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ooker说书2:《重生——七年就是一辈子》

 Karl 2017-02-12

引言


正如书的题目《重生——七年就是一辈子》一样,这是一本看完可以让读者重生的书,同时这也是一本教会人们把原本认为只有一辈子的生命,活成好几辈子的书,或许你会质疑,这不会又是一本成功学吧?成功学不成功学我不知道,但的确洗脑。


在2000年,李笑来28岁的时候,没有英语经验的他靠自学成为了新东方的英语老师。七年后,在他35岁的时候,离开了新东方,成为了一名创业者,同时写了一本书叫《把时间当做朋友》。7年后,他42岁的时候,凭借对比特币的专研,实现了财务自由,同时成为了天使投资人。再过七年,也就是2020年的时候,李笑来一定会以另外一个全新的身份出现……


每一个七年,相对于前面的七年,做的事情几乎完全不同,究竟是什么可以让他活得如此精彩呢?这本书似乎给出了答案。但鉴于我能力有限,我很难把书中的所有精华部分总结概括,不夸张的讲,每篇文章都是精华。所以我强烈推荐阅读完整版书籍,本文只作为你读这本书的一个导火索就好。

《重生——七年就是一辈子》

作者:李笑来

显性成本:免费

隐性成本:阅读全书的时间

显性产出:无,读完这本书不会让你看起来与众不同
隐性产出:受用一生的思维模式

下载地址:zhibimo.com

全书概述

全书 没有“章”的概念,全是一节一节的,总共51小节,所以归纳成章的结构相对较难,基于笔者个人的理解,我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升级你的操作系统;

二、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三、践行,才是真正的学习;

四、关于理财你不可不知的事;

第一部分:升级你的操作系统

  • 类比及其方法论

李笑来特别喜欢使用类比,因为一个恰当的类比能够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而且每当遇到精妙的类比,他都会收藏。据说启蒙他学会用类比的书是钱钟书的《围城》。


我们看一个书中所列举的类比:

科学确实是由信息构成的,正如房子是用砖头盖的一样。可问题在于,正如仅仅一堆砖头放在那里的时候我们不能称其为房子一样,一堆信息放在一块儿就叫科学,有点不像话……

这就是类比的魅力所在,能够把一个不怎么好理解的概念用我们所熟知的事件解释的非常清晰。整本书中也确实使用了一个非常精妙的类比,就是:


  • 我们每个人就好比一台计算机

了解计算机的人都知道,一台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构成的,硬件包括CPU、主板、硬盘、显示器等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浏览器、OFFICE这些等等。

同样人也是由软件和硬件构成,我们的身体比如大脑、手臂等就是我们的硬件,我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就是我们的软件。


用过计算机的人都知道,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提示有新的软件版本,功能更完善,甚至每隔一段时间,所安装的操作系统也会提示升级,慢慢的,那些低版本的电脑逐渐的被淘汰了。


人的大脑,就好比电脑的操作系统,如果不主动升级,就会落后,甚至被淘汰。那些主动升级的人短期来看与不升级的人差距不大,但长期而言,就会天壤之别。就好比,如果你电脑的操作系统是WIN10,或许不会比WIN8先进很多,但是如果和WINDOW 2000的系统相比,那就是质的飞跃。


那我们应该怎样升级我们的操作系统呢?按照李笑来的观点,那就是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放弃了学习也就是放弃了自己的升级。比如说,读一本好书,基本上就是对操作系统的升级,或者起码一点的升级——打补丁。然后,有的人一年升级50次以上,有的人一年升级几次,甚至有的人好几年不升级,后来干脆就这么习惯了,却也不觉得自己落后……

第二部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正如第一部分谈到的不断的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学习的过程就是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的过程,所以,学习也就是一辈子的事,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 学习就是掌握一系列新的概念

概念是一切知识架构的基石。所谓的“独立思考”——少有人拥有的高级能力——对其最朴素的描述无非是:能够独立地、正确地使用正确的概念。下面的故事就是李笑来学会概念的启蒙:


“在这一点上,我(李笑来)非常幸运 —— 有个在图书馆工作的母亲。刚上初一的时候,母亲花了几分钟教我如何阅读教科书:

你看,这么厚厚一本书,其实就那么几个概念;讲一个概念就要花费一个章节的篇幅,从结构上来看,其实讲的都一样,无非是一个接一个的概念,要说清楚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它和别的概念有什么异同;然后就是与它相关的方法论,比如,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怎样使用是正确的,怎样使用是错误的,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是什么…… 这些都弄明白了,一个概念就算是学透了,这些概念都弄明白了,这本书算是看懂了,就这么简单。

这其实是学习任何概念的方法论啊!我就这样“开窍”了 —— 我母亲只不过用了几分钟而已。我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好,绝对源自这几分钟的教育 —— 那一瞬间,我升级了:

  • 我懂得了概念的重要性;

  • 我了解了教科书的结构……”


  • 学习可以提升自身“免疫力”


通常情况下,在某件事上获得成功,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技能和运气。如果用一个公式表达,成功=技能 运气。


想象一下,我们有两个不透明的瓶子 —— 第一个里面装着三个分别印着 1、2、3 的蓝色的球,代表技能;而另外一个瓶子里装着三个分别印着 -5、0、5 的红色的球,代表运气。


现在我们从两个瓶子里各自拿出一个球,加起来的分值就是最后结果…… 那么,大概有 1/3 的概率结果为负值。

如果第一个瓶子里的三个球,数值分别是 4、5、6,而这三个球分别代表三个人的话,那么技能值为 4 的那个人有 1/3 的概率“出局”,技能值为 6 的那个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出局”。

如果三个人的技能值分别是 7、8、9,那么无论是谁,即便在最坏的情况下,也都无需“出局”。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技能足够强,那么他的抗坏运气的能力也就越强,而技能是可以通过学习——刻意练习和积累习得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学习,本质上是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让自己不被病毒打倒。


  • 自学,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我们所谓的“自主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就是反复自学的过程。自学,其实就是不断习得、积累、研究、打磨、升级那些概念和方法论。也就是说,自学能力是靠积累增强的。


自学这事儿, 方法并不首要,首要的是态度。所有讨厌学习、抗拒学习,最终彻底放弃学习的人,都是因为学习这事儿对他们来说,从来都不是为自己做的事情。他们从来都是“为了别人学习”,比如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或者为了保持面子的需求 —— 反正不是为了自己进步的需求。 不为自己做的事儿,做久是不大可能的 ,于是,自然而然产生讨厌,产生抗拒,自然最终能放弃就马上放弃。所以最终,离开学校之后,到了工作岗位上,绝大多数人都不是 给自己打工 ,而是给别人打工 …… 这只不过是在延续他们长期的生活方式而已。


阅读,就是自学的过程,别人是不可能帮你吃饭的。同样的道理,别人其实是完全没办法帮你读书的。 虽然我们在学校的时候,总是习惯了由老师带着、逼着读完整本书。


同时,教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比如,“分享”,就是“教”的一种形式。分享,不仅需要能力支撑,也是培养能力的最重要手段。知识分享,没有成本,只有收益 —— 双方都有的收益。

第三部分:践行,才是真正的学习

真正使人进步的其实只有两个字:践行。践行,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实践和行动。想到了,就去做,做到了,才算践行,做不到,没用。想到了,就按照正确的想法做了 —— 不管别人是否理解 —— 这就是践行。


践行才是真正的学习与创作。讲道理的人很多,践行的人很少很少。少到什么地步呢?只要真的做到了,甚至可以被称为“行为艺术家”的地步。


每个人都是出生的时候,都只能是原创。结果,绝大多数人活着活着就一不小心把自己活成了盗版……所以,如果想要重生,就应该主动选择,主动选择做自己,没必要模仿别人,别人都已经有人做了,唯有你自己别人还没有做。所有的重生都是主动的选择。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活着的根本方法,就是看他是否有意愿、有能力做出主动的选择。一生随波逐流,一生逆来顺受,算不上活着,甚至生不如死。在一个关键的节点上,人必须做出主动的选择。只有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李笑来本人的经历就是主动选择和践行的最佳体现。28岁之前做销售,什么赚钱卖什么,用它自己的话说“在那些年里,我很少有机会做出什么选择,准确地讲,我一直在随波逐流,而且,实际上我只能随波逐流。在自己的能力不够的情况下,在自己依然非常渺小的情况下,生活不会给你什么机会让你选择,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儿:生活给你什么你就用好什么,这已经是很坚强的态度了。”但在28岁之后的每一步,都是他主动选择的结果,也让他一次次获得了重生。

第四部分:关于理财你不可不知的事

  • 人生最重要的概念:复利

复利的概念不仅仅适用于理财,更适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知识积累,短期内是看不出有什么不同的,但是随着时间的累积,作用被一点点放大,最后产生质的飞跃。我们先来看一下复利曲线。



在所以对于理财这件事,越早越好。 越早开始越好的事情没几个,理财排在第一位。所谓的理财,理论上并不应该狭义地理解为去银行买理财产品。存钱、做预算、控制开销、赚更多利息、赚利息差、正确使用信用卡、购置不动产、投资一些多少有风险的标的,这些都是理财活动。所谓理财,就是如何有效的管理现金流。对大多数人来说,理财的困难与矛盾来自这样一个窘境:很难很早开始,等开始的时候已经太晚。


理财这么重要,那如何开始呢?从今天开始存钱。

真的不要告诉自己,“我需要存钱,将来用来应急”。“应急”这个词会引发大多数人的心理抵触。这个词会令我们紧张、不悦。谁愿意真的相信自己将来一定会遇到倒霉事呢?虽然,我们都知道那其实是真的、必然的……如果这样告诉自己,可能更容易成功:“我得存钱,我才不想跟那些笨蛋一样呢……”毫无疑问,不存钱的人,在理财这个人生最重要的技能上就是笨蛋。然后,无论你是谁,都不希望自己成为笨蛋,这也毫无疑问。于是,这是一个“因为没有引发负面情绪而更容易被大脑采纳的建议”。


  • 被动收入与被动支出

收入分两种,主动收入和被动收入。所谓主动收入,就是你必须干点什么才能获得点什么的那种收入;而被动收入则相反,就是那种你不必干什么但竟然可以获得的收入被动收入也就是躺着赚钱。


李笑来凭借写书实现了大量的被动收入,对我们而言,如果想增加自己的被动收入,就应该拼命锻炼自己的创作技能。可以是任何领域的创作,但必须是可以获得收入的创作。慨叹一句:所谓的创作,从某个角度上来看简直就是“无中生有” —— 一种成本长期趋近于零,收入长期趋近于无限的活动。


相对于被动收入,也会有被动支出。所谓的被动支出,通俗地讲,就是指“你还没做什么,但你的钱已经被花掉了”。嗯?还有这种事情?!是的,被动支出就在你毫无察觉的情况让你的钱越来越少。


首先,通货膨胀是最可怕的被动支出,2015 年 10 月,央行释放 7 万亿元,导致人民币瞬间贬值 2%,也就是说,你兜里揣着的 100 元钱,现在只相当于之前的 98 元了,有 2 元钱已经“不翼而飞”,只不过那张纸币上印着的数字不会自动改变,所以,看起来还是 100 元。


其次,利息对借款人来说也是很可怕的被动支出。如果不是借钱投资,谨慎借款或信用卡分期还款。


生活的必需品开支其实是被动支出。生活必需品开支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你还活着,勤奋也罢,懒惰也好,你总是得花那些钱 —— 房租、水电费、宽带费、电话费、交通费用、餐饮费用,还有各式各样的日用品,男人的袜子、女人的指甲油,等等。还没干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呢,钱就花出去了。有些“必需”实际上是“必虚”而已。所谓“必虚”的意思是说,虚荣心使得那个东西看起来“必需”。连网是“必需”,智能手机是“必需”,但iPhone对有些人来说真的是“必需”吗?很可能其实只不过是“必虚”而已 —— 实际上完全可以替代。


  • 理财,别做“险盲”

“险盲”是我(李笑来)借用“文盲”这个词的结构杜撰出来的一个词汇,是指那些不了解风险,不知道如何回避风险,更不懂如何控制风险的人。文盲的一生其实很吃亏,险盲的一生更是如此。文盲可以通过(自我)教育得到解放,险盲也一样。


首先,要平静地接受第一个事实: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第二,一旦未知存在,就有风险存在。第三,衡量风险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赌注的大小。第四,抗风险能力的高低本质上就是总赌本的大小,尤其是在面临同样概率的风险的时候。第五,冒险没问题,但尽量不要被抽水。


总结回顾


以上便是我基于个人的理解对《重生——七年就是一辈子》的内容总结和概括。从书的内容来看,有很多内容与李笑来在得到上的订阅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有想通之处,建议读者朋友们再阅读这本书的同时能够结合《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来学习,能够增强对概念的理解和认知。


同时,我发现,李笑来的确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在书中,他对财富自由的定义是“财富自由是被动收入略高于支付足够高品质的生活必需支出所需要的金额”,但是在订阅专栏中,他对财富自由的定义却是“所谓个人财富自由,指的是某个人再也不用为了满足生活必须而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这也说明笑来本人就是在践行不断的迭代自己的操作系统的行动。期待每一位朋友通过学习,掌握正确的概念和方法论,通过自己的践行,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Booker 张家瑞

创业公司合伙人

年阅读量100本以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