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第五章 释“格物致知”。

 chenliwei80 2017-02-13

7第五章 释“格物致知”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这就是懂得道理的根本,这就是认识的最高境界了。

1.       此谓知本:此句与上文重复,程颐认为是多出之语。

2.       此谓知之至也:朱熹认为此句之上别有阙文(脱漏的字句),大概在流传时遗漏了,所以他按照他本人和程颐的观点,在此句后补了一段文字,解释了经文中格物致知的问题。朱熹的格物致知章虽是补文,但对于后人学习和理解《大学》原文是很有帮助的。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意,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上面一段是传文的第五章,是解释格物致知的意义的,然而的原文现今已经缺失了。我闲来时曾私自采用程颐先生的观点,把它补足。经文中所说的致知在格物的意思,是说我们想要达到认识的极致,在于接触事物并极力探求其中的道理。一般地说,人们的头脑是灵敏的,无不有认识事物的能力,而天下的事物也无不包含着各种道理,只是对于这些道理有的人还没有穷尽,所以他们的认识才有些不完全。

1.       亡:遗失,缺失。

2.       尝:曾经。

3.       窃:私自。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为物格,此为知之至也。

因此,《大学》首先教导的是,一定要让那些做学问的人接触(对于)天下所有的事物无不根据他们已经认识的道理,而进一步深入探求,以求达到认识的极致。如此长期努力,而一旦突然领悟,那么,一切事物的表象与内涵、微观与宏观,没有认识不到的;而我们的认识在总体的运用上也无不洞察明白了,这就叫做认识事物,这就叫做认识的极致。

4.       豁然贯通:突然领悟,融会贯通其中的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