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零售”距未来购物有多远?

 以诚相待厚道人 2017-02-14


新零售

自2016年,马云在杭州云栖大会上提出“新零售”概念以来,关于“新零售”的讨论层出不穷。一时间似乎所有相关的企业,像线下商圈、电商、物流,甚至IT等等,都在强调自己“新零售”的布局。


这些企业对新零售的尝试,是不是我们所期待的未来购物体验呢?在科幻小说中,似乎可以看到人们期待的购物场景。


科幻小说中购物场景


未来人们的购物,在家是需要即送达的状态。当人们在家中虚拟体验所要购买的产品后,确定下单,立即有超现代物流体系配送至家里的收货点,整个过程甚至不超过1秒。



外出购物则是场景体验的状态。比如想吃三文鱼,可以选择虚拟体验亲身抓三文鱼的经历,再进行制作、品尝;想吃水果,可以观赏到水果长成的经历,体验采摘。只要你想要的线下店都可以做到,甚至是岩浆烧烤、星际大餐……


“新零售”与这些畅想的购物,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可以说,“新零售”正走在未来购物体验的路上。



佰仕会“新零售”线上“头脑风暴”


在2月8日,佰仕会组织了一场关于新零售的线上“头脑风暴”。来自阿里、永辉、沃尔玛、盒马鲜生、脸脸、彩生活等相关零售行业的从业者、投资者和观察者,围绕“新零售”究竟会是什么?“新零售”的商业究竟是怎样的形态?等焦点问题,展开了分享与交流。


(本文中所涉及的发言人仅是微信群当中的名字)



1

线上时效性


谈起“新零售”,最近做的风生水起的盒马鲜生,备受关注。这家有着阿里巴巴投资背景,创始人有着二十年物流经验的企业,前不久进军北京市场接盘华堂,给业内带来很多新奇的体验。


盒马鲜生倡导的“新零售”到底是什么?在唐如辉看来,有3点值得关注:


1、以用户为中心。服务和商品以更加场景化的方式组织产品,用户消费记录可寻(到店与到家全方位组织,实现全场景流量计算和设计)。用户权益价值化,表现在会员化的玩法上,权益跨平台。撇开纯到店思维(纯到店流量),运营门店流量向商家或品牌收费,收租金导向的逻辑;


2、后台效率高效化。特别是在便利场景上,追求用户在一日三至五次的消费场景,便利到以小时计算用户的时间价值;


3、组织效率高效化。包括建立商品中心、中台运营中心、门店即时物流系统、仓管系统、订单履约派送等。通过算法实现接单、拆单、分拣、合单、配送路由等实现效率的极致。



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零售的核心没有改变,只不过为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同时,增加了时效的维度。


正如“数儿一兵”所说:“人有两种需求,一是省时间即效率需求(主要体现在连接效率,传统电商的价值),二是花时间即体验需求(传统商业的场景优势)。”

 


盒马鲜生基于30分钟,倒推业务流,进而选择自建物流体系,甚至有报道称其一家店会有70名左右的配送员,这切实解决了5公里内30分钟配送的问题。


但也受到人们的质疑,毕竟基于京东物流体系的京东到家也已经处于沉寂的状态,像一些京东到家产品,基本都属于是国外水果这类高端产品,市场比较小众。张志刚就认为:“零售品牌大举扩张的逻辑,还是时尚、平价的定位。”



2

线下服务体验的补充


成本重,市场小众,所以基于线上时效性之外必定还会有线下服务体验的补充。

 

盒马鲜生和永辉超级物种的店面,确实带来不一样的购物体验。拿永辉食材体验项目三大模块之一的“鲑鱼工坊”举例:


店铺提供的菜式非常简单,主打自然是三文鱼系列,汤、寿司、刺生到锅物,这条鱼为店铺贡献了近70%的营收。除此之外,还搭配了南极鳌虾、牛肉、赤贝和北极贝几款精选食材,以及为了解决日本料理季节性和本土口味的问题,特设的铁板烧区域。



在这里吃一顿饭,200元以内可以解决问题,并且主打新鲜健康的牌子,刚好踩中城市中产的消费习惯。鲑鱼工坊“看上去是标准的日料店”但更像是一个培育新市场、新消费习惯的食材体验馆。

 

体验式购物,这点确实是传统线下超市所不曾有的,线上超市也不会有的。而且亲身体验后,会发现店内的传送带以及与餐饮的结合,真正做到了“现买现吃、品味各国美食”的体验。



3

部分资本方并不认同


线上注重时效性、线下强调体验,看似完美的模式,却没有的得到部分资本方的认可。


田洪恩认为:“盒马鲜生没有带来更多的新思维,像是传统业务+信息化(物流体系)。”


资本方的郑杏果则认为:“‘新零售’聚焦的是产品的品质、时效性、性价比的体验,科技是工具但不是核心,核心是服务体验。”这方面她更看好有传统零售背景的地产商,毕竟社区有时效性的要求,地理位置很重要,然后是服务体系,最后结合IT解决问题。

 


在类传统零售背景的地产商这方面,成都的“素型生活”很有代表。这家在阿里“新零售”试验下培育出的新物种。走进去,会发现:里面商品包括服装、鞋包、家居、美妆、咖啡、茶、烘培、图书、家具、画廊、花店、瓷器、珠宝,还有VR眼睛等,为消费者提供互动体验关怀式新兴购物渠道。

 


而这一点来自电商方的叶耀华,体会颇深。他认为:


“传统零售,不论是线上线下还是线下线上融合,本质上还是依赖空间做零售,都是以空间位置(线下铺位,线上展示位资源)为驱动,实际上是以抢占视觉这个最大的信息入口,达成最终交易。但是空间位置,特殊地段(展位)是稀缺的,所以成本会越来越昂贵,效益会越来越低。



新零售的突破在于,驱动因素从对空间的依赖,转变为其他驱动因素:比如社交、知识、娱乐直达用户,完成了一次购买路径的重塑。以线上为例,如通过社交路径,做熟人的微商;通过知识路径,做社群电商;通过娱乐路径,做网红电商。


而基于线下的新零售,除了线上引流互动外,主要结合内容、场景和大数据,用内容去打破地段依赖,用大数据去匹配用户的场景喜好、购物需求等,用场景和服务去刺激用户的直接购买。这些都是为了将原来传统零售依赖于成本高昂的空间(地段)成本,将购买行为设计成路径最短综合成本最低的到达方式。



4

大数据争论的焦点


除了服务体验的核心,大数据这一工具也是讨论的焦点。



沈佳从体验式购物举例:


未来基于数据的智能化商业好玩的地方在于:


有会员在我们商场买了一件衣服,就可以获得三次精洗,这个干洗店是我们商场自营的,或者指定的,不用其他什么手续,支付完了,洗衣券就推送进会员手机钱包了;


有人在盒马买了鱼,盒马宅送的时候,就配了一小瓶的料酒品鉴装。买其他的就不会有,而且,这个品鉴装的精准派送盒马也是收费项目......



从而实现了商品与商品的深度链接,商品与服务的深度链接,服务与服务的深度链接。基于数据的交互和协同,产生新的价值和能量。这才是新商业的新,即一切基于数据化。


 

5

冷静的观察者


当然也有冷静的观察者。周耔序认为:“我们应该肯定、鼓励并主动追求这些‘新零售’的创新方式和手段,但不应对传统零售‘妄自菲薄’甚至惊慌失措;‘新零售们’也不要过于夸张地宣传自己‘革命性’的行为,时间是最好的验证。”



周耔序解释道,所有这些“新零售”都是为使交易更便捷、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提高、交易体验更舒适,而不是改变了交易本身。是改良、改进、改善,而不是革命性的“新物种”,酒还是那个酒,是“新瓶装原酒”。


而且,有些方法特别是其背后的核心思维在一些发达国家很多年前早已得到运用,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另外,从哲学角度讲,我们更不该以形式替代本质,透过形式、剥去光环找到本质才是正确的认识。创新值得赞美,但别过分夸大。



无论如何,现阶段“新零售”的业态,不应仅仅是盒马鲜生、永辉超级物种这些实践派,不应是赚“新零售”噱头的幌子派,也不能是对“新零售”拒绝的抵制派,毕竟“新零售”做到了方便人的生活。但“新零售”还没有做到真正到畅想的购物生活场景,未来“新零售”如何进一步发展,还有待观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