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人节?中国千年前就有啊!

 高山仙人掌 2017-02-14


2月14日,大家耳熟能详的的情人节。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节日,男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这个原本属于西方的节日,在全世界都广为流行。


你是否知道,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国,也有着自己的情人节?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有三个节日可以称为“情人节”,每个节日都有鲜明的特色。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赏花灯,会情人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是赏灯。


传统社会中,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词的后半段:“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情人相见的情境。


元宵节是如此浪漫的一个节日,所以说它是中国的“情人节”。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习俗:春游踏青,结交异性


“上巳”就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这一天,人们都停下劳作,穿上新衣,沐浴祭祖,然后踏青赏春,结伴游乐,单身男女们都到河边相遇相识。


魏晋以后,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日。杜甫《丽人行》所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画的就是唐代上巳节贵族女子春游的情景。


上巳节本来是青年男女踏青、社交、结交异性的节日,汉之前更有野合的习俗,后来礼教兴起,野合的习俗消失,但年轻男女依然会在当天到郊外踏青游玩。


到南宋时理学兴起,礼教变得森严,上巳节就在汉民族文化中式微了。一些少数民族至今还保留着三月三赛歌会的习俗。


云南的少数民族,在农历三月三这一天,青年男女成群结队对歌定情,互赠信物,幽会密林深处。


农历的“三月三”,时值清明前后,杨柳婆娑,春暖花开,帅哥靓女相约踏青,互表爱慕之情。如此风情摇曳的美丽节日,被认为是最正宗的中国“情人节”。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习俗:对月乞巧,祈求姻缘


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民间亦称“乞巧日”。由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天动地,现代人更把这一天当做中国“情人节”。


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宋代词人秦观的《鹊桥仙》,更为七夕增添了浓浓的爱意:“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理性看待西方节日


传统节日富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一个民族身份识别的象征之一,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主要形式。


传统节日是带给我们儿时最欢乐的记忆,是陪伴我们人生岁月的纪念日,是和家人、国人共欢乐的盛大聚会,是凝聚全民族向心力的纽带,是一个民族表情达意的重要通道,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意义深远。


倘若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节日,就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民族。


当今中国,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受到了西方节日的重大影响,他们几乎不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层意蕴,却对西方节日如数家珍,趋之若鹜。


形成这种冲击,与西方国家文化渗透的力量有关,也与青少年学生缺乏足够判断的盲目接受有关;既有商家唯利是图的商业利诱,也有大众传媒毫无头脑的推波助澜。


这股盲潮的涌流泛滥,已经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面对这种冲击,我们不能漠然视之,但也并非畏之如虎。


我们深知:只有海纳百川,才能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我们既不全盘否定,也决不照单全收。我们要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和态度去批判吸收。


我不是尚书

在中国庆祝西方节日的人正在做西方传教士100年以前想做但却没有成功的事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