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应动起来

 nhdanny 2017-02-13

导语:JCI认证持续走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通过该认证的医院已超20家。而不少医院管理者看上它的最主要原因是该体系对医院服务质量提高的推动作用。事实上,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应该是医院最基础、最重要的管理工作,不管有没有评审或认证,它都在那儿,绕不开,躲不过。


  每个医院院长在实际的中作中,对于医院的质量持续改进都有自身的经验与看法,质量持续改进应把握一些关键环节,下面笔者为大家带来一些院长在工作中的一些经验。


  华西医院院长  把握6个关键


  医院质量管理是每位医院管理者无法回避,且须直面的工作。那么,如何有效驱动?要做好以下6点:


  1.同一专科的不同医生应该按照指南和路径来规范医疗行为。


  2.建立以患者个体为中心的多学科协作机制。如一个患者来医院看胆道的问题,但是他的代谢、心血管却都有其他问题,这就需要不同专科的医生围在一起进行会诊。


  3.实现跨专科流程服务的优化,切勿耽误时间。


  4.医护一体化。医疗过程中,很多问题都是需要护理来研究的。护士不能只做从属者,要有主人翁意识,与医生平等地协商患者的安全与质量。医生也不能命令护士,两者应该相互配合,共同提升医疗质量。比如早期下床,如果做得好,患者恢复就快,但是这一工作单靠医生或护士都不行,一定得形成合力。


  5.康复工作要做在临床前头。康复的工作要在确定治疗之前就将其考虑在内。比如,做骨科手术,不仅仅是换个关节,而是能让患者在更换完关节后恢复行走。而这就涉及到“功能”问题,也就是康复。但是“功能”不能在治疗之后再去考虑,它需要在治疗之前就有规范、有训练、有教育、有准备。


  6.不同等级的医院应强化协作和双向转诊,多个机构的医联体要围绕质量与安全做好分级医疗。


  浙大附属二院院长  深入人心最重要


  加强医院内涵建设,不断提升质量、安全是三级医院管理的核心任务。在医院质量持续改进方面,我认为,使质量改进深入人心最重要。在这里,我想用一个案例来说明。


  我院心内科门诊中对高血压患者卒中风险的筛查每个月都有,患者超过500人,占当月心内科门诊所有高血压患者的8%以上。由于30%的卒中患者死亡,高血压是首位的危险因素,医院为此建立了卒中筛查委员会,招募了专职的筛查护士,为患者进行宣教,鼓励患者卒中风险自评。同时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等高危病种患者,建立了诊疗、检查等绿色通道。对于急性心梗患者,实现了患者到达急诊室至血管开通在90分钟内完成。


  像这样的质量监控和改进项目,我院有几百项,如去年一年全院完成质量改进项目567项。而这些工作可以将质量与安全很好地融入每个部门的日常服务,质量改进也就在每个人心中扎下了根。


  安庆市立医院副院长  从个重点部门坐起


  我国三级医院评审中的PDCA管理方案,已经将医院质量持续改进描述得比较清楚。我认为,在具体操作中,应先管好手术科室、急诊、ICU等重点部门,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具体要把握以下几点:


  1.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相结合并使之形成良性循环。比如由于医院的主体是医护人员,医护人员的主体又是医生,因此在对医生的激励设计上应有所体现,可以提高奖励系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过一旦出现问题相应的处罚也会更严厉。


  2.医院各部门都应该有自己的计划,并能突出自身特色。


  3.给医院做好定位,进而确定重点科室。一般来讲,医院打的都是“阵地战”,也就是说它的服务对象相对固定,比如山东的患者一般不会跑到安徽,安徽的患者也很少去山东。因此,管理者要把握好自己区域内的医疗重点,实现区域合理布局,在确定好重点科室后,使劲做,这样能更好地把控医疗质量。


  4.信息交流很关键。这种交流不仅仅局限于医院内部,而且上下级医院之间的交流也非常必要。坦白讲,让医院进行创新,很难。因此,各级科室要经常与上级医院进行交流,学习他们的经验,向他们取经,进而结合医院自身状况做细做好。


  无锡市人民医院  立体布防整体推进


  在医疗质量管理中,有效运用持续改进的理念,并把持续改进渗透在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的质量过程中,就必须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系统策划。医疗质量管理活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医疗质量行为人员也在不断发生变动,要保持好良好、稳定的医疗质量,就必须进行系统策划。同时,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是一个闭环系统,包括事前、过程和终末质控,系统策划非常必要。


  重视硬件支撑。医疗质量管理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病历、手术、服务等,监管的难度很大,所以必须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及时、自动地在运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如用药的剂量不准确、拍摄的片子不清晰、服务的流程不便捷等,即时跟进,有效防范。


  重视培训。由于医疗质量管理的目标在不断前行,实施质量管理的人员不断在更迭,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同一过程中的不同人员,都要进行反复不断的培训和教育。同时,寓教于乐,把培训的要求融于工作与生活中;讲究实效,在质控中检验培训的质量。


  重视分级质控。不管是大医院还是小医院,虽然每天发生质控的事情有所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面广量大。单靠院长和医务科长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实行能级管理,分级质控。能级管理体现的是质控执行力和执行标准的落实,其中,一把手在医疗质量的能级管理链中起着重要的核心和推动作用。


  重视新生代人员的教育。对实习生、见习生以及新进院的医务人员,要套用“优生优育”的方法,为这一群体建立良好的质量标准,严格按程序办事,使之尽快融入到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过程中。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紧盯四个环节


  质量与安全持续改进的重点策略包括4个主要环节:


  质量与安全主要绩效考核指标(KPI)体系的建立。根据不同时期权重和工作重点调整,明确管理重点。


  KPI体系的可提取性和持续跟踪性。客观指标的建立有助于质量和安全改进的科学性。持续可跟踪性有助于持续改进。


  KPI指标的宣教和贯彻。任何指标需获得被考核者的理解和认同。宣教有助于指标的贯彻执行。


  非处罚原则的应用。如院感的监控和改进,若用处罚的方式,就会造成偏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