畅所致。对于大一些的孩子来说,我觉得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有些时候还是因为孩子感到无聊;另一些时候,各种行为问题追溯到根源,依然是因为孩子心里爱的储备有些匮乏。


我们常说,孩子闹、有情绪和行为问题都要去找根源。这个根源当然有很多,但是如果追究到最深的一层,我觉得很多都和爱的匮乏有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孩子闹,就是他感觉到了爱的匮乏而发出的求救信号。


我认为人的心里有两个“油罐”:一个储备乐趣、热情,一个储备爱。就像我们的身体每天都要消耗体力一样,我们的心理活动也要消耗这两个油罐里的库存。库存足了,我们的心理和情绪就动力强劲、游刃有余;库存短缺,我们就出现心理问题,继而引发行为问题。或者,这两个油罐其实是一个,因为乐趣在某种程度上也来自爱。


“爱的油罐”这个说法,是美国心理学博士、畅销书作者约翰·格雷提出的。我多年以前看他写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看到这个比喻。他说,我们之所以很多时候有情绪问题,不能付出奉献,不能愉快地交往合作,只是因为我们心里的那个爱的油罐有些空了,需要补充。只有当自己满足了,我们才有能力和外界愉快合作。所以很多时候夫妻矛盾不要看表面现象,如果我们想办法把自己的或对方的油罐补充上,冲突自然就不存在了。我当时觉得这个说法很有道理。有了孩子以后,我发现这个理论对孩子同样适用。有的时候,女儿显得没精打采,有些蔫,或者找茬闹事,我就抱抱亲亲她,或者和她游戏嬉闹,她马上就恢复了活力。于是,我想起了爱的油罐这个说法,一下子明白了——我给她的油罐又充满了,她心里有了能量,就又有劲头去独自玩了。


这样看,我觉得其实在孩子教养方面,父母最大的一个任务就是给孩子心里的那个油罐不断加油。小孩正在生长,就像他们的新陈代谢越快一样,他们对爱的需求也越大。有些父母或许害怕宠坏孩子,刻意控制爱的表达,觉得孩子知道父母的爱。但我们常常忽视的事实是: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消耗这个库存。所以,用爱充满孩子的心,这需要父母持续地做,长期地做。


从短期来看,充满爱的油罐,可以让孩子减少情绪和行为问题。从长期来看,这个爱的储备将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给孩子的爱,可以支撑孩子的一生,帮助他有健康的心理。


人在最初几年所得到的爱的能量至关重要。最新的研究发现,十八个月的小婴儿,已经在他的头脑里形成了关于这个世界的各种“理论”。比如,他通过跟养育者的互动,形成关于“爱”的理论,关于“自我”和“他人”的理论,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或者说信念,将影响他的一生。如果他和养育者形成了安全型的依恋关系,那么,这就好比—他的爱的油罐是满的。他未来在其他人际关系,包括跟伴侣的亲密关系中,都会受到这个理论的影响。


还有更多研究表明,有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孩子,不仅未来在人际交往方面会做好,而且在道德感、亲社会行为、学习能力、自尊自信等方面,都会有更好的表现。


如果最初几年孩子所得的关爱甚少,那就好比他这个油罐不满,甚至还会漏,他很可能会感觉以后怎么去填补也难以充满。当然成年以后的补救是非常有用的,但是难度大,他需要花费额外的力气,去改变他最初的理论和信念。


怎样给孩子“加油”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给孩子的这个油罐“加油”呢?根据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婴儿是从和妈妈或其他主要养育者的互动中获得安全型依恋关系的。促进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养育方式有:敏感性、积极态度、同步性、亲密、支持、刺激。妈妈和孩子之间,贵在有互动,妈妈要对孩子的情绪做出相应的反应,妈妈和孩子的情绪要同步。


那么,不安全的依恋关系是怎样形成的呢?如果妈妈对孩子的需求没反应、冷漠;或者妈妈过于严厉、缺乏温情;或者妈妈自己就抑郁;或者妈妈给孩子刺激过多,这些都会让孩子恐惧,进而形成回避或矛盾的依恋类型。


这些对于婴儿期母子关系的研究,其实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启示,已经教会我们给孩子加油的窍门。这里揭示的道理,也适用于任何年龄段的孩子。


我们给孩子更多的爱,并不意味着要给孩子过多的夸奖或事事包办,关键是要和孩子有互动、有连接。所以,除了抱他、亲他、说妈妈爱你之类的表达外,当孩子哭泣、害怕、兴奋、失望的时候,我们都要有回应,让孩子知道我们明白他的感受。


共情就是最基本的一种和孩子连接的方式,它相当于在给孩子的油罐加油了。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孩子有了负面情绪时,先共情,之后就更容易处理了—因为加了油,孩子才有能量去应对挑战。


此外,和孩子游戏、嬉闹、分享、陪伴,这些也都是在给他加油。有时,一个会心的笑、一个两人私下分享的玩笑话、一个属于你俩专有的动作,都足以让孩子满足,找到安全感,恢复心理能量。


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孩子,家长和他连接的方式一定是不同的。比如,对于男孩,有时你不必问他过多的话,而是可以跟他一起做事。共同做事时,你们就是在连接了。另外,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给孩子加油的方式也要随之升级。有时如果没沟通成功,说明方式不合适,需要调整,多尝试。


那么,什么样的做法不是给孩子加油呢?


首先,以恶劣的态度对待孩子,都不是在给孩子补充爱。比如,当孩子在外面遇到问题时,给孩子倾听、理解、同情、关爱,并且鼓励他想办法,给他技术支持,这是给孩子的油罐加油。很多家长批评训斥,或不予理睬,完全让孩子独自面对,这都不是孩子需要的。


过于严厉的批评、指责、训斥、抱怨等,这些不但不是给孩子加油,相反,是在消耗孩子的心理能量。很多家长有这样的体会,当你批评训斥孩子时,他可能会顺从不反抗,因为他知道自己理亏。训完了,我们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但是我们常常会发现,一转身,孩子就会在别的事情上发作耍赖。为什么?很简单,因为当他被训斥时,你在消耗他心里的爱的库存。消耗空了,他没有心理能量去应对事情了,自然就又闹了。


当然这不是说要放纵孩子,该要求的仍然应该坚持,只是家长的态度需要调整,要用建设性的、积极的方式去引导孩子,以帮他改进为主。


现在一些家长迫于生活压力,孩子很小时没法带在身边,经常见不到,或者让孩子读小学就开始寄宿。还有更多的家长虽然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由于忙工作,实际上高质量的接触时间太少,即使每天见面,也都是浅层沟通,没有深层连接。或者,家长图省事,索性让电脑、电视去陪孩子……这些情况都表明家长错失了很多给孩子补充爱的能量的机会。


当然现在我们明白了这里面的道理,那么如果客观条件所限,我们真的不能常常和孩子在一起,家长也不要放弃,也要努力想办法补救。比如,身处异地的家长,要多和孩子通电话,多写信,或在网上视频聊天。总之,要不惜代价,找一切机会和孩子多沟通,争取达到深层连接。


我还常常听到一些大孩子的家长抱怨,说孩子总是没精打采,对什么都没兴趣,也不爱交往,和自己也不沟通,对他好也没反应,批评训斥更不管用。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怎么了,觉得刀枪不入,无处下手。


我想,这样的孩子常是因为他心里的这个油罐已经空了太久,孩子已经变得对大人缺乏基本信任,不相信他们会给自己什么。他这个油罐的盖子已经太久没有被打开,锈住了,想要打开,已经有点难度了。所以,当大人对他好,给他爱时,通常大人会觉得碰一鼻子灰,遭到孩子的抵触,好像这个爱传递不过去。


这时,家长不能放弃,更不要翻脸教训孩子,而是要继续努力,坚持不懈,需要费点力气才能开启他的心灵油罐。通常这种情况需要家长有耐心和创造力,要从不同角度尝试各种方法。只要我们能真诚地、谦逊地去了解孩子,那我们早晚能找到这个切入点。而且,一旦孩子感觉到你的诚意,他迟早会接受的。


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举个更普遍的例子来说明。现在很多爸爸都忙于工作,和孩子接触少。爸爸下班回来,热情满满地过来和孩子亲热,经常会遭到拒绝和冷遇。如果爸爸赌气就此走开,那么其实孩子心里是更伤心的,他加深了你不给他爱的信念,而这和他天性中渴望爸爸的爱是矛盾的。这样做,其实爸爸就不是家长,而是和孩子站在一个高度了。这时,如果爸爸能坚持,死皮赖脸地和孩子慢慢沟通,你会发现孩子过一会儿就接纳你了。


另一种不能给孩子爱的情况是,家长自己的油罐也空了,没东西可给,或者说没有心气去给。


妈妈们都知道不应该和孩子发脾气,但是我们还是忍不住,为什么?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处于充盈的状态。我们发作,通常都是当我们有压力、疲惫、面子被挑战、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和要求时。这些情况下,我们都在消耗自己爱的库存,我们的心里开始变空,所以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帮助孩子。就像前面讲依恋理论时说过,妈妈如果有抑郁症状,孩子就会感到恐惧不安。


当然,妈妈也是人,不能保证自己的油罐随时都是满满的。所以教育孩子,家长自身的提高和修炼很重要。妈妈们要学会怎样减压、怎样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怎样爱自己、怎样在心理上自给自足。


妈妈们只有将自己的油罐充满爱,才有能力去爱孩子。


要给孩子当好“加油站”,自己先“加满油”


家长要给孩子当好“加油站”,就要学会经常给自己充满爱、加足油。那么,我们怎样“加油”、怎样爱自己呢?


首先,要接纳自己。换个说法,就是无条件地对自己感觉好。比如,你一天要做多少事情,有多少成绩,才能觉得这一天没有白过?


以我自己为例。过去,我对自己要求苛刻,像个拙劣的上司一样按照业绩测评来对待自己。现在,如果一天没做很多事,可能只是有一些小进步或小领悟,我也能对自己感到满意。


另外,想办法与周围多建立连接。连接就是爱。我知道这句话听上去像是通讯公司的广告语。不过,这就是事实。


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当我们感到自己与他人或与周围的什么事物有连接时,我们就感觉比较好,好像自己是在被爱着。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失恋时听一首伤感的歌,我们好像减轻了一些疼痛。欣赏艺术或陶醉于大自然,我们像被充了电。好朋友愉快聚会,我们感到焕然一新,仿佛自己的价值有所增加。年节要回家团聚,不为别的,就为了和家人的情感连接。即使长大成年了,回到父母身边,什么都不做,也感觉得到了休养生息。年迈的父母更是需要时常和我们通个话。现在我开通了微博,微博上的这种互动没有什么功利性在里面,却让我欲罢不能,因为觉得和很多人有了连接,这让我感到开心,就像得到了更多的爱一样……


热恋中的人有时会有一种“巅峰体验”,说白了,就是因为两人的精神上有了足够充分的连接,两个人的心灵都融合到了一起,以至于感到一种极度的幸福。一些人通过修炼或是药物,达到心理上的“顿悟”状态,据说,这种状态就是一种觉得自己和宇宙万物融合为一体的幻觉,有这种幻觉的人自称体验到极致的幸福感。


心理学家说,交往多朋友多的人,更快乐更健康。这很好理解,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连接,去给自己的油罐加油。我们也还听说过,智者多不惧怕孤独,可以“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更丰富的连接方式,能从更多的渠道获得爱的能量。对他们来说,随处都是加油站,他们随处可以补充爱的能量。我想象,他们只需看着日月星辰,就可以给自己的心灵加油了……


这样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天人合一,其实就是教给我们爱自己的终极方法啊!


来源:《妈妈强大了 孩子才优秀》罗玲著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紫图图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