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支周期与六十四卦的关系

 乘旺 2017-02-12

干支周期与六十四卦的关系

干支周期与六十四卦的关系(2008-01-20 15:45:38)

本文由水镜阁的博客转载
干支周期与六十四卦的关系

古代曾以卦纪年,两卦值一年,六十四卦恰值三十二年。《易纬.乾凿度》说:“法干乾坤,三十二岁而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交,万有一千五百二十拆,复于贞也。'
以上是说,每年两卦合一岁周天之数,即36O',三十二对卦值三十二年即:
36×32=1152O(策)
《易.系辞》有'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的说法。
上述用六十四卦演绎的三十二年是公度年,实际上的回归年三十二年不足,朔望年三十二年有余。而干支周期每年皆闰(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则为三十。
1152O÷36O=32(公度年)
1152O÷365=31.56(回归年)
1152O÷354=32.54(朔望年)
11520÷384=30
事实上回归年即干支年,31.56回归年亦即31.56干支年。而这里为了求其可公度性,特以闰年计之。总之,六十四卦作为可公度性、全息性的数学结构模式将回归周期与朔望周期严谨有序地统摄起来:
23O4O÷360=64(公度年)
23O4O÷365=63.13(回归年)
23O4O÷354=65.08(朔望年)
23O4O÷384=60
干支与公度法密吻(6O×6= 360°)。然而干支日与回归年欠5天,5.25×70=367.5天(多2 天)。可见,七十年干支与回归周期大致吻合。
关于三十年与六十年周期,《素问.天元纪大论》论之更详:'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气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孟喜与》:'卦以地六,候以天五,五六相乘,消息一变。十有二变而岁复初。'古代物候五日为一候,五日又是时辰干支之周期。5×6=30天( 360时辰),而卦气六日七分为一卦,一月五卦,6×5=30天,再乘十二月为岁式。这样,卦气与干支周期融为一体。而三十年为月干支甲子周期之六周(五年为一周),六十年为月干支周期之十二周,亦为年干支周期之全数。三十年与六十年中含七百二十气与千四百四十气。气即节气,1个节气为十五天,那么求其一年公度:
720×15=10800
10800÷30=360o
1440× 15=216O0
2I600÷60=360o
由上可知,上述方法皆采用360o公度年测量方法。
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有关于一年、十年、六十年三种周期的记载。其中一年分五段,每一段为七十二天;十年也分为五个阶段,每段为七百二十天。六十年亦有千四百四十气,恰合一周六十岁。
六十年周期之法与《内经》完全相同,无须讨论。我们看一年与十年之法:
72天×5=360天
720天×5=3600天
上述一年、十年五分法合之为360天与3600天,非天也.乃度也。亦即:
72o× 5=360o
720o× 5=3600o
这样,周天360o 恰为一个公度年,3600o 恰为十个公度年。这羊,我们重温六十四卦卦纪之辞,就会豁然开朗,疑团顿失。如易传.乾文言》初九曰'不见是',日中为'是'(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之是)。子午线之上为正南方,下为正北方,日中影必正,影正则左右自分为两,即左阳而右阴。而乾卦初九处地之下,潜藏之象,故曰'不见是'。又如《周易.未济》上九爻日'有孚失是',未济上卦为离,日中则昃,上九已亢,故曰'失是'。以上言64卦、384爻以乾初九、未济上九(亦即易之第1爻与第384爻),以此'是'为始终,的确意味深长。进而言之,在64卦公度年中,朔望已过65年,而回归却也过63年,不见太阳回归,何能见是,故曰'不见是','有孚失是'。因未济卦之后,复又从乾初九始,按5 天

×64=336天,尚须行 336°始能合六十四回归大数。在此之前,不见太阳回归,何'是'之有?而既济为第63卦,正合63回归年,故《杂卦传》曰;'既济定也,未济男之穷也'。
即济卦辞'初吉终乱',皆与大周期吻合。
再以涣卦与节卦为例,涣卦为 59卦,节卦为60卦。59×6=354°,60×6=360°,涣卦恰一个朔望年周期,而距回归年尚缺11天,故谓之涣卦(涣者,离也,散也)。而节卦360爻(360°),恰好一个公度年,'度数,节也',故名节卦。而至未济卦384爻,恰为置闰之年。

让我们以帛书64卦与通行本序卦对照,发现二个本子只有三卦序号相同;即乾卦(帛书名键)、恒卦及中孚(帛书名中复),亦即乾(键)卦l、恒卦32、中孚(中复)卦61。我们这里不论帛书序卦与通行本序卦何以如此大异,而问二个本子何以第1、第32之第61卦完全一致?乾为天,'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故为第1。恒卦为64卦之半,亦64公度年之半:
32×360°=11520
以公度年乘32,恰合'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故谓之恒。至于中孚(中复)61(61公度年)恰合60回归年大数(亦60干支年周期),恰在冬至夜半。由此足证六十四卦公度法确为上古圣贤之法。
《周易》之名,实指周期循环,终则有始的宇宙天象运行规律。三代易学家尚秉和力主此说,他在《周易尚氏学》中指出:'周易之理,十二消息卦,周也;元亨利贞,周也;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周也;彖传分释元亨利贞既毕,又曰首出庶物,即贞下启元也,周也;古圣人之卦气图,起中孚终颐,周也;此其理唯杨子云识之最深。《太玄》以《中》拟《中孚》,以《周》拟《复》,终以《养》拟《颐》,其次序与卦气图丝毫不紊。而于玄首,则释其所以然,其罔、直、蒙、酋、冥,即元亨利贞,故以中羡从为始,更晬廓为中,减沈成为终。循环往来,无不周之理。'
总之,易卦、干支、律历、物候、节气、星宿等等皆统摄于周天框架之中,以公度法来推衍其周天循环之道。
我国彝族少数民族古代曾使用太阳历,彝族古典《宇宙人文论》记载有以六十三年为周期的太阳历,这与六十四公度年不谋而合。
伏羲朝、神农朝、黄帝朝年代表
伏羲 以木德继天而王
元年 前64373年 戊辰 大林木
~前63258年 癸卯
在位1115年 1150岁崩
女娲 亦以木德王
元年 前63257年 甲辰 覆灯火
~前62457年 甲子
在位800年 900岁崩
十四氏之治
元年 前62456年 乙丑
~前6490年 辛亥
共55966年
共工氏 柏皇氏 央皇氏
大庭氏 栗陆氏 骊连氏
混沌氏 赫胥氏 尊庐氏
昊英氏 朱襄氏 葛天氏
阴康氏 无怀氏
炎帝神农氏 以火德王
元年 前6489年 壬子 桑柘木
~前6350年 辛未
在位140年 寿181岁
传八世 共520年
临魁
元年 前6349年 壬申
~前6270年 辛卯
在位80年

元年 前6269年 壬辰
~前6210年 辛卯
在位60年

元年 前6209年 壬辰
~前6161年 庚辰
在位49年

元年 前 6160年 辛巳
~前6116年 乙丑
在位45年

元年 前6115年 丙寅
~前6068年 癸丑
在位48年

元年 前6067年 甲寅
~前6025年 丙申
在位43年

在位4个月
榆罔
元年 前6024年 丁酉
~前5970年 辛卯

在位55年

黄帝 以土德王
元年 前5969年 壬辰 长流水
~前5870年 辛未
在位100年 寿120岁
传十世 共2520年
~前3450年辛卯
伏羲至秦年代数由来及解释
《易稽览图》:
甲寅伏羲氏,至无怀氏,五万七千八百八十二年。神农五百四十年。黄帝一千五百二十年。少昊四百年。颛顼五百年。帝喾三百五十年。尧一百年。舜五十年。禹四百三十一年。殷四百九十六年。周八百六十七年。秦五十年。
已上六万三千六百十二年。庚戌年四万九十一年算。
右总六万四千一百三年。相基加二年。
解释:
(一)
伏羲~秦: 63186年
(57882+540+1520+400+500+350+100+50+431+496+867+50)
伏羲~东汉结束(公元219年)实63610年。
魏~景云元年: 491年 (220年~710年)
220+491=711, 故为公元710年
伏羲~景云元年710年
63610 +491 +2 = 64103年 (相基加2年)
伏羲元年:
64103-710-2﹦前63391年庚寅(相基减二年)
神农元年:
63391-57822﹦前5509年
(二)
黄帝朝诸本皆为2500年,并经易学标准模型勘验校正,今取此为准。
(三)
《春秋命历序》:“炎帝号曰大庭氏,传八世,合520岁”。今取此为准。并经易学标准模型勘验校正。
(四)
《帝王世纪》:“太昊在位一百一十年,子孙五十九,传世五万余岁”。
(五)
《唐文粹》卷95,陈鸿《大统纪序》:太昊在住一百一十年。又云:子孙五十九姓,传世五万余岁。
转录自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转1]从太乙纪年上推中华文明
《奇门五总龟》记载:昔黄帝命风后作太乙,雷公和九宫法。。。。。而我们知道太乙是以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为历法起点。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求出此历法起点与现今公元纪年的对应求出黄帝时代距今多少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的换算过程如下:
我国有典为证的科学历法是《史记》中保存的《历术甲子篇》,它施行于公元前(BC)427年即周考王十四年,取岁实365 1/4日,朔实29 499/940 日,结合60甲子以“闰月定时成岁”。古人以冬至为年始,朔日为月始,夜半为日始。该历取甲寅年甲子月己酉日甲子时合朔并交冬至为历元推算起点。
为了使岁实365 日同十二个朔望月(354日)取齐,并使岁实、朔实和60甲子等三个数据能彼此调和,我们用现代数学的简便方法可取岁实365日、朔实29 日及60甲子的最小公倍数,即166550日。合为4560年。即甲寅年甲子月己酉日甲子时合朔并交冬至是公元前4560+427=4987年,由于甲寅是第51年那么甲子为前推50年。即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为4987+50=5037年。
古代星历家们则是采用用章、蔀、纪、元的计算方法:
十九年七闰为一章,即:12×19+7=235(月)
四章为一蔀,即:19×4=76(年)
235×4=940(月)
3651-4×76=27759(日)
二十蔀为一纪,即:76×20=1520(年)
三纪为一元,即:1520×3=4560(年)
得出结果是一样的。需要指出的是,犹太历法也是19年7闰。根据现代考古研究犹太历法源于埃及古历法。而埃及古历法据传传自透特神。在埃及传说中透特神是算术,知识和历法的神。他是月神!注意是月神!月神是那位?坎为月,道门供奉的玄龙大帝!
由上计算可知,黄帝年代至少距今5037+2003=7040年!如果我们能再根据史书确定炎黄大战,蚩尤大战的前后年份,那么可以明知很多中华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