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出来混,要讲义气。说杀你全家,就杀你全家

 大西瓜nj5u4j9h 2018-07-14

王阳明有个著名的故事,就是“守仁格竹”。

守仁是王阳明的名字,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别号阳明先生。

王阳明为什么要格竹子呢?

因为他要穷尽天地万物之理。

我们前面说过,王阳明从小就立下了“读书做圣人”的志向,并且在大儒娄一斋的鼓励下,认为“圣人必可学而至也”。志向有了,决心也坚定了,剩下的就是怎么付诸实践的问题了。

怎么付诸实践呢?很难。

小小的王阳明,也没有头绪。

不过既然要学做圣人,那就不妨先读几本圣贤书吧。

当时的圣贤是谁呢?是朱熹。于是王阳明找来几本朱熹的著作来读。

大家知道,朱熹有个著名的思想论断,就是“格物致知”。

这句话,涵义深厚,远远没有后世批判的那样浅显,朱熹不是那么肤浅的人。

但普通人理解,都是从字面上的含义去理解的。再加上朱熹水平虽高,但毕竟没有孔孟高,比于老庄,更是不如,所以,也很少有人为他翻案。

王阳明当时理解朱熹的“格物致知”,也是从字面上去理解的。

什么是“格物致知”呢?从字面上看,就是通过探寻事物之理,来最后溯源到大道的本来面目。

“物”就是万物,“知”就是大道。“格物”,就是探寻万物的道理,“致知”,就是通往大道。

这个路子,原则上是对的。

但天下万物,可有穷乎?

无穷。

天下之理,可有尽乎?

无尽。

天下之物无穷,天下之理无尽。夫知也无涯,而吾生也有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用我有限的生命,去探寻那无穷的外物,就算把我的生命耗尽,我也不过是在沙滩上捡了几枚贝壳,在大海里舀了几瓢水,怎么能光复大道之理呢?就算是穷尽我的生命,穷尽亿亿万万个我的生命,也做不到啊!

就是说,这条路,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践上,行不通。

为什么?因为理论上,人类认识了天地间一切事物,探究了天地间一切事物的一切道理,然后把这些归纳、总和、整理、分析,加起来,就可以触摸到那个大道。

但那只是理论上。天地,是无限的。万物,是无穷的。就算是一瓢水、一朵花、一棵草的道理,都是无穷的,无限的。无限的事物,每一个事物,又有着无限的道理,两个无限相乘,更是无限的无限,你那短暂的一生,怎么能探究得完呢?就算亿万个你加起来,在无限面前,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怎么能成功呢?

所以,这是死路一条,殆矣!

所以老子才要“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走的是向内的路子。

但王阳明那时候还年轻,不知道命运所赠与的每一份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比如说,命运赠与了他这本朱熹和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让他接触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却直接导致他在自家后院里格了七天七夜竹子,整整格到吐血。

吐完血之后,王阳明变得很冷静。

“他奶奶的!朱熹!”

推翻朱熹思想大旗的叛逆种子,便在幼小的王阳明心中,深深地种下了。

要知道,王阳明格竹子,不是一个人格的。他刚开始,找了个朋友一起格,抱着“有福大家享、有罪大家受”的心态,结果格到了第三天,那个朋友就撑不住了,心想我不是被这熊小子给耍了吧,但看着王阳明发黑的熊猫眼和执着得有些发狂的眼神,却又不像,于是找了个借口,悄悄离开了。

朋友离开了,王阳明会离开吗?当然不会,出来混的,面子上挂不住啊。

于是大佬,哦不,小佬王阳明,发飙了,在竹子面前狠狠滋了一泡尿,让家里人送来生活用品,继续格。

家人们表示很担忧,看这娃子,怕不是疯了吧?

有一种人,生下来,就有一股一往无前的勇气。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底。

说一生一世,就一生一世,说杀你全家,就杀你全家。

做男人,要讲信用,明不明白?

对女人,说一生一世,就一生一世。

对敌人,说杀你全家,就杀你全家。

轰轰烈烈,这才活得痛快。

很显然,王阳明就是这种男人。

在他还不是个男人,呃,这么说好像不太恰当,在他还是个男孩的时候,他便体现出了这种一往无前的决心和意志。

重要的不是格竹子,明白吗?这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这件事中体现出的决心和意志。

男人,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决心和意志。而这,也是最能够令女人怦然心动的地方。

同样的事情,别人退缩了,但王阳明没有。同样的尝试,别人浅尝辄止,但王阳明一定要试出个结论、试出个结果来。走错了,没关系,最起码我走到了这条路的尽头,看到了前面的那堵墙,知道此路不通,以后走过这个路口,我看都不会向里面再看一眼,而不是像一些软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怯怯懦懦,犹犹豫豫,往里走吧,又不敢走到尽头,嫌累;离开吧,又患得患失,想着万一这真是一条捷径呢?

是不是捷径,你试试不就知道了?

是不是坦途,你走走不就知道了?

女孩喜不喜欢你,你聊聊不就知道了?

愿不愿意跟你一起看电影,你约约不就知道了?

这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患得患失,犹犹豫豫,左顾右盼,前瞻后望,软蛋行为!

王阳明可不软蛋,于是他格了物,就要一次性格到底,格到死心塌地为止,终于,他觉得,他的努力尽到了,他的尝试足够了,格物这条路,走不通。

这是一次失败吗?不,这是一次进步。

因为这使他,从程朱理学的深渊中走了出来,决定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全新的道路。

这条路也许充满艰险,这条路也许还不确定,这条路也许八字还没一撇,但这是一条属于王阳明的、全新的、有很大希望通往天下大道的道路。

在那个时代,在所有的同龄人乃至成年人、七老八十的人,都被程朱理学困住,遮蔽住双眼,麻痹住双腿的时代,小小的王阳明,年轻的王阳明,就已经通过一次头破血流的尝试,一次彻彻底底的进攻,从程朱理学的泥潭中,冲杀出来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