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剧板眼不是力度概念

 沁心沁心YYY 2017-02-12

弘扬京剧国粹艺术教授月琴弹奏技巧

   前不久,在全国首届京剧票友大赛中,一位唱老旦的票友得到的知识测试题是“什么是板眼?”

她的回答比较自信:板眼即是节拍,强拍为板,弱拍为眼,显示一种力度的变化规律。赛场显示标准答案同她回答完全一样,专家也点头赞许。可见,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

    但普遍的说法不一定正确,在此不久已经有人提出了疑问。《中国京剧》杂志2001年第四期刊登了张再峰先生的文章《谈京剧音乐的“味儿”》,张先生在文章中写道“……具有一般音乐常识的人都知道,2/4拍子的小节第一拍为强音 (京剧称为“板”),第二拍是弱音(京剧称为“眼”),4/4拍子的轻重分别第一拍强音,第二拍弱音,第三拍次强音,第四拍弱音… 这种强弱位置是节拍重音的正规循环,是一般的音乐旋律。但京剧音乐则是逆行其反,改每拍弱音为强音(传统京剧音乐基本如此,现代京剧音乐也有例外),产生了一种为别的音乐所不具备的'独特风格’的音乐。”接着张先生就具体举了各种谱例来说明这一观点。详细可参看《中国京剧》杂志该期第48页。

    其实这种情况并非传统京剧音乐所特有,类似情况在传统民间音乐、戏曲曲艺音乐、文人士夫音乐等中国传统音乐中比比皆是,司空见惯,它们音节的强弱有更多的变化,并不受“一般音乐规律”对强弱节拍规律的限制。说得绝对一点,在中国传统音乐中,节拍呈现的根本不是强弱的固定概念,而是随着音乐情绪的起伏可自由变化的,迥然不同于当代“一般音乐常识(理论)”对节拍的规定。

    应该指出的是,所有的传统音乐这种不固定强弱音的节拍观念,是中国人民长期在音乐进化中自然形成的,它非常吻合中华民族的文化实际。但由于历史复杂的原因,我们当代所遵循的“一般的音乐理论”是从西方传入的音乐理论体系,于是在实践中自然就会产生传统音乐实际与当代“一般音乐理论”不相吻合的情况。

    关于传统音乐中“板眼”非是强弱这个看法,本人也是思考多年才得出的结论。为了将这个学术性问题表达得比较通俗,而易为大家理解,我把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也向大家介绍一下,以便更有益于问题的讨论。

    多年以前,我在本地一个戏曲剧团(非京剧)中观看他们的排练。在一大段“慢板”唱腔时(记谱节拍为4/4,按传统说法为“一板三眼”),我很奇怪地看到鼓师在板和中眼处击板,而在头眼和末眼处击鼓。排练结束后,我跑过去问他为什么如此击法,他告诉我:按一般音乐规律,板是强拍,头眼是弱拍,中眼是次强拍,末眼是弱拍,所以这样击法。我当时就觉得他这种做法错误了:一,“板眼”二字,即有板处击板,眼处击鼓之意,中眼击板,肯定错了。二,板音弱, 鼓音强,若按这样击法不是正好与“一般音乐规律”相反?但这位鼓师恰恰是根据“一般音乐”的节拍规律而定,似乎也不应该算错呀。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我当时百思不得其解。

    几年过去了,有一次我看美国童星秀兰.邓波儿的电影,看着她充满童趣的表演和顿挫有致的演唱时,突然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地闯进我的脑海:西方语言有重读和轻读音节,莫非……想到这里,我顾不得再看下去,一骨碌起来,拿上纸笔将中英文作了比较,这一比较结果出来了,我发现中英文本身都具有音调和轻重两种读法,但具体使用这两者关系正好相反,中国文字音调依普通话而言就是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南方语音则平、上、去、入各分阴阳,一共八声),这些音调在具体使用中是固定的,不是随意的。如“妈”是阴平,读成阳平即为“麻”,读成上声为“马”,读成去声即为“骂”。英语音节音调基本上是升调和降调两类,但在具体使用中并不固定,英文中固定的是音节中的重读与轻读,绝不能搞错。而在中文中没有读音轻重的固定,读者可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决定某个音节重读或轻读,并且这种重读轻读也不会表现出是一种明显交错有规律的进行。

    依据上述逻辑推理,我们会很容易发现西方音乐的节拍为什么会是力度的概念,即强弱概念。由于英语音节具有固定的轻重读法,并且这种轻重读法是轻重交错呈有规律地进行,所以,西方音乐在以小节为单位里自然而且一定呈现出力度(强弱)变化的方式,而且在他们的声乐作品中,肯定强调重读音节一般要落在重拍上,轻读音节一般要落在弱拍上。

    以上判断仅是逻辑推理,但这一点如果能够证实的话,那么,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西方音乐节拍概念是力度概念,即强弱概念,而我们传统音乐的节拍就肯定不是力度概念。2001年8月,笔者作为列席代表参加了“第四届古琴打谱会暨国际琴学研讨会”,在会上遇见了许多海外和港台的音乐学者,当我向他们询问有关问题,他们一致证实了在西方音乐中节拍强弱力度必须吻合文字音节的重读与轻读。香港海燕艺术学院院长李明先生还特意告诉我:香港没有回归之前,英语是官方语言,香港地区小儿音乐教育有一个特别内容,就是在教孩子学简单作曲时必须将重读音节和轻读音节与音乐节拍的强弱对应起来,否则算错。至此真相大白。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中华民族传统的音乐理论被音乐界抛弃多时了,所谓现代“一般音乐理论”(实质是西方音乐理论体系)不能解释我国传统音乐许多方面的特性,于是现代有一些音乐家想把传统音乐上一些不吻合现代“一般音乐理论”的地方当作“改革”的内容,这是件很可笑但也是很无奈的事。现在还有一批年青的音乐家,由于不懂传统音乐理论,还把不遵循这种规律作为自己“富有改革勇气”来炫耀,真是“无知者无畏”。但愿我们京剧界千万不要出这种“改革”的笑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