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亚洲的鳖中巨人

 龟派奶爸 2017-02-14
所用图片来自互联网,非本人所摄.
鼋与小头鳖是鳖科中最巨型的种类,成体平均体长都在一米以上,可谓十分魁伟。两者被传统分类系统
分归在两个不同的属中,然而,它们在外形和解剖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学者Meylan在对鳖科的研究后也
认为两属存在近缘关系,将它们归入小头鳖族(族是属上分类阶元)。这两属中目前都各有两个公认的种,
也都有新种列入但尚存争议。与其它鳖类比较,它们的特征是头部占的比例极小,头部上眼后部分很长。头
骨看上去象是长颈龟的头骨,背甲裙缘宽大,前缘不象其它龟鳖类那样形成檐状,而是从前肢处开始与颈根
皮肤融合,因此,在它们头部未完全缩入甲内很深时,背甲象是没有前缘。两属外观上的区别是鼋唇瓣处向
外鼓突,与吻突无渐渐变细的过渡,因而头部从背面观较小头鳖略宽。下面分开叙述。

    首先说一下鼋属Pelochelys。这一属在物种认定,名称对映上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予以澄清。无论如何
,此属确有两个独立的种,即产于东南亚广大地区的鼋(我国曾经有分布的就是这一种)另一种是产于巴布
亚新几内亚及澳洲北部的鼋。目前,拉丁学名在各个不同资料中常对应错误。许多较权威的资料甚至是互相
矛盾的。事实上,我在起草此篇文章时也无所适从。但此属是博物学家格林Gray最早订立,并依马六甲地区
所得标本命名Pelochelys cantorii  ,其后,欧文(Owen)又具澳洲北部的标本命名了Trionyx bibroni ,
而后,Trionyx bibroni被归入Pelochelys属,改为Pelochelys bibroni,后来又认格林的为无效种或同物异
名,废弃了格林的命名而广泛应用Pelochelys bibroni作为鼋的拉丁学名,至今仍被沿用。自此,鼋属长久
以来都被认为是单属独种。然而,学者Webb在重新考核鼋的模式标本时,在新几内亚获得的标本却被发现不
同于亚洲地区的个体。新几内亚的鼋幼体及成体颈部有似小头鳖一般的黄色纵斑纹,背甲上也满布斑纹,并
且,背甲在幼年期密布疣粒,且疣粒连缀成行,显得很粗糙;而亚洲的鼋幼年期仅有浅淡的沙石色小斑点,
成年后通体橄榄棕色或棕灰色,无斑,终生背甲都光滑,无明显瘰疣。据此,Webb认为,欧文采自澳洲的标
本应与他自己在与澳洲邻近的新几内亚采到的是同一种,因而欧文的命名有效,应称为新几内亚鼋,而先前
格林采自马来西亚马六甲的是广泛产于东南亚的鼋,所以格林的命名同样有效,一般所说的鼋应依物种命名
的优先率愿则改回格林最早的Pelochelys cantorii ,即鼋。如Webb的标本及产地确凿无误,又经过详细采
样调查,我个人认为是可信的,正确的。不过我国出版的《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龟鳖目鳄形目》中仍沿用旧
的Pelochelys bibroni作为拉丁学名,但对上述情况也作了叙述,有兴趣的朋友可看一看。目前,存在两种
的事实已被世界公认,包括IUCN等组织也在其红皮书中列入两种。中文名称“鼋”一词原为古代传说中泛指
体型巨大的龟鳖类动物,鼋是我国学者转译而来,倒也贴切,若直译英文名应是巨型鳖。近些年,又有新种
被列入此属,分别为Pelochelys signifera,及我国学者提出的Pelochelys maculatus(斑鼋)。前者知之
甚少,系新发现的种,目前尚未广泛公认。


对于斑鼋,疑点不少,我想多说几句。所谓“斑鼋”这种动物确
实存在,关键是它是什么,应否归为鼋属。斑鼋最早是外国人Heude于1880年根据捕自黄浦江的标本所订立,
所用也非鼋的属名,而是Yuen maculatus,种名maculatus为大斑点的意思。可见Heude并不认为他所发现的
是一种鼋。后来,我国学者将浙江出土的近似化石的鳖类骨骼标本命名为太湖鼋,其原因是该标本存在与鼋
的明显不同,不明白为什么既知明显不同,又要归入鼋属,可能见该标本体型巨大,而我国学者一向认为庞
大的鳖类动物只能是鼋,故而订名太湖鼋。再后来,赵肯堂对比了Yuen maculatus与太湖鼋和捕自太湖而放
生在苏州动物园的巨型鳖科动物后,认为一样,遂遵从较早的命名并予以调整,成为所谓的斑鼋Pelochelys
maculatus,这样,我国不少学者也遵从,以至于许多书籍中都以斑鼋一名来记载此种巨鳖。不过,国际学术
届并未承认,至今查阅外国文献,都未将其列入,而同样新发现于我国的数种闭壳龟早已得到公认。那么此
种巨型鳖类到底是什么呢?现在仅有三只活体养在苏州的园林池塘中,另有几件标本存在,因无幼体作比较
,而幼体与成体和老年个体无论外部色斑还是内部骨骼比例都是很不相同的,所以无法判断是否是已知鳖类
的老年个体,还是另为独立新种,实际上,许多中外学者都认为是中华鳖或斑鳖的同物异名。观察苏州的活
体,会发现,此种鳖类头部比例较大,背甲有明显的檐状前缘,这与鼋与小头鳖的共有特征不相符,不可能
同一属的两种动物之间还不如与另一属的物种相似,换句话说,鼋与小头鳖更接近,而所谓斑鼋不应归入鼋
属。目前,不少学者提出斑鼋是斑鳖的老年个体,即Rafetus swinhoei,但二者的骨骼比较似乎又否定了这种
观点。然而,正如前述,幼年到老年骨骼特征是会变化的,况且斑鳖自身也是个迷,已120多年未见,更不用
说用大量骨骼做对比了。可靠的还应是用DNA技术检测,然而由谁出资,协调各部门在我国又是个更难的难题
。现今,西方一些著名学者都倾向于斑鼋就是斑鳖的老年个体,并在文献中都称为上海鳖,所配照片即为我
门见到的斑鼋;另外近年来在越南胡志明市的公园湖内发现了几只体长达两米多的巨鳖,起初曾被当作水怪,
直到本国科学家摄制了大量照片才被认清,几年来陆续死去,仅剩一只,被认为是目前人类已知最巨大的鳖
科动物,学者门认为是鼋或印支鳖(亚洲鳖或中南半岛大鳖),越南科学家另定属种,而著名爬行动物专家
普里查德看过照片后认为与中国苏州的是同一种动物,即斑鳖的老年个体,他率队在越南靠查,在红河流域
找到了类似我国斑鳖的动物。这也证明了为什么百余年来,在我国再未捕到过斑鼋或斑鳖,它们很可能是从
越南流入我国的。不管怎样,这些仅存的巨鳖是十分珍稀的,它们的真实身份有待揭开,保护好活体是个重
要的工作,不应只将它当作招揽游客的噱头。最后我要强调一下,不要将体型巨大的鳖类都认作鼋,我国过
去由于闭关锁国,与国外少有资料沟通,更因经费问题难于去外国野外考查,对国外众多大型鳖类了解甚少
,因而无法比较鉴别,北京动物园长期以鼋的名称展出的并不是鼋,其头顶有斜向后方的数条黑纹,看上去
应该是马来鳖或是印度所产的几种鳖之一,但因年龄老,体型大,被当作了鼋,而一直无人纠正。野外捕获
的大多也不是鼋,而是印支巨鳖的误认。下面附图以让大家有一直观的认识。



    鼋Pelochelys cantorii
      英名 Asian giant softshell turtle , Cantor's Giant Softshell Turtle
           Blunt-headed giant softshell turtle
      分布 从印度向东经东南亚直到新几内亚,包括印度泰米尔省,印度半岛,缅甸,马来半岛,我国东南
           部,海南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诸岛,巴布亚新几内亚。
           在我过甚至记载有江浙及安徽,如不是当初误认,则其分布相当广,而现在这些地方未再发现,海
           南,云南,闽粤到可能尚存。
      体长 最大记录一点三米。

5nf3segJ.jpg (48.32 KB, 下载次数: 3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原创]亚洲的鳖中巨人---鼋与小头鳖

2006-2-12 11:55 上传


mzsdpf5M.jpg (57.65 KB, 下载次数: 3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原创]亚洲的鳖中巨人---鼋与小头鳖

2006-2-12 11:56 上传


jNP7GRma.jpg (22.41 KB, 下载次数: 3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原创]亚洲的鳖中巨人---鼋与小头鳖

2006-2-12 11:58 上传


4UE8Rhiv.jpg (20.06 KB, 下载次数: 3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原创]亚洲的鳖中巨人---鼋与小头鳖

2006-2-12 12:00 上传


CFSerAlh.jpg (99.68 KB, 下载次数: 3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原创]亚洲的鳖中巨人---鼋与小头鳖

2006-2-12 12:01 上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