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连口 本村由肖、兰二姓建于唐前,因地处高河渡口称肖兰口。唐代于此建福兴寺,著有释迦佛舍利宝塔,称村小良口。明永乐初,葛、张、杨三姓由山西迁来,分三片定居,分属河间、高阳、肃宁三县,则有东小连口、北小连口、南小连口之别,“小连口”亦称“小良口”或“小梁口”。后全部划属本县,称相连口。建国后改为湘连口。 小冯村 元至正年间(1341~1368),聂姓于此建村称小堡村,后称小福村。清初,因村民敢与某亲王抗争,民称小霸村。抗日战争中为迷惑日军,八路军称之为赵元佐。民国34年(1945)改称小冯村。至今民间仍俗称小堡村。
小团丁 本村约建于元初,时因村址似船型,四周为沼泽,遂称村为船形村,后称为团丁村。明处改称小团丁,以别与其南部大团丁。
小王果庄 本村原称王古庄。传明初(1368~1379),刘司聪从本县三岔口迁来定居称王果庄,后改称小王果庄以别于其东部大王果庄(今属任丘市)
辛丰庄 此处原有一古庙,清王朝于此收租封粮,民称封粮庄,也称王爷庄。清乾隆间(1736~1795),附近村民迁居于此,取名钦封庄。后谐音为辛封庄。
辛留佐 明代中期,刘姓于蠡县刘佐来此建村,称新刘佐,后刘姓衰落,村改称新留左。清代简写为辛留左。建国后改写为辛留佐。
莘桥 传本村为唐太宗时帅府司马殷峤(字开山)之后裔所建,称殷峤。后谐音为新桥。宋金时期已设新桥镇。清光绪十二年(1886)后写为莘桥。
新立庄 清康熙初,王黑虎由高家庄迁来定居,称黑虎庄。民国初改称小庄,后与高家庄脱离附属关系更名新立庄。
邢果庄 明永乐二年(1404),邢氏由山西迁来建村,冠其姓称邢家庄。后演变为邢果庄。
邢家南 北宋时,此地河汊交错,船行至此易迷失方向,俗称“行家难”。明永乐初,山西移民来此定居,谐“行家难”音称村为邢家南。
徐果庄 唐代中期徐姓于此建庄,冠其姓称徐家庄。宋熙宁二年(1069),顺安军在此曾广植桑榆,后改称徐果庄。
延福 明永乐二年(1404),山西移民来此建村,因居延福屯南,称南延福。清雍正八年(1404)改称延福。
延福屯 传唐朝招募流民在此开盐池,置盐屯,钱、段等姓应募服役,渐演变成村,称盐夫屯。后雅化为延福屯。明永乐间,为别于其南部南延福,改称北延福。清雍正间,复称延福屯。
阎家坊子 清同治元年(1862),阎广卿一家于此租种东良淀(今任丘东良淀)何秀坡的土地,而由博士庄迁来定居,称何家坊子,后何姓衰落,阎姓渐多,改称阎家坊子。
杨家屯 明永乐初(1404~1412),杨姓由山西迁来建庄,因附于本县治故称“屯”,冠其姓称杨家屯。
杨家务 杨家务系古村。宋咸平五年(1002)顺安军在此置营田机构,称水陆营田务,大中祥符九年(1016)改为屯田务,并设商税务,由杨姓田主兼理税务,遂称村为杨家务。
杨家佐 北宋末,杨姓于此建庄称杨家庄。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于北晋庄建堡,本村位于堡东改称杨家左。建国后改写为杨家佐。
野王 明初杨姓于此间村,因邻村较远,此处低洼旷野,碎称野洼,后谐音为野王。
殷家庄 此处原有王姓居住,称小王庄,亦称王家庄。明永乐十一年(1413),殷群从新桥(今莘桥)来此落户,后殷姓渐多,遂改称殷家庄。
拥城 本村古称淀边村。明代山西移民及附近村民前来定居,以四面水围称雍城。建国后简写为拥城。
于堤 唐建中间(780~783),韩氏从陕西省韩城前往河北省昌黎,途经本县卜居愚堤,称愚堤村。清康熙间,直隶巡抚、河道总督于成龙督工修筑愚堤,村随堤名改称于家堤。后简称于堤。
于留佐 本村始建于宋代,以濒河道且水易泄,称易流佐。因有儒生溺死河内村民建祠祀之,改名儒留佐,后称于留佐。
岳家佐 明代中期,岳姓建村于北圈头东,称岳家左。初附于北圈头村。后岳姓衰落,本县杨家务等村民迁来定居,渐独立为村,仍沿用旧名。建国后改写为岳家佐。
张博士庄 唐末,张姓于此定居,渐繁衍成庄称张家庄。明嘉靖间(1522~1565),张姓一人出任博士,改称张博士庄。
张家连城 明永乐二年(1404),严、刘、张、石、尹、穆等十二姓盟兄弟,自山西迁来此地,分十二处定居,冠其姓分称十二“连城”。后南部几个“连城”连成一片,称南连城。民国28年(1939)析为两村,以本村多张姓称张家连城。
张庄 传明代一张姓流民以卖糖为生,后于此定居,称张糖庄。民国时称为张庄。
长果庄 传此处原有仉姓居住明代山西移民入居,称仉姓人为“仉哥”,谐其音称村为仉果庄,后仉姓绝,演变为长果庄。又传明永乐七年(1409),山西李友智和张姓来此定居,建桃、李、杏、桑等果园,取名长果庄。 赵堡店 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御外族侵扰,组织武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旗号,称赵王堡,后演变为村称赵堡。本村与南赵堡相对,称北赵堡。明洪武初,设官道于村北,民沿道旁设店多处,因改名赵堡店。又传此地古为水域,称赵堡淀,后淀干涸。明永乐初,山西移民来此建庄,称赵堡淀,渐演变为赵堡店。
赵堡辛庄 清光绪间,东赵堡部分居民陆续来此建庄,称赵堡新庄,后简写为赵堡辛庄。
赵官佐 传此地古属官田,称官屯。宋代运河贯穿此地,民称运河为赵王河,村改名为赵贯屯。明建文间(1399~1402),王氏随燕王朱棣南下,路经此地定居,燕王封王氏种地不纳粮并佐收关税,赵贯屯改称赵贯佐,后谐音为赵官佐。 赵通 传此地北魏时已有人居住。宋代民称运河为赵王河,以运河流经此地始称赵通。宋宣和间(1119~1125)于此地建七级塔,与定县了敌塔遥望,因有楞严古寺名楞严寺塔,俗称赵通塔。塔于1953年倒塌。
× 赵庄 明永乐二年(1404),吴、赵二姓自山西迁来建村,冠其姓称吴赵庄。清光绪十二年(1886)前后分为两村,以本村多赵姓称为赵庄。 周家辛庄 明永乐二年(1404),周氏兄弟二人由山西迁居百尺(今任丘百尺),后其一人自百尺迁来建村,冠其姓称周家新庄。后简写为周家辛庄。
庄头 本村原属河西村,以防洪排桩成桩头之称。清咸丰十年(1860)前后与河西村分开,取名桩头。后简写为庄头。
佐家庄 唐初,左姓于此定居,渐成村落,称左家庄。建国后改写为佐家庄。
北蔡口 明永乐初(1404~1412)王和常二姓由山西、刘和高二姓由本县刘庄(今无)相继迁于此处建村,因居于蔡家口之北称北蔡家口,后简称北蔡口。 北堤口 明永乐初,王、高二姓自山西迁来建村,因居于分水道冲,名狼虎口。万历四年(1576),本县为防南来之水修筑横堤至此,后称村老堤口。民国32年(1943)分为两村,本村位于老堤口北部称北堤口。 北佛堂 传宋初此处建寺庙多处,有“佛堂圣地”之称。明洪武初(1368~1370),县于此置僧会司。永乐初(1404~1412),山西移民于此定居,称佛堂村。清初分为两村,本村位于北称北佛堂。 北归还 本村由陈、郭、艾、冉四姓建于宋前,因村南有桂花树,称村北桂花,明“燕王造反”时毁于兵燹。明永乐间,村幸存者于其南建新村,以原村名谐音改称北归还 北尖窝 宋初甄姓于此建村,以熬盐为生,称村煎盐窝,清末简称尖窝。民国26年(1937)分为两村,本村位于北称北煎窝。1958年简写为北尖窝。 北晋庄 传唐末晋王李克用于此屯兵渐演变成两村,东村称晋王庄,西村称晋王庄营。明永乐二年(1404),山西移民于其南建村称南晋庄,晋王庄和晋王庄营分别改称北晋庄和北晋庄营,亦称北进庄和北进庄营。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于北晋庄建小土城称北晋庄堡。清康熙间,北晋庄和北晋庄营合为一村称北晋庄。该村每逢农历二、七日为集市。 北坎苇 明永乐二年(1404),阎承从山西迁来建村,以临洼地多苇称坎苇。明正德间,其南有人建村称南坎苇,本村改称北坎苇。 北连城 明永乐二年(1404),严、刘、张、石、尹、穆等十二姓盟兄弟,自山西迁来此地,分十二处定居,冠其姓分称十二“连城”。后北面的几个“连城”连成一片,称北连城。又因严姓较多,亦称严家连城。 北梁家庄 清初,梁氏三兄弟由山西迁来定居,渐繁衍成村,冠其姓称梁家庄。1982年4月2日更名北梁家庄,以区别于其西南部的梁家庄。 北柳庄 建村年代无考。传明代“燕王造反”时,这一带村民被屠戮殆尽,惟留此庄,故称北留庄,后谐音为北柳庄。 北龙化 本村古临潴龙河道,“北龙化其名以猪化龙也”,为祈福禳灾称“龙化”因居南龙化之北称北龙化。 北路台 传宋代已有此村,为刘、阎二姓所建。时因附近多水,此处为陆地称陆台。本村因居陆台北部称北陆台,后改为北路台。 北浦口 明永乐二年(1404),赵姓由山西迁来建村,以处于浦口之北称北浦口。 北圈头 古马家河流经此地,河上架有南桥和北桥。明永乐初(1404~1412),山西移民来此定居,因处于北桥头称北桥头,后谐音为北圈头。 北沙窝 明永乐初(1404~1412),山西移民于此建村,时因此处以南是大片沙地,风吹沙起,遂称村北沙窝。 北陶口 明永乐末(1419~1424),张氏自山西迁来建村,因居于陶口店之北称北陶口。 北辛庄 明永乐初,张敬有及马、焦、王等姓由山西迁来建村,因此地为古村墟址,始称新庄,后以黄文寺为界分为两村,本村居其北称北新庄,清代后期简写为北辛庄。 北于八 宋初,陈姓建村于渔坝口之北,称北渔坝口。后略写为北于八口。民国时简称北于八。 边渡口 边渡口史称于汉代,以位于县边界渡口而得名。明永乐初,山西移民在其东建村名东边渡口(今任丘市边渡口村),本村遂称西边渡口。民国29年(1940)4月,东边渡口入属任丘县,本村简称边渡口。 边家务 传此处在唐代即有人居住。宋咸平五年(1002),顺安军于此置营田机构,称水陆营田务,大中祥符九年(1016)改为屯田务,并设商税务,因边姓田主兼理税务而称边家务。 博士庄 元代史姓建村称史家庄。清初,本村一王姓出任“博士”,改称王博士庄,民国初简称博士庄。民国26年(1937)12月29日,日伪军五六百人包围本村,惨杀村民160余人。 布里 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御外族侵扰,组织宗族武装,建堡自卫,此地原为赵王堡所辖,渐演变成村称堡里。明代,山西移民入居,改写为布里。清初,分为南布里和北布里两村。清雍正十年(1732),北布里易称安澜村,后复名北布里。民国29年(1940)南、北布里何为一村称布里。 陈家庄 明永乐二年(1404),张文从山西迁来建庄,称张家庄。后张氏遭族祸,时本村已有陈氏入居村民便皆称姓陈以避祸,遂改称陈家庄。
崔家庄 传明永乐二年(1404),崔姓从山西迁来建庄。冠其姓称崔家庄。
大教台 传北宋御辽及明代“燕王扫北”时均于此设教兵台。明永乐二年(1404),苑、郝、段三姓自山西迁来定居苑姓在教台西北称北教台,后改称西教台。郝、段二人为姑表兄弟,居教台之东称东教台。建国初合并为一村称大教台。
大团丁 传宋初此处为水泊,船户马、桑等姓行至此船只搁浅而定居,民俗称船丁,后称团丁。明初易称大团丁,以别于其北部团丁村。1962年划设东团丁、西团丁、北团丁3个行政村。 大兴庄 本村原属南归还,清末由南归还析出,取“人丁兴旺”之意名大兴庄。
代家庄 明永乐初(1404~1410)戴姓自山西省迁来建村,冠其姓称戴家庄。建国后简写为代家庄。 东何家庄 传此处原有一条小河流过,明万历年间(1573~1619)王秀明在此捕鱼为生,渐繁衍成村,称河家庄。后谐音为何家庄。1982年4月2日为别于其西部何家庄改称东何家庄。
东河 唐代以前此地有两条河流过,一名东河,一名西河。唐初,刘、冯二姓傍东河定居,称村为东河。
东留果庄 传为刘姓于明前建村,因附高阳城郭称刘郭庄,后演变为刘果庄。明代中期,冉姓兄弟五人由蠡县万安迁来定居,改称留果庄。清初,几户村民迁出,于其西建村称西留果庄,本村更名东留果庄。
东王草庄 宋金时有运河于此通过,此处为官兵积存军草之地,民称皇草场。明永乐初(1404~1412),田姓移民自山西来此建村,因居于草场之东称东黄草庄。清代改称东王草庄。
东绪口 北宋政和元年(1111)此地为驿站,史称绪口铺。明天启五年(1625),河决将绪口冲为东、西两部分,本村居东部称东绪口。
东杨庄 清乾隆十八年(1753)杨发一家由本县庞口迁居此处,渐繁衍成庄,冠其姓称杨家庄。1982年4月2日更名东杨庄,以别于其西北部杨家庄。
东赵堡 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御外族侵扰,组织武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旗号,称赵王堡,后演变为村称赵堡。以处于附近诸“赵堡”村的东部称东赵堡。
都曹口 明永乐初(1404~1412),张氏自山西迁来建村,因居于都漕河渡口而名都漕口。后简写为都曹口。 斗洼 明代中期,苑氏自蠡县北郭丹迁来建村,因四周偏高,形状似斗,低洼空旷,遂称斗洼。
傅家营 传宋代顺安军于此处设营田务。明永乐初(1404~1409),傅姓从山西迁来定居,冠其姓称傅家营。
高家庄 传明永乐初(1404~1412),高宣从山西迁来建庄,冠其姓称高家庄。
高阳 高阳旧名丰家口,以临古滱水渡口而得称,今东街即丰家口故址。明洪武三年(1370)县治迁于现址遂改称高阳。此后相继有人迁于西街、南街、北街定居。明正统四年(1439)高阳城建成后,四城门外陆续有人落户。随着村落的发展,县城南部原黄庄、李家庄于中华民国时并入高阳,渐成高阳之现状。
耿庄 明永乐二年(1404),耿姓由山西迁来建庄,冠其姓称耿家庄。后简称耿庄。
河西村 本村由秦、贾二姓始建于唐代中期。明永乐二年(1404),侯氏大仁、大义、大友三兄弟自山西迁来定居,以居于河道之西称村为河西村。
贺家庄 明永乐二年(1404),贺姓从山西迁于本县三岔口定居。明末,贺氏十三代孙贺兆吉由三岔口移居此处建庄,冠其姓称贺家庄。
恒道 明永乐初(1404~1412),王、苑二姓由山西迁于此地一条东西横道旁建村,名横道。后演变为恒道。 后柳滩 传此地宋代即有“杨柳十八村”。明永乐初,赵、沈等姓定居于此,以处淀边滩地且多柳树称柳滩村。后因挖河迁民分居三片。明嘉靖末(1561~1566),于村中心建药王庙,本村居于庙北,遂称后柳滩。 皇亲庄 传明正德元年(1506),皇室于此设皇庄,为皇室宗亲所有,称皇亲庄。又因为新建皇庄。又因为新建皇庄,也称皇亲庄。
季朗 本村在宋代为宋兵寄存粮饷之地,西傍于运河,遂称寄粮庄。明永乐初(1404~1412),山西移民于此就居,改称季朗。
贾家务 本村为贾姓建于唐初。宋咸平五年(1002),顺安军在此置营田机构称水陆营田务,大中祥符九年(1016)改为屯田务,并设商务税,由贾姓田主兼理税务,遂改名为贾家务。
姜齐庄 清初,齐姓由蠡县大曲堤迁来建村,称齐家庄。清乾隆年间,姜姓自本县利家口迁于齐家庄附近建村,名姜庄。民国初两村何为一村称姜齐庄。
解家庄 宋初(960~975),解姓于此建庄,称解家庄。
旧城 旧城原称高阳,以位于高河之阳而名。汉高祖六年(前201)置高阳县,沿至明初,历代先后于此设县、郡、州、军治,建置虽有因革,而高阳之名不变,且一直为本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明洪武三年(1370)县城毁于高河之患,县治西迁于丰家口(即今治所),仍称高阳,此处遂称旧高阳城,后简称旧城。
雷家庄 明永乐二年(1404),雷氏自山西迁来建庄,冠其姓称雷家庄。
李果庄 明永乐间(1403~1424),李姓自山西迁来定居,称村李家庄。后演变为李果庄。 李家庄 清乾隆十八年(1753),李天祥从本县杨家务迁来定居,冠其姓称李家庄。
利家口 汉代中期蔺姓(传为蔺相如后代)于此定居,因临古河渡口称蔺家口。明永乐初,山西移民来此定居,蔺姓渐绝,改称利家口。
连家庄 明永乐二年(1404),连氏自山西来此建庄,冠其姓称连家庄。
良村 宋代梁姓于此建村称梁村。清代以谐音改为良村。
刘家连城 明永乐二年(1404),严、刘、张、石、尹、穆等十二姓盟兄弟,自山西迁来此地,分十二处定居,冠其姓分称十二“连城”。后南部几个“连城”连成一片,称南连城。民国28年(1939)析为两村,以本村多刘姓称刘家连城。
刘家庄 明永乐二年(1404),刘配林从山西迁居本县杨家务,后移居此地建庄,观其行称刘家庄。
留祥佐 本村建于北宋末期,以赵王堡屯兵故址名赵堡屯。后因河流改道,村民择吉祥之意改称留祥左。后改写为留祥佐。
六合屯 明洪武九年(1376)陈怀、陈阴、陈堂兄弟三人由山西迁来中原,其一于此定居,附于六合庄。清雍正初与六合庄分开,称六合屯。
六合庄 六合庄为古村千家店旧址,后村民分居三片。宋熙宁初,柴姓六家应募于此租佃官田落户,称六家庄。明永乐初,张、刘、王等姓由山西迁来就居。清末取天地四方统称六合之意,各村为六合庄。
隆合庄 清嘉庆十八年(1813),满人元善来此建庄。后于村西北角建一座“麦王庙”,供天、地、风、雨、雹等六神,取尊贵与六合之意称隆合庄。时因有大庙,亦称“庙子”。1957年因修潴龙河分洪道,村民全部迁出,分局县城和板桥等村。1962年原村民大部分搬回本村定居,仍称隆合庄。
路台营 明永乐初,李、王二姓自山西迁来定居,初附于北路台,后独立为村称路台营。
骆家屯 明末,骆氏兄弟二人由山西迁来定居,附于北圈头。清咸丰间独立为村,冠其姓称骆家屯。
马果庄 传明永乐初,山西移民马姓于此建庄,时村人以“哥”互称,遂名村为马哥庄,后演变为马果庄。
梅果庄 传本村系梅姓建于元代,称梅庄。后因附于石氏村称梅郭庄。清代改称梅果庄。
孟仲峰 传周代末期吴、杜二姓于此建村,时有两座小土山名孟峰、仲峰,遂称村孟仲峰。孟仲峰为高阳境内最早的村落。
南板 明永乐初(1404~1409),从板桥迁出部分村民建村于板桥村南,称南板。
南蔡口 宋前由蔡姓建村,以临古滱水渡口冠其姓称蔡家口。清末,为别于由安州来属本县的北蔡家口,更名南蔡家口。后简称南蔡口。 南堤口 明永乐初,王、高二姓自山西迁来建村,因居于分水道冲,名狼虎口。万历四年(1576),本县为防南来之水修筑横堤至此,后称村老堤口。民国32年(1943)分为两村,本村位于老堤口南部称南堤口。
南佛堂 传宋初此处建寺庙多处,有“佛堂圣地”之称。明洪武初(1368~1370),县于此置僧会司。永乐初(1404~1412),山西移民于此定居,称佛堂村。清初分为两村,本村位于南称南佛堂。
南归还 本村由赵、姜、韩三姓建于宋前,以其北有桂花树,称村南桂花,明“燕王造反”时毁于兵祸。明永乐初,冯振自山东青州府寿光县镇官店迁来定居,取原村名谐音称南归还。
南尖窝 宋初甄姓于此建村,以熬盐为生,称村煎盐窝,清末简称尖窝。民国26年(1937)分为两村,本村位于南称南煎窝。1958年简写为南尖窝。
南教台 传北宋御辽及明代“燕王扫北”时在此设教兵台。明永乐初(1404~1412),山西移民来此建村,因位于教台之南称南教台。
南晋庄 明永乐二年(1404),张、贾、杨、郝等四姓从山西迁来建庄,因居晋王庄南称南晋庄。
南坎苇 明正德初(1506~1510)张英从山西迁来建庄,因居北坎苇南称南坎苇。
南梁家庄 本村原属都曹口,1962年独立成村,因多梁姓而名梁家庄。1982年4月2日更名南梁家庄,以别于其西北部的梁家庄。
南龙化 古“南龙化村有堡,濒猪龙河”,名“以猪化龙也”,民为祈福去灾称村“龙化”,因居北龙化之南名南龙化。
南路台 本村为许姓建于宋代前,时因附近多水,此处为陆地称陆台,本村因居陆台南部称南陆台。后改为南路台。
南马 宋熙宁间(1068~1077)于此辟牧马场。明永乐二年(1404)牛氏自山西迁来建村,以居于木马场南称南马场。后简称南马。村原址在今孝义河堤西侧,后经两次西迁至此。
南浦口 南浦口旧名落花村,古称“浦口落花”,为“安州八景”之一。北宋时村址东移近浦水渡口,后更名浦口。明永乐初(1404~1412),以位于北浦口之南易称南浦口。
南圈头 本村为元代以前村庄旧址。明永乐初(1404~1412),山西移民于此建村,因居马家河南桥头,称南桥头,后改称南圈头。 南沙窝 明永乐初(1404~1412),山西移民于此建村,时因此处以北是大片沙地,风吹沙起,遂称村南沙窝。
南辛庄 明永乐初,张敬有及马、焦、王等姓由山西迁来建村,因此地为古村墟址,始称新庄,后以黄文寺为界分为两村,本村居其南称南新庄,清代后期简写为南辛庄。
南于八 传古时此地分唐河之水形成坝口,称渔坝口。明永乐初,张、王二姓来此建村,因居渔坝口南,称南渔坝口,后略写为南于八口。民国时简称南于八。
南赵堡 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御外族侵扰,组织武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旗号,称赵王堡,后演变为村称赵堡。本村与北赵堡(今赵堡店)相对称南赵堡。
庞家佐 唐代庞姓于此建村称庞家庄。清顺治(1644)后,为当地征收课税的主佐乡,改称庞家佐庄。后演变为庞家佐。
庞口 周代赫平元从幽州迁来建村,因傍古高河口称旁口村,后改称庞口。1958年划设西庞口、北庞口、南庞口3个行政村。
齐王庄 清雍正八年(1730)齐海全于此租种南龙化王家的土地而定居,称齐庄。民国初王氏家族败落,由南龙化迁来落户,村改称齐王庄。
前柳滩 传此地宋代即有“杨柳十八村”。明永乐初,赵、沈等姓定居于此,以处淀边滩地且多柳树称柳滩村。后因挖河迁民分居三片。明嘉靖末(1561~1566),于村中心建药王庙,本村居于庙南,遂称前柳滩。
丘家佐 传明永乐二年(1404),丘氏由山西迁来建村,以居于庞家佐南,冠其姓称丘家左。后演变为丘家佐。
任家佐 传明永乐二年(1404),任姓自山西迁来定居,后繁衍成庄,冠其姓氏称任家庄,后改称任家佐。
阮庄 明永乐二年(1404),阮姓自山西迁来建庄,冠其姓称阮家庄。后简称阮庄。 三岔口 三岔口历史久远,以位于古三条河汇流之处而名。此处要津,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后周显德六年(959),于此置草桥关与益津关、瓦桥关同为御辽戍隘。明永乐间此地为山西移民集散地。
三坊子 传清顺治间,段张辛三姓相继迁于此地,分别建房定居,称为段家房子、张家房子、辛家房子。建国前夕合为一村称三坊子。
尚家柳 宋初尚姓于此建村称尚家里。明代中期邓文德自本县佛堂村迁来定居,后尚姓渐绝,留下许多柳树,故改称尚家柳。
石家庄 传明永乐初,石贾二姓自山西洪桐县迁来建庄,冠其姓称石贾庄,后谐其音称石家庄。
石氏 本村由石姓建于东汉永元元年(89)以前,称石氏里。“村寺有碑云,汉永元石将军里也。”后简称石氏。
史家佐 宋代史姓于此建村称史家庄。后因河流改道,本村居河道之南称史家左。建国后改写为史家佐。
宋家桥 宋景德元年(1004),东引唐河水于此通过。后宋姓于此架桥取名宋家桥,并立碑记之,渐演变成村称宋家桥。
苏果庄 传明永乐二年(1404)苏姓自山西迁来建庄,时村人以“哥”互称,遂名村为苏哥庄,后演变为苏果庄。
陶口店 陶口店旧称桃花淀。北宋时崔姓于此地建村后,辟为水陆码头。村民以烧制陶器著称,取其谐音改名陶口店。
田家庄 明永乐二年(1404),田姓自山西迁来定居,渐成村落,称田家庄。
田家佐 明永乐二年(1404),田姓自山西迁来建村,冠其姓取名田家庄。清光绪间,因佐收赋税改称田家佐。
团丁庄 本村原属小团丁村,清初与小团丁分开称团丁庄。
王福 传颛顼狩猎驻跸于此,继而搬起亲属来居住并派兵守护,称王府村。后改称王福。
王家河 清宣统三年(1910)王姓于此定居,因傍齐家河,冠其姓称王家河。
苇元屯 唐初有人于此建村,因傍水多苇称苇园。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顺安军奉召于此设营田务,九年(1016)改为屯田务。称村为苇园屯。建国后改写为苇元屯。今民间仍俗称本村为“苇营儿”
魏家庄 元代魏氏于此建村,冠其姓称魏家庄。
魏家佐 明成化年间(1466~1487),魏由中从山左(即山东)迁来建村,冠其姓称魏家左。本村原属蠡县,为别于其西南部魏家左,曾称东魏家左。民国29年4月入数本县,改称魏家佐。
吴家庄 民国11年(1922),吴须一家自小王果庄迁来定居,称吴家庄。
吴庄 明永乐二年(1404),吴、赵二姓自山西迁来建村,冠其姓称吴赵庄。清光绪12年(1886)前后分为两村,以本村多吴姓称吴庄。
西归还 本村为南归还迁民所建,1962年独立为村,因居于南归还之西而称西归还。
西何家庄 本村系古村千家店旧址,后村民分居三片,本村称快河庄。清代以何姓渐多改称何家庄。1982年4月2日为别于其东部何家庄易名西何家庄。
西河 唐代以前,有两条河流经此地,一名东河,一名西河。唐初,秦、曹、吕、季四姓傍西河定居,称村为西河。
西河屯 北宋末,崔、孟二姓于此建村,时因附于西河村称西河屯。
西梁淀 清雍正二年(1724),孟、王等姓七户人家由粱淀(今任丘市东梁淀)迁来定居,以位于梁淀之西称西梁淀。
西留果庄 清初,冉姓几户人家由本县留果庄迁来建村,以居于留果庄之西称西留果庄。
西柳村 传宋、金时期,邓、肖、陶三姓于此定居,以位于河道西且多柳树称西柳庄。后演变为西柳村。1962年划设西柳村和新柳村两个行政村。
西柳滩 传此地宋代即有“杨柳十八村”。明永乐初,赵、沈等姓定居于此,以处淀边滩地且多柳树称柳滩村。后因挖河迁民分居三片。明嘉靖末(1561~1566),于村中心建药王庙,本村居于庙西,遂称西柳滩。
西龙化 明永乐初(1404~1412),曹姓从山西迁来建村,以居龙化村西称西龙化。
西陶口 明永乐二年(1404),陈氏从山西迁来建村,以处于陶口店西称西陶口。
西王草庄 宋金时有运河于此通过,此处为官兵积存军草之地,民称皇草场。明永乐初(1404~1412),山西移民来此建村,因居于草场之西称西黄草庄。清代改称西王草庄。
西王庄 明永乐二年(1404),王佐由山西迁居汜水(今任丘市汜水),万历年间,其四代孙王梓自汜水来此建庄,以居于汜水西称西王家庄,后简称西王庄。
西演 北齐时(551~577)淀水干涸,建村于罗汉淀西部边沿,称西沿。明永乐初,山西及本省安素县(今徐水县)等地移民来此定居,称为西染。清末改称西演。
西杨庄 明永乐末(1420~1422),杨氏从山西迁来定居,冠其姓称杨家庄。1982年4月2日为别于其东南部杨家庄更名西杨庄。
西庄 本村“受名以楞严塔在其东,建塔时名庄以其西也。”
安家庄 明永乐初,同母异父安、魏二姓兄弟自山西来此建庄,因安姓为兄,称安家庄。 八果庄 传明永乐初,王、苏、庞等八姓于此建村称八家庄,邢姓于其东建村称邢家庄,后八家庄改称八果庄。1958年八果庄与邢家庄合并称八果庄。 白家庄 清顺治初(1644~1650年),白祥从河间县新河口迁来建庄,冠其姓称白家庄。 板桥 传古时有河流经此地,河的桥头树一碑刻云“登石望月铁板桥。”唐代有人于此定居,渐繁衍成村称板桥。古称“板桥晓月”为“安州八景”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