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处理情感问题,会超过成年人,你相信吗?

 昵称39692952 2017-02-12

这是童书妈妈第540 篇原创分享

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是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六岁前的孩子,情商比学习更重要。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用什么样的态度对他。


文 | 穆宏


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处理情感问题,会超过成年人,你相信吗?


我儿子上大班的时候,喜欢上了班里一个女生,说那是他的女神,每天他都跟在女神后面跑。


过了一段,他对我说:


妈妈,我发现女神也有缺点。


        喔?什么缺点?


她经常不懂装懂。


       你怎么知道?


我能看出来——她并不知道一个问题,可她就说知道,还不说答案。


         喔,那你怎么办呢?


我不说她,忍着,我宁可憋死也不说她。


我心想,儿子,你比你妈厉害啊,你妈活这把年纪还经常嘴巴比脑子快呢。


又过了一段时间,他说:


妈妈,我有点不喜欢她了。


       为什么呢?


其实她不喜欢我,对我也不好。


       喔,那好吧,你随意。


这之后,又过了几天,他用一种很平静和决然的态度说:


妈妈,我现在已经不再喜欢她了。


       那你们还一起玩吗?


玩啊,我们还是朋友。


这件事, 让我意识到,他对自己情感的察觉力很不错。


他知道自己喜欢谁,并且为了讨好对方能够克制批评他人的冲动;他也了解对方并不喜欢他,而且他明白,不管自己多喜欢对方,对方也可以不喜欢他(做到这一点对幼儿并不容易,幼儿经常混淆自己和别人的感觉,意识不到别人的感受);最后,他还能明确地觉察到自己的喜欢已经消失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很多大学生、年轻人,甚至担任重要职务的成年人,在遇到情感问题的时候,往往因为缺乏处理能力而造成很多的人间悲剧。


这种能力,还真的和年龄、性别、学识、地位等等没有直接的关系。幼儿园的小朋友的情感智力往往是挺超乎大人想象的。


这种情感智力,也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情商”。


情商并不是一些法师们所说的,发脾气时需要平静,也不是一些厚黑学所说“有眼力劲儿”、“嘴巴甜”去讨好别人,或者是知道“领导夹菜你不要转桌”的应酬礼仪。


那什么是情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表述就是:


任何人都会生气——这很简单。但选择正确的对象,把握正确的程度,在正确的时间,出于正确的目的,通过正确的方式生气——这却不简单。


《野兽国》是情绪管理的经典之作。男孩克斯遭到妈妈的惩罚,便用自己狂野的幻想进行反抗,幻想自己离家出走,去了一个野兽出没的地方,在那里他成了征服者。正是通过这种幻想中的权利,迈克斯内心的负面情绪,才得到安抚。


情商让孩子成为好伙伴,好伴侣,好家长,好领袖


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生活幸福,什么样的人生才能算得上幸福,心理学提供的基本答案是这样的:


亲密的家庭关系、健康的社交圈、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全的减压机制,价值感、成就感和责任感。


想要幸福人生,需要这么多的条件,而这些条件的共同点和基础就是,要有高的情感智力,也就是高情商。


高情商的人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能更好的掌握自己与他人的联结,更有可能成为好的朋友、伴侣和父母。


有些人可能认为自己智商高,从事的又是与事打交道的工作,那么完全没必要去在意情商。


事实上,情商是一种“鉴别性的竞争力”,在一大群聪明人中,情商能非常好地预测谁最有领导力。


一家全球执行力研究公司的研究主管指出:“首席执行官受聘是因为智力和商业才能,解聘是因为缺乏情商。”


《卡夫卡变虫记》改编自《变形记》,讲述了一个关于关爱、忽视、自我认同的故事。小男孩卡夫卡在受到父母的漠视后,变成了一只超级大甲虫,但父母却一点都没看出来……我们常常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却常常了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真正渴求。


六岁前的孩子,情商培养比学习认知更重要


儿童情感的社会化包含三个方面:


其一,理解情感。


回想我们与自己刚出生的孩子是怎样打交道呢?孩子听不懂我们的话,我们也听不懂“婴语”。我们与孩子是怎样交流的呢?通过辨别彼此的情绪。


比如,父母等照料者最常与孩子的“哭泣”这种情绪表达来打交道。孩子哭了,我们会知道孩子肯定是哪里不舒服了,饿了?渴了?还是尿湿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无论哪个种族的婴儿都会在2-7个月的时候,发展出基本情绪(愤怒、悲伤、快乐、惊讶和恐惧)的原因。


情绪是婴儿们与外界的联结,也是他们生存的一个重要手段。


18个月龄的婴儿已经可以感受抚养者的情绪,到4岁时,孩子已经能够做出安慰和照顾他人的行为,而且可以区分出他人的感受和自己不同。


出生后的第一个6年里,发展情绪甚至比发展认知更重要。因为它会帮助孩子建立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帮助孩子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孩子也需要借此感受到自己的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关联。


其二,对情感的控制力


休谟说:“理性是激情的奴隶。”情绪的失控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作为父母,首先需要保证自己不在孩子面前失控,这对父母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Jutta Bauer的绘本《发脾气大叫的妈妈》讲述了一只小企鹅在面对妈妈发火时,吓得魂飞魄散的情绪变化。作为父母,面对孩子的各种闹腾,很容易失控。父母失控时,孩子会非常害怕,正如这只小企鹅,整个身体已经被解构了,只剩下一只脚,跑啊跑.....想叫,却没有嘴,想飞,却没有翅膀。


最后,即使妈妈找到了小企鹅,也已经是缝好的,孩子受过伤的心灵是无法弥补的。每次发完脾气之后,我们就会像企鹅妈妈一样,非常后悔,意识到自己歇斯底里的批评和大叫,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其三,学会“情感表达规则”。


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以及怎样显示感情是合适的,并且符合人们的预期,这就是“情感表达规则”。


只有在这三个方面社会化完成度高的孩子,才有可能在情绪管理上有出色表现。


举例来说吧,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收到了不称心的生日礼物时,会哇哇大哭,大发脾气,因为他不知道这会让人难堪。但是如果一个六岁的孩子还不能在这个时候掩饰自己的失望,这就说明他在理解“情感表达规则”方面有所欠缺。


这种“情感表达规则”一方面要解决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一方面要解决如何理解别人表达的情感。

 

怎样让我的孩子有高情商?


情商是可以培养的,它在婴儿期开始发展,通过儿童情感的社会化过程来习得。


根据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的研究,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于一个人情商的培养十分重要,奠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基础,所以情商教育越早越好。


美国伊利诺伊州制定了详细而全面的社交与情绪学习能力标准,覆盖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个年级。


情商教育有五要素:命名、表达、理解、共情、调适


除了第一个要素按照顺序要排在第一位,其他四个要素,很难说哪个先哪个后,它们经常是交叉融汇在一起的。


1 . 命名。


识别情绪,给情绪命名,也就是给情绪贴标签。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并不会一开始就意识到,那种在他胸中涌动的,令泪水冲上眼眶的气团是什么。


如果这个时候,对他最为了解,和他朝夕相处的养育者告诉他,你哭了,是因为你生气了?你委屈了?你伤心了?这个工作就是为情绪命名,得到命名的事物从此有了明确含义和所指。


绘本《生气汤》中,小男孩霍斯过得很不高兴。他带着一肚子怒气回家。男孩的妈妈并没有进行絮絮叨叨的说教,而是说要和孩子一起煮汤,煮一锅生气汤。当汤煮好之后,孩子心里也就快活多了。生气可以用各种途径来发泄出去,重要的是,成人首先应该试着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给情绪“贴标签”对情绪确实有安抚的效果。


这是因为:当我们用语言来标示情绪时,我们就激活了负责理性思维的大脑皮质,从而使活跃的情绪中枢逐渐平静下来,情绪自然也稳定下来。


小孩有情绪,无法表达出来,结果就变成无理哭闹。


范德堡大学有一个婴幼儿社会和情感教育中心,建议家长蓄意地训练儿童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要家长“给每个情绪一个名字”,比如说:“我今天很悲哀,因为爸爸要出差了。”


孩子知道了自己的情绪,就是会知道“我怎么了”,就知道了自己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家长可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孩子认识各种情绪,随着孩子认知的发展,可以引入更多复杂的情感。从最初的愤怒、恐惧和快乐,到焦虑、失落、无聊,等到再大一些,会有挫败感、成就感等等。


这种为情绪命名的交流,必然伴随着对感受的描述,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是让自己冷静下来,接受孩子各种情绪,包括负面情绪的过程。


情绪被命名,然后就是感知自己的情绪,命名加上感知,这个过程就是识别自己的情绪。


从小被引导着识别自己情绪的孩子,会自然的形成一种对自我的觉察,他会明确的知道自己的心理状态。一个能够自我觉察的孩子,是不会长时间陷入消极情绪中的。


有了觉察,才能有其后我们要谈到的控制。


绘本《胆小鬼威利》,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个大英雄,可年幼的孩子,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时,也会变得胆怯没自信。就像这只善良的小猩猩威利,被他们小混混欺负,被称作“胆小鬼”。威利通过坚持运动、吃营养大餐、健身……不仅身体变得强壮,内心也变得坚定和自信。


2.表达


有情绪,要表达出来,才有沟通和交流,也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父母要在生活中示范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比如:父母要说的非常具体,比如:“昨天,当你因为要迟到了就对我大喊大叫的时候,我感觉生气而且伤心”。


不要夸张或者过分概括。过分夸张和概括会让你的表达听起来像指责,而且很容易对人,而不是对事。


关于如何在交流中表达情感,有浩如烟海的图书可以参考,比如《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之类的书。但重点是,所有这些方法,都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是亲子之间良性沟通的前提。


父母要始终提醒自己,压抑住要对孩子进行价值判断的冲动。孩子需要帮助,而不仅仅是父母告诉他,这样不对,你错了,你不应该。


与孩子分享经历、用提问鼓励的方法让孩子说出隐藏起来的情绪,有一个很重大的意义,那就是:在负面情绪沉入到潜意识之前,就把它们打捞上来,通过交流对这些情绪和感受进行无害化处理,尽量使孩子的潜意识保持明亮底色。


孩子的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化解,积压在内心,存在于潜意识之中,甚至会影响到孩子将来的性格。


《糟糕,身上长条纹了》,所有的朋友都讨厌吃青豆,所以卡米拉不敢承认自己喜欢吃青豆,结果她莫名其妙地身上长满了条纹……直到她终于坦诚自己的喜好,咒语才解除。真实地做自己,不再盲目追求别人的认同,这样会生活得比较快活。


3.理解


帮孩子理解“别人怎么了”。


理解别人的情绪,从大的层面说,其实就是对人类情感和人性的理解,这个跟孩子的发育和发展阶段是密切相关的。


很多家长喜欢引导孩子看知识类和科普类的书籍,那当然非常好,可是虚构的情节类的文学作品对孩子的情商发育要比知识和科普性的强很多。


对人性的洞察,对人的同情,对各种情绪的敏锐把握,都能通过大量阅读小说中练出来。

 

4.共情


共情早在你对孩子说出“真的吗,你肯定很难过吧”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共情是从你看着孩子的脸,认真倾听的时候就开始了。


父母对孩子的共情,是孩子学习共情的基础。从小就能跟父母沟通顺畅,经常得到父母共情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有共情能力,他的处事的态度也更加灵活有弹性,不会落入刻板和偏执。


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是一切共情的开始,仅仅使用书里教授的语言和句型,是不够的,敏锐如孩子会看出成人的虚伪。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用什么样的态度对他。当你把孩子发自内心地当做一个大写加粗的人来看待,共情就发生了。


5.调适


帮助孩子成为消极情绪的主人。


我认识一个妈妈,对孩子有一个口头禅,就是:“你完了”,所以她的儿子也有一个口头禅,就是“我完蛋了”。


我们都不想成为这样的父母。事实上,做父母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把一种好的思维习惯传递给孩子。


 孩子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负面情绪,其实就是一种挫折教育。绘本《亚历山大和倒霉、烦人、一点都不好、糟糕透顶的一天》中,亚历山在一天中,面临多种负面情绪,他用幽默和自嘲这种非常“高级”的方式来应对这些挫折。


首先,要教会孩子把负面情绪和自我的本质区别开来。


可以示范给孩子这样做,静下来深吸一口气,平静地对心理困境说:这是我的,但我不是它。烦恼是我的,哀伤是我的,但我不是烦恼和哀伤,我有比这多得多的自我,在烦恼痛苦的同时,我还有快乐自信幸福和自豪。


如果孩子能有这种意识,就成了负面情绪的主人,不再是臣服于负面情绪的奴隶,负面情绪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淬炼,而不仅仅是折磨。这就是高情商。


电影《天气预报员 》(The weatherman)里有一个情节,老父亲对儿子说“凡是有意义的事情不会容易,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容易二字”。


我们这一代父母的焦虑,很多来自于过分地想让孩子拥有一个顺遂、平坦的人生。


孩子拥有他自己的人生,过他们想过的有意义的人生,我们父母能做的,只是,当我们送他们出门的时候,知道他已经拥有了禁得起生活淬炼和压榨的力量。


备注本文受到被誉为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情商》一书的启发。


-END-




穆宏 2004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硕士, 中科院心理所在职硕士研究生, 目前在一家国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童书妈妈读书会成员。




穆宏的另外一篇作品

你是在焦虑孩子的下个星期,还是在规划20年后?





童书妈妈三川玲

家庭教育第一媒体


合作请联系
ts-mama@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