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在0-3岁时,父母该注意些什么

 开心华之里 2017-02-12


无边的文字,夏花的声音,希望大家喜欢! 


孩子在0-3岁时,父母该注意些什么

第一:孩子在3岁之前尽量有亲生父母来抚养。切记不要频繁更换孩子的养育者。

第二:保持积极健康正面的心态回馈孩子。回馈的方式有语言、眼神、表情、形体动作。

第三:在不同的阶段,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主要关注孩子的语言,眼神,动作。

第四:夫妻之间关系保持和谐。

 

尽量由亲生父母抚养,不要频繁更换养育者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活着是为了寻求关系!

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0-3岁。婴儿如果有稳定的客体关系(母子关系),将会对婴儿的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直接影响成人之后与人交往的关系模式。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人:频繁的换工作/频繁的换爱人。

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的心理原因(精神动力学解释),就是这个人在婴幼儿时期没有稳定的客体关系,经常的更换养育者。

在这个人的潜意识里,一旦与一个客体即将建立稳定的关系时,马上就要制造矛盾,最终分离。他会经常更换自己的客体对象。

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就没有一个稳定的客体关系模式。

 

保持积极健康正面的心态回馈孩子

婴儿零岁到3岁之间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尤其是从他的养育者那里学习。可以完全效仿养育者的性格。并且在随后的行为中表现出来。

有句俗话: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描述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婴儿这张白纸上如何描绘他的未来人生,主要是靠这段时间婴儿养育者的人格魅力。

在婴儿这段时间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几个关键的点:

共生期: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我与妈妈是一体的)。我的愿望就是世界的愿望。我可以掌控世界。此时对养育者的要求就是,无微不至的关怀,百分之百的“服务”。

分离-个体化期:婴儿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和妈妈是两个个体,婴儿第一次自主性的表现在一岁之后。

此时对“养育者”的要求是,积极关注、鼓励、和赞美。并开始逐渐与婴儿分离,鼓励他的“自主性”行为。


在不同的阶段,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

婴幼儿的自主性!

孩子开始说话(通常1岁以后)时,标志着孩子开始用语言与周围进行交流。更重要的意义是他的心理年龄开始走向分离和自主性。

孩子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开始从与妈妈无微不至的链接中走出来。

从这个时期开始一直到孩子18岁,孩子心理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开始从无到有,直到最后的完全独立(青春期的独立)。

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一定要知道孩子独立性的发展过程。开始逐渐的让孩子走向独立。

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直到孩子进入青春期时,仍然按照孩子两三岁时的状态,给与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样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

我们会发现孩子在3岁左右的时候有特别强的自我表现欲望(即孩子自主性的集中体现)。

中国有句老话叫3岁看小7岁看老。其中的3岁看小,指的就是这个状态。

我们作为家长在这个阶段,重要的回馈方式就是“鼓励和赞美”。孩子在鼓励和赞美的回馈信息中会逐渐培养起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如果此时的父母给予的回馈是“打压和指责”,大家可以觉察一下孩子的心理会是怎样的不理解!这对孩子的影响极大。
 

作者,无边,心理咨询师(二级)  潜心研究《精神分析》。

座右铭: 交朋友、结善缘、行天下、义无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