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该不该让抑郁症患者一个人待着?很多家属都做错了

 好心情心理门诊 2023-08-17 发布于北京

也许“孤独”这个词,会让人感受到凄凉、无助、甚至焦虑、无所适从。我做心理咨询师十年以来,也接访了很多不能独处的来访者。

患有中度抑郁的小M第一次来做咨询时曾对我说:“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打开电视,听着热闹的声音,我才能吃点东西。如果周围一片安静,就会很恐慌,胸闷,有种窒息感,最怕的就是一个人面对漫漫长夜……”

患有重度抑郁的高中女孩,妈妈对她最大的担忧就是她一个人总闷在房间里不出门,所以每天早晨7点妈妈总是喊她起床运动,生拉硬拽也要把她拖出门跑步,她在咨询室对我说:“一想到妈妈第二天早晨又要拉我去跑步,多少次我都想半夜从窗户里跳下去……”

太多人对“独处”有着恐惧,但自洽的独处是一种健康的心理能力。

有人恐惧独处,痛苦地忍受一个人的时光;有人享受独处,怡然自得地安享一个人的时光。面对“孤独”时感受的不同,其实是人类情绪成熟阶段的不同。温尼科特认为:独处的能力是情绪成熟的标志,这种能力与体验自我独立存在的稳定感有关。

独处时感到痛苦的人,可能在很早期的发展阶段中有一些任务没有完成,而那些能够享受孤独、且独处时怡然自得的人,可能已经到达了发展阶段的后期。

一个成年人自洽的独处能力,要追溯到婴儿时期“在母亲陪伴下独处”的经验。婴儿在还未发展出独立意识、有“我”这个自我概念之前,他需要借助外在客体(通常为养育者,比如妈妈)才能渐渐发展出独立个体意识。

当婴儿饿了,乳汁没有及时给到,但不一会,母亲还是满足了他,他渐渐会有了:“我”饿了,需要乳房(妈妈)来喂我”的意识。

温尼科特认为,在婴儿有了大量“在母亲陪伴下独处”的经验之后,他们就能形成一种很放松的状态,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婴儿才会产生“我”的个人意识。

“我”的个人意识停留一段时间之后,接下来婴儿便进入“我是……”的心理发展阶段,这代表着个体成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个体拥有了真实完整的形态和生活。“我想要做什么”、“我不想要什么”、“我为什么想要做哪些事情”,这些感觉和认识会渐渐清晰。但在“我是……”这个阶段初期,个体是原始的、脆弱的、没有防御机制形成的,有些偏执倾向的。在这个阶段,必须要有养育者提供保护性环境,养育者(母亲)必须要专注于婴儿的需求,并且有能力通过与自己的婴儿的认同来适应婴儿的自我发展需求。

接下来婴儿就会进入“我是孤独的”阶段,能感知并承受独处的孤独感,这有赖于母亲能够继续保持“在场”。当婴儿感受到母亲时刻在身边时,他就能去探索和发展人格的丰富性,以及对世界的理解。比如:幼儿刚会走路的时候,他会特别想四处探索,不管什么地方,都想走过去看看。当他走得稳了,去沙堆玩,他就可以专注地自己一个人玩,但他玩一会,就要回头看看妈妈还在不在。看到妈妈还在,他就又安心地继续自己玩。

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需要是:有时间和空间自己探索,需要自己独处。但是由于之前建立的内部“好的客体”还不是很稳固,他需要不时地确认一下母亲是否在场。如果在这段时间里,妈妈能不断给幼儿提供确认感,那个内在“好的客体“的稳定感会增强,那个“好的客体”就能够住进孩子的心里,他“独处”的能力就能发展得很好。

当一个人能够发展出独处的能力的时候,他就能够容忍孤独,他的个性也就随之慢慢发展出来。如果母亲是焦虑的,不允许孩子有独处的时间和空间,那这个孩子就无法发展出独处的能力。如果母亲在场缺失,孩子独立意识发展得不好,独处的能力更不可能发展出来。

如果一味地去要求抑郁的人不要一个人待着,强迫他们出门去社交或去运动,对于他们来说,则是更难完成的“艰巨任务”,他们感受到被要求、被指责,更会加剧他们内心的愤怒、沮丧等负性情绪。

其实独处并不那么可怕

一个人独处的能力取决于个体的心理现实中是否存在一个“足够好的客体”。所以面对抑郁症患者,不管是心理咨询或患者家属,一个首要的理念是:提供“足够好的客体”,做到接纳、共情,帮助病人首先发展出独处时他人也在场的感受。当他人在场时体验一个人独处的感觉,对于建立独处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

那位患抑郁症的高中女生的妈妈,不能容忍孩子一个人待着,觉得这会加重孩子的病情,强迫孩子每天早晨7点起床运动,反而引来孩子的抗拒,增加孩子内心更多的负性情绪,且影响亲子关系。我建议这位妈妈:孩子说她喜欢百合花,喜欢那种淡淡的清香,也许你每隔几天给孩子的床头放一束百合,比你每天硬拉她起来运动更能支持到她。

一个月后,妈妈反馈说:孩子现在晚饭后会主动出门散步,她说自己也看到了希望,电话那头,这位妈妈喜极而泣。

面对一些抑郁症家属问我:“老师,我该做些什么?”,我回答:最好的做法就是:不控制的陪伴。

真正好的独处,是你一个人待着时不焦虑不恐慌,能够自洽,安在,找到一些方式愉悦自己。


01

做一些能让自己放松的事

一个人听歌、看电影、正念呼吸冥想、读书、看撸猫的视频、练书法、画画……不要用“有用”或“无用”来做评判,只要是能让你身心放松的事,都是有价值的事,允许自己放松,允许自己去做。


02

按自己的节奏做适量运动

觉得什么时间适合自己做室内或户外运动,按自己舒服的方式去进行。瑜伽、散步、游泳、跳绳……都可以。你自己决定,不给自己设限。


03

每天坚持一件事的打卡

每天画一幅画、做一道美食,或者每天走路8000步、每天读几页书……我曾建议一个重度抑郁的女生每天坚持化妆,然后自拍存照。至少有一项,每天坚持完成,并做记录。如果你不想让别人知道,记录方式可以是发一条自己可见的微信朋友圈,这样便于你梳理回顾。每天的坚持能够重建你内心的秩序感,日积月累,更会给你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这对抑郁症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人之所以需要独处,从心理学来说,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人能否真正形成相对自足和完整的内心世界,这也直接影响到每个人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和自己的关系融洽了,和外界的关系才能和谐。

独处不仅是一种行为或习惯,也是一种自我满足的能力。做到独处很简单,但做到独处时不焦虑、不恐慌,并享受独处,愉悦自己,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这门人生必修课,只要你愿意,可以随时开始。



野子

原名李荣,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督导师、沙盘游戏写作导师、舞动治疗师、全国多家公益组织心理疏导志愿者、历任十余年电台心理夜话类节目主播。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玫瑰生涯.女性幸福人生全攻略》、诗集《地脉》、《静美之季》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