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最值得去的100个地方——中国公园省风景大汇总4 76,楼上古寨 位于石阡县城西南的廖贤河畔,距县城15公里,村民皆为侗族,至今仍保持着独特的民族风俗,如唱山歌、哭丧哭嫁、吹唢等习俗,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集旅游度假、休闲娱乐、民俗采风于一体的民族历史文化古寨。古寨坐东北面西南,依山而建,其整体布局为“寿”字形结构,所有巷道均为青石铺就。青石板两旁,是清一色的青瓦木屋,且都是明清建筑。家家户户的木窗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或梅花、或蜻蜓、或蝴蝶、或喜鹊,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寨的前面是波平如镜的梯田,一直延伸到廖贤河边。顺着小沟坎上的小路去廖贤河边,必经一座桥,桥名楠桂桥,建于明末崇祯二年(1629)。寨中古墓众多,值得一提的是文林郎古墓。楼上古寨是中国乡村历史文化的缩影,流传了数百年至今保存完好,没有缺角少页的版本,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 ![]() ![]() ![]() ![]() 77,寨英古镇 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部,距县城65公里,松(桃)江(口)三级油路贯穿全境,是中国历史上川楚之民最早进入贵州朝靓梵净山宗教朝圣的梵净东线古道必经之地,它也是迄今为止贵州省保存较完整、梵净山区域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有“梵净古都”之称。 ![]() ![]() ![]() 78,中国南长城 苗疆长城,大体位于湖南省凤凰县,南起与铜仁交界的亭子关,北到古丈的喜鹊营,全长190公里左右,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竣工于明天启三年(公元1622年),被称为“苗疆万里墙”。又由于其为中国南方的唯一的长城,所以又称中国南长城、南方长城,简称南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筑之一,禁止了当时的苗 、汉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往。 它表现了一个朝代的特征,涵溶了那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现象,构架了那个朝代治国方法的精神实质,是研究明清两代对边远少数民族征服统治鲜活的历史史料。 ![]() ![]() ![]() 79,遵义红色遗迹 遵义市有一条著名的红军街,是一条红色旅游商业街,于2007年11月建成,原来的老街叫杨柳街。红军街北与遵义宾馆隔街相对,南与红军总政治部旧址毗邻,与遵义会议纪念馆、文化小学为邻,东与遵义公园、西与名校遵义四中相连,与风景秀丽的遵义公园仅一墙之隔。红军街既是遵义市传统商业、文化中心区域,也是驰名中外的遵义会议会址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陈列馆、穿城而过的湘江河和红军山烈士陵园等景点,共同构成遵义红色旅游的一条主线。 ![]() ![]() ![]() ![]() ![]() 80,娄山关—黔北花海 娄山关亦称太平关,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原名娄关,后称太平关。关名的来历,源于古代对娄山山脉的称谓。它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拨1576米,南距遵义市50公里,在遵义、桐梓两县的交界处,北距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古称天险。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据《明史纪事本末》载,万历年间,总兵刘与播州土司杨朝栋曾激战于此。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黔北花海,又称杉坪花海。贵州省内为数不多的四季花海之一,遵义最大花海。位于贵州省桐梓县娄山关镇杉坪村境内,著名的娄山关脚下,交通便利。花海占地面积1500余亩。 ![]() ![]() ![]() ![]() ![]() 81,玉屏箫笛博物馆 该馆填补了我国箫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专题博物馆的空白,是全国第一也是唯一的箫笛文化专题博物馆。玉屏箫笛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竹管乐器和工艺品,以音色清越优美、雕刻精致而著称,是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侗、汉、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工艺价值,是“贵州三宝”之一。1990年,玉屏侗族自治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箫笛之乡”称号,2006年5月,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82,贵州龙博物馆 贵州龙博物馆,坐落在顶效开发区的“绿荫民族村”,始建于2003年。贵州龙的第一块化石,是1957年国家地质陈列馆副研究员胡承志首次发现的,后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杨钟健教授研究认定并命名为 “胡氏贵州龙”。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确立了三叠纪的“贵州龙动物群”,已得到众多专家的认可,它包括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所有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的主要类群--鳍龙类、鱼龙类、海龙类和原龙类等。范围由贵州扩大到四川、云南、广西、安徽、湖北和西藏。由于贵州龙动物群在研究方面的重要性,贵州龙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的盛誉。2000年以来,贵州龙博物馆已被批准为:黔西南州科普教育基地;兴义国家地质公园贵州龙景区;贵州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国最著名的北京大学的教学实践基地。 ![]() ![]() ![]() 83,大小井 罗甸大小井距罗甸县城24公里。大小井风景区,三江合一的壮丽景观,水浪翻涌,波光粼粼,犹如藏族同胞献给的哈达,岸边古榕树的根须交错纵横,编织成秀美的壁画,冤广的田野一派江南风光尽收眼底。大小井洞群有99 个洞,与其它喀斯特溶洞群不同的是,大小井每个洞都有水。大小井洞群,溶洞星罗棋布,洞中有洞,洞中有天。中、法的二十名洞穴学者和岩洞水文地质学家,联合组织了一次洞穴科学考察,一致认为,这比世界著名的风景圣地——法国南部的伏克留兹泉有过之而无不及。故而被誉为“东方洞穴博物馆”。 ![]() ![]() ![]() ![]() ![]() 84,西部茶海之心 85,万亩梅原茶海之心景区位于凤冈县永安镇,距县城38公里,遵义市区110公里,景区面积69平方公里,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全省100个旅游景区,有着“中国西部茶海之心”的美名。景区森林覆盖率85%以上,是西南最大的有机茶基地。景区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凤冈锌硒茶的主产区和核心区,锌是人体内多种酶的重要构件,有“生命的火花”和“夫妻和谐素”的美称。硒被医学界称为“月亮元素”、“抗癌之王”、“长寿之星”,凤冈锌硒茶也因此极具养生功效,得到国际国内茶界专家的高度评价,2010年10月凤冈锌硒茶被评为贵州三大名茶 ![]() ![]() ![]() ![]() ![]() 贵州荔波县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中,天然生长着两万多亩青梅,每年一月至三月,漫山遍野的梅花会次递开放。素有十里梅海、万亩梅林之称,是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的野生梅林。 ![]() ![]() ![]() ![]() ![]() 行进在遵义乡村,青山、碧水、茶园,层次分明却又融为一体,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灵动其中,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望去,都有如欣赏山水画般的视觉享受。七月初,在距离凤冈县城42公里的蜂岩镇,夏日阳光下,巡检河水静静地流淌,翠绿柳条迎着微风摇曳在灰白色的河道两岸。“黔北民居”由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白粉墙构筑而成。 这种“外表传统、功能现代”的美观舒适民宅,砖混结构,不热不漏不怕火,修成小楼房又不占地,还气派大方漂亮。 “黔北民居”充分尊重了农民生活、劳作习惯,非常符合黔北农民的住房审美取向,又具有现代美感和很强的农村实用功能。 ![]() ![]() ![]() ![]() ![]() 87,高坡云顶 高坡苗族乡位于贵阳市东南端,距贵阳市51公里,地处花溪与龙里、惠水三县(区)交界处,总面积120平方公里,有87个自然寨。高坡苗族乡,居住有汉、苗、布依等民族。高坡乡自然风光优美,有峡谷、石林、草场、多级瀑布、天然大盆景、万亩田园等景观。其中的石门村、云顶村、杉坪村都颇具游览价值。高坡旅游景观,可分为4条线17个点。北线为徒步探险,峡谷寻幽,高山览胜,布依风情及“播淼”(溶洞奇观)旅游线。 ![]() ![]() ![]() ![]() ![]() 马摆大山风光奇异独特,是一座具有复合型景观的高山大草原。大山上有草坪、草坡、山梁、峡谷、海子等风光。这里可谓“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并有“一山一湾,一湾一滩”的奇景,溪流还汇成高海拔的“马摆天池”和众多瀑布。在大山的山腰、峡谷间,是长年翠绿的树木,其中夹生八角树、江子树和野竹林,有野生大叶白杜鹃上千亩,每年四五月间开放时,就像给马摆大山系上一条白色的腰带。南峰还生长着一片面积约500亩的野生巴迪松,这些小松树不知已在这里生长了多少年,但树高只有10多厘米,枝条间却缀满了累累松果。此外,山间还长有马刺、羊奶果、粘草籽等高山野生植物,以及常规种植的荞麦、马铃薯等高山农作物,在牛羊成群、云雀啼叫、山歌悠悠之时,留连山间,恍若走进远古童话。 ![]() ![]() ![]() 89,红枫湖 枫湖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贵州省贵阳市西郊,距省会贵阳28公里,是贵州西线黄金旅游第一站。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是一个融高原湖光山色、岩溶地貌、少数民族风情为一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湖边有座红枫岭,岭上及湖周多枫香树。深秋时节,枫叶红似火,红叶碧波,风景优美,故名“红枫湖”。红枫湖景区由北湖、南湖、中湖、后湖四部分组成。北湖以岛闻名。鸟岛、蛇岛、龟岛……鸟岛、蛇岛、龟岛等诸多岛屿如散落的珍珠一般点缀在万顷碧波之上,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北湖沿岸,有西汉的古墓群,有明代的“苗王营垒”。 ![]() ![]() ![]() ![]() ![]() 90,花溪国家湿地公园+孔学堂 贵阳市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2009年12月,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第六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之一,是贵州省首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目前公园规划总用地850公顷,其中十里河滩段面积约219公顷、山体公园面积是390公顷、花溪公园58公顷、洛平至平桥观光农业带183公顷。在湿地公园十里河滩畔还有占地面积130余亩的孔学堂建筑群,与大学城共同形成贵阳市风景、历史、文化长廊。 ![]() ![]() ![]() ![]() ![]() ![]() 91,白龙山 白龙山位于兴义市七舍镇,距市区20公里,平均海拔在1950米,是黔西南州最高峰,是理想的绿色天然生态养殖基地和旅游度假避暑胜地。境内分布有万亩野生杜鹃,白龙山及周边有上千亩的野生杜鹃灌木林,杜鹃的种类繁多,有映山红、马缨、绣球、露珠、紫花等;植被保存完好且多为原始生态灌木林,杜鹃花和原始森林绵延数十公里,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六十八,内有红腹锦鸡、斑鸠、喜鹊等多种珍稀动物。 ![]() ![]() ![]() ![]() ![]() 92,桃花谷 兴义顶效绿化村以种桃而闻名,近两万亩桃林将村子所在的那条十里山谷点缀得如诗如画,绿化村由此获得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桃花谷"!三月的“桃花谷"充满唐诗宋词般的意境,令人神往,令人流连。 ![]() ![]() ![]() 93,龙头大山 龙头大山在安龙县北部与兴仁县、贞丰县等县接界处,横卧着一列蜿蜒起伏百余里的山脉,这是黔西南州的名山-----龙头大山。龙头大山有林地1.65万亩,草坡灌木15万亩,主要植物有96种、211属、366种以上,有速生用材、树种、稀有珍贵庭园观赏植物、古老孑遗植物、药用植物以及栲胶植物等。奇异的是,在海拔1600~1930米的公龙岭上,竟然生长着连片的1500余亩原始矮林杜鹃 ![]() ![]() ![]() ![]() 94,宝源梯田 在赤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宝源梯田距赤水城区约30公里。梯田风光在全国到处都有,然而集高品位且大规模壮观的却实为罕见。极目远眺,无边无际的梯田重重叠叠,造型美观。整个梯田长4至5 公里,高(或宽)0.8至1公里,每一块梯田平均面积为3至4分,梯田总面积为1500亩左右。 ![]() ![]() ![]() ![]() ![]() 95,开阳十里画廊 宁静恬然的田园风光,底蕴深厚的水东土司文化,风情浓郁的布依族、苗族村寨,是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区的魅力所在。世代生活在清龙河流域的布依族、苗族群众,至今仍保留这很多传统的工艺和生活方式,如酿酒、打糍粑、推豆腐、碾米、榨油等。此外,这里的马头寨还是贵州独有的水东土司文化的发祥地,“马头寨古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 ![]() 96,旧州古镇 黄平县旧州镇历史悠久,据史志记载已长达2300余年。春秋战国时称“且兰国”,汉置州,唐设韶明县,宋称珍州、又名乐源郡,元置元师府,明设黄平安抚司,清设黄平千户所,后改巡检司,民国设旧州分县,建国后设区、镇。旧州古镇在历史上为贵州的一个水陆交会点,省内外货物由此转运,商贾往来,市井喧嚣,是贵州古代商业重镇,黔东历史文化名镇。旧州融入少数民族文化、汉文化、外来文化、宗教文化等为一体的多元文化之乡,城内有“九宫八庙三庵四堂”和2000余栋古民居。其建造独特,工艺精致,造型壮观优美,在历史上可为贵州之最,同时又是黔中地域且兰文化的典型代表。 ![]() ![]() ![]() ![]() 贵州省江口县太平乡云舍土家民俗文化村坐落在梵净山太平河风景名胜区内被誉为“天堂河谷”的太平河畔,云舍山寨距江口县城7公里,距梵净山南山门23公里,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439户1717人中,98%的村民都是杨氏后裔,是江口乡村第一大寨.云舍土家族仍然保留着自身民族的风情习俗,因而被称为“中国土家第一村”。 ![]() ![]() ![]() ![]() 98,亮司村+雷屯村 亮司村又名亮寨,坐落锦屏县之南。全村1129户4234人,苗族居多,有龙、曾、胡、彭、龚、杨、吴、刘等9姓氏,被誉为“黔东第一苗寨”、“一个尘封千年的苗疆”、“一个尘封千年的军屯古寨”、“一块神奇的文化瑰宝” 等美称。 雷屯村古名雷泽屯,因明洪武时屯兵而得名,位于敦寨镇之南缘,距镇政府驻地10公理。东隔亮江与黎平县高屯乡中黄、盎寨两村相望,南邻新化乡映寨村,西接邦寨村,北邻三合村。村寨地势坦荡开阔,亮江由南至北绕村而流,国地临河,垄亩整齐。北岸石山壁立,松杉繁茂。一座大桥连通锦榕公路,交通便利。寨中人烟稠密,屋宅齐整、干净卫生、农民富足,是有“国家生态家园示范村”。 ![]() ![]() ![]() ![]() ![]() 99,格多苗寨 格多苗寨操中部方言苗语,外称青苗或片型短裙苗,自称“嘎努”。崇拜布谷鸟、牛和枫香树。格多苗寨位于都匀市东南面,处在三县(市)(都匀、丹寨、三都)交界处,距都匀城有35公里,坐落在林木葱茏的大罩子山下,行政区属都匀经济开发区匀东镇王司社区新场村。 格多苗寨泛指现在新场行政村,包括格多、阳久、阳颂、欧勇、嘎笑、阳亚等六个自然苗族村寨,98%为苗族。“格多”是苗语音,直译为大寨子。苗寨门前清澈的小河蜿蜒而下汇入清水江。 ![]() ![]() ![]() ![]() ![]() 100,甲秀楼,南明河 著名古楼阁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从古到今甲秀楼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葺。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它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