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八章 宋明理学

 zqbxi 2022-03-17

      中国学术始终暗伏阴阳一学,其肇始为远古先民的迷信图腾、神话传说,战国时邹衍以儒、道精义附之,其学大成。秦汉时,方士、经生结合,一起献媚迎合统治者,其学乃大盛。东汉以来,孔孟老庄交兴,而阴阳家左右逢源,并逐渐创立了道教,其中,魏代的伯阳,著《周易》以养生,成为后世修炼之祖,故道家多上结帝王,遂愈传愈大,至唐代李家王朝,自谓与老子同姓,可见尊崇,然皇帝、士大夫多有服丹药而死者。到宋代学术思想仍在道院、禅林,儒学虽为科举所在,不过是利禄的附庸。随着道家的长生不老、佛教的涅槃出世,均渺茫而无验,复又寄托于孔孟六经,遂有宋明理学开新儒学之机运。

  “天地万物为一体”是理学精神之命脉,阐释义理,兼谈性命,“存天理,去人欲”,此宋明600年理学是从追索外物到寻求内心的演变过程,钱穆归纳为“大我之寻证”(贯穿儒家的人生大道为“三纲五常”,“三纲”即是封建等级秩序,也是等级责任,“纲”应作“榜样”解,如“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曲解其意或有意为之或为规避责任,皆欺民之愚昧也。五常为仁(爱)、(正)义、(谦)礼、智(慧)、(诚)信等道德修养,也皆是今日国人之所缺)。

       理学初兴取于释道,以《易》成说,如周敦颐之《太极图说》,皆以唯物观说明宇宙本源,五行生化、万物一体。人乃宇宙一物,圣人与天地合德,固以宇宙推及人生大道,而科学未及宇宙之源,求外物之理本无法验证,不免陷人生大道以玄言。

      后有“二程”(程颢、程颐)虽师出于周,但学风为变。也言万物一体,但不讲唯物之本源,而言唯心之工夫(积行养性),以天地万物归于一心,故而不需穷索宇宙之源、外物之理。(程颢)以“诚敬”存养天理,存久心自明,故而以思维感悟,达到物我合一。(程颐)以“致知”格物穷理而尽性,故而以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达到内心豁然贯通。“二程”以吾心验证宇宙之理,实乃主观唯心主义,故讲求我心而难容他人。

      南宋时朱熹继承“二程”,但更近于“致知”,只是程颐尚徘徊于内心外物之间,朱子已断然向外求索,从格物穷理转为信古人、读古书,并归为《四书》集注(朱子曰:夫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然欲其简而易知,易而易守,则莫若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之篇也)。朱熹之说气魄远大、议论高广、组织圆密,自孔子以来,好古博学者无出其右。而其学说平实浅近、开示来学使人皆可几及,于是天下响应,宋学极盛。

       与朱熹相异者,陆九渊之心学,“心即是理,不容有二”。其驳斥朱熹言:尧舜曾读何书?我不识一字,也还要堂堂做个人吧。心学近于程颢,此“二程”之学分道扬镳,不可合也。另有陈龙川、叶水心倡导“实事实功”,讥讽儒家空谈心性,无关痛痒,不足以尽成人之道。

      至明初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心即是理”思想,反对格物致知,认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未免烦累,而万事万变不过“是非”二字,故提倡“致良知”,从行事着眼,知道好的就去做,不做就不算是真的知道,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即知即行即所谓“知行合一”。王阳明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了朱熹偏于外物、陆九渊偏于内心的片面性,解决了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

      至此,儒家之“四圣”孔、孟、朱、王具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