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朝兴废事67——是非成败转头空

 金色年华554 2017-02-14

上次说到,晋简文帝病逝,立司马曜为太子,让充满期待的桓温大失所望,气的鼻子都冒烟了。于是愤怒的桓温当时决定,带兵入朝,给晋室一点颜色看看。

而就在桓温打算入朝的关键时刻,我们东晋朝廷的内部,却处于一种新皇帝未能上位的尴尬阶段。那情况是怎样的呢?小编为大伙说说。

话说简文帝立了自己的儿子司马曜做太子,自己就一名呼呼走了。本来皇帝走了,那太子就应该在灵柩前继位的,好让朝政继续运行,让国家正常运转。但建康城的百官们看皇帝死了,而桓温这位受命辅政的人还没到,一时竟然不敢把太子拥立上皇帝的位子,说什么大司马还没来,如果轻举妄动,到时大司马怪罪下来,谁承担得起。所以大臣们都认为皇帝不能登基先,要等到桓温桓大司马来了,经过他批准之后,才可以上位。

桓温这时当然准备来建康了,但他是杀气十足的,摆明了就是来搞事的,如果等到他来了,皇帝还没立,那时难说他就会自己上位另立新朝了。所以当时情况是很危急的,等桓温来,说不定会改朝换代,不等桓温来,又怕到时他怪罪,杀几个人来泄愤。所以大臣们一时争论不休。

关键时刻就要看关键人物,琅琊王氏这个大家族这个时刻就站出来说话了,尚书仆射王彪之当时拍板说到,你们这群胆小鬼,江山是司马氏的江山,太子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如果就因为大司马没到就不敢拥立皇帝,那么你们还算得上是晋室臣子吗,还对得起晋室对你们的栽培吗?

大家族人士就是大家族人士,琅琊王氏那是什么地位,那和司马氏根本就是平起平坐的,管你什么桓温大司马,就算司马懿重生都没用了,今天老子就要新皇帝上位了。大臣原本还你来我往地争论,一看,王氏人物出头承担责任了,有啥事他顶着,那就那样吧。把皇帝搞上去坐着吧,毕竟国不能一日无君,有皇帝在,桓温也再牛也不敢乱来的。所以就在群臣大争论了一番后,太子司马曜才得以正式上位,这就是东晋第九位皇帝,晋孝武帝。(图:晋孝武帝)


晋孝武帝司马曜,出生于公元362年,是司马昱的三子,字昌明。上位时年仅10岁,所以也算是年幼继位,而当时作为太后的人物还是褚蒜子(露面机会多)。

关于褚蒜子这位太后这里有必要说下了。褚蒜子,出生于公元324年,是晋康帝司马岳的皇后,父亲是褚裒(露过面)。褚蒜子跟东晋的命运是紧密相关的,她一生共扶立了六位皇帝,三次出来把持朝政,可以说对东晋的历史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褚蒜子在十五岁成年后就下嫁给司马岳做妃子。公元342年被册封为皇后,生下小皇子司马聃(穆帝)。公元344年,司马岳年轻病逝,褚蒜子升任太后。因为皇帝年幼,所以褚太后临朝听政,辅佐晋穆帝。

公元357年,晋穆帝已经15岁,褚太后于是还政给穆帝。结果没过几年,公元361年,穆帝也跟着英年早逝,晋哀帝司马丕上位。(图:褚蒜子)


立了年纪大的人做皇帝了,褚蒜子就想着这样就可以享受清福了,也应该好好休息了。结果哀帝好炼丹,喜欢方术士,整天不上班,旷工是家常便饭,大臣们整天看不到皇帝,只好又让褚太后出来临朝(第二次)。

公元365年,司马丕因为吃丹药过多中毒挂了,晋废帝上位。

还没等到政权平稳,废帝就因为桓医生说他阳痿,被废了,简文帝司马昱上位。褚太后这下终于安心了,因为司马昱比自己年纪还大,终于不用临朝听政了,于是就退出了权力中心。但世事多变,褚太后的好日子还没过几天呢,简文帝司马昱也挂了,年仅10岁的司马曜上位,大伙们只好把褚太后再次叫出来,转接下朝政(还不算临朝)。

褚太后出来并没想着自己来话事,她知道桓温一直在把控着所有,自己说是临朝,其实也就那么回事,根本没啥权,所以褚太后也烦了这样的生活,就打算说那就给桓大司马掌权吧。

这样一说,朝廷就炸开了,有的大臣就支持,说桓温是整个朝廷中名望最大的,他摄政名正言顺。但琅琊王氏的代表王彪之就不干了,他极力反对桓温摄政,说桓温现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的野心暴露无遗,如果还让他摄政,就等于把江山拱手相让了,说的十分恳切。褚太后没办法,就让当时的名臣王坦之和谢安两位过渡朝政,接管时事。(图:谢安)


桓温听说皇帝还没经自己看一下就上位了,于是带着军队快马入京。那架势,跟强盗入侵一样,把沿路弄得鸡飞狗跳。

桓温这边快马加鞭想进京,那边自然就让一些不明真相的媒体有新闻搞了。一时间,全国各大媒体,大到中央政府,小到街边摊路透社,都在预测桓温入朝目的,说桓温入朝不简单,难说会改朝换代,大伙小心为妙。

建康城的那群上班族和那群政府人员在各种媒体的炒作下,一下人心惶惶,惊魂四散。大伙们上下班聚在一块都在谈论桓温入朝的目的,这个说桓温入朝那是要动真格的了,是要取晋室自立。那个又说桓温这次入朝篡位,一定会把王坦之和谢安剁了,用他们的血来给新皇朝做献礼。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一人说没啥,全城的人都说,那桓温入朝的目的就从了本来是想示威下,证明我才是第一辅政到了要谋朝篡位的地步了。

公元373年初,面对流言四起的朝廷,褚蒜子也担心桓温真的会篡国,于是就让王坦之和谢安两位众矢之的去新亭迎接桓温,想着让他两给桓温认错。

听到要去迎接桓温的消息,王坦之当时就瘫了,整个人慌得手抖抖的,酒杯的酒都晃了一地。而谢安却神情自若(淝水之战这么严峻的局势,谢安还不是安心下棋,这点小风雨,他可不怕),淡定地对王坦之说:晋室存亡,就看我们这次迎接了。

二月,桓温进入建康城,王坦之和谢安在新亭迎接,拜于街道一旁。桓温让士兵四处列阵,围了屋子几圈,刀出鞘弓上弦,架势很吓人,直接把当时迎接的百官吓得脸色都青了,王坦之更是浑身湿透,连手上的芴板拿反了都不知道。只有谢安一个人从容淡定,在桓温赐坐后安然坐下,还主动发言,对桓温说:我听说有道义的臣子,他会把他的军队放在防守四边邻居上,明公你哪里用得着在墙壁后面安置人呢?

桓温一看这谢安不错,不失当年自己给他的提拔(谢安的故事还会细说,今天就主要说下桓温),面对自己的层层包围还这么淡定,有前途。看到被戳穿了,于是桓温也就回应:我一向为人谨慎,不得已才出此下策的,为了保护自己而已,不必担忧。既然你们都忠心朝廷,那我也没啥好顾虑的了。于是桓温就借着台阶把守卫都撤了。

谢安凭借自己的临危不惧化解了一场危急,不得不说有胆识。而接着谢安还没完,为了hole住桓温,他跟着和桓温大谈人生志向,发挥自己清谈高手的优势。桓温面对谢安的言谈,自己也很开心,两人一直交流到深夜才散。一场本来惊心动魄的迎接让谢安变成了欢乐收场。

而王坦之这位名士在这次迎接之后就不行了,本来他是和谢安齐名的人物,但这之后,他就被谢安比下去了,从此谢安名流东晋,成为拯救东晋的中流砥柱。(图:王坦之)            


桓温进入朝廷,本来气势汹汹的,但遇到了谢安这位机智人士,缓和了他的怒气。既然没有怒火了,桓温也就选择呢去拜谒皇陵,算给入京一个交代了。在拜谒皇陵之后,桓温顺带把尚书陆始下狱做替罪羊,然后就安心呆着了。

在京城呆了14天后,桓温这位老年人就病了,没办法的他只好撤出建康,转移到姑孰居住。

转到姑孰后,桓温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自知活不了几天的桓温就开始琢磨了,想着既然篡位称帝已经不可能,那多少也拿点实际的东西,于是就要朝廷给他加九锡(帝王篡位前都要享受的待遇),并且多次派人催促,要朝廷赶快。

谢安这位心机男看到桓温突然这么急切催促,心里自然明白桓温一定是没几天蹦活了,所以在面对桓温的加九锡要求,谢安就百般挑刺,说你这个撰文写的不好,语言不通顺,还有错别字,这不行,要改。

那边桓温都快挂了,你还这样,但又没办法,改就改吧,刷刷的又写了一篇交上去。结果谢安还是说不行,辞藻不够华丽,给不了高分,还有抄写不工整,影响得分,再改。这样一来二去的,桓温加九锡要求就被拖了十几天。

公元373年的七月,就在撰文拖了许久还没结果的时候,那边桓温病情出结果了,一代权臣桓温桓大司马,因为被谢安一拖再拖,实在撑不下去了,正式宣告结束自己的一生。一代当朝巨星,东晋以来最大的权臣就这样,死在了姑孰城里,享年六十二。而他的最后要求,却还被谢安拖着未能如愿。

桓温的死可谓轰动朝廷的头等大事啊,一位把控朝堂如此之久的权臣,一位把皇帝都废了当玩具的人物,一位把世家大族说灭族就灭族的杀人魔王,就这样死在了姑孰城里。当时东晋每一家报社都立马公布了这条消息,微博朋友圈个个转发,朝廷为之也降半旗默哀,还追赠他为丞相,谥号宣武,丧礼规格更是和霍光一样,给足了荣誉。


桓温死了,小编当然不能就这样结束,毕竟这位人物出现的次数太多,所以多少还是要评价下的。关于桓温的一生,小编想说其实真的就印证了桓温自己的那句名言:做人如果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

桓温的一生,前半生立志报国,十分有为。后半生在用兵多次失败后转而玩弄权术,把控朝堂。算是一半有功,一半有过了。

其实对于桓温最有争议的一点是,他的军事能力。你说他会用兵之道,他的一生军事战绩又是败多胜少,三次北伐两次大败,唯一赢得那次还是小胜。你说他不会用兵之道,那他西征成汉,三次北伐的前期战争,都是值得称赞的。

小编这里认为,他是懂得用军之术的,也熟练掌控部队,但算不上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他的三次北伐,失败的两次都是先胜后败,十分可惜。对于这两次失败的北伐,其实根本上说,和他北伐的意图分不开。桓温三次北伐,既不是为了恢复中原,也不是为了拯救苍生,而是为了给自己树立权威。这就导致了他北伐不能用心一致了,第一次胜利在望时停滞不前,第三次孤军深入不听意见。在好的形势下贻误战机,不能果断进取;在孤军深入时不听意见,坐看敌人反击而不加行动,最后只能导致自己兵败。

对于他的政治方面评价,如果因为他晚年的弄权就说他是奸臣,那也是十分错误的。桓温晚年就算再横行无道,在怎么目中无人,他也还没有走到篡位的那步,就算他带兵入京,他也懂得克制自己,及时退出(比他的儿子桓玄好多了)。他虽然有篡位的心,但还是保持了自己的最后那点良心;虽然有野心,但也选择了在历史面前低下了头。可以说,桓温这个人,是两头极端,但又两头矛盾的人了。  


关于他评价,小编也不做过多话语了,喜欢她的人很多,讨厌他的人也不少。对于他,我们不能一锤定音盖棺论定,而是应该多面考虑,看到更多的他。在小编看来,桓温和曹操,在某些方面还真有彼此的相似之处了。

对于桓温的事,小编在最后就插几个小片段,通过这几个小片段来对他人生进行最后的结尾。

话说一年冬天,桓温在下雪天的时候出去打猎,刚好碰到了王濛和刘惔。刘惔看桓温一身戎装,十分不屑地问他:老贼想去干嘛啊?桓温面对刘惔的奚落,也不当一回事,就回应道:如果我不这么一身戎装,你们怎么可以安心坐着谈论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呢?

一次,桓温去探望刘惔,想着和他交流人生。去到刘惔家发现他正躺在床上睡觉。桓温一时兴起,就拿弹弓弹刘惔。刘惔被突如其来的东西打了下,当时就火了,起身就对桓温说:使君,你这样做难道就可以在战场上获胜了吗?讥讽桓温脱离不了行伍的那种俗气。桓温听着虽然不满,但也就笑笑而过了。

桓温早年担任荆州刺史的时候,他一心想着实行德政,对于要遭受杖刑的官员,他不忍下手,仅让木棒在官服上轻轻划过,就当处罚完了。而即使是划过,桓温也担心会伤到人,对手下说到:我真担心这样打得太厉害了。

在桓温第二次北伐的时候,他经过了自己当年为官的城市金城,看到了当年自己栽种的一棵树已经十分粗壮,桓温摸着树干感慨道:树木都长这么大了,那些生活在这里的人又怎样能忍受呢?说完不禁潸然泪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