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讲《素问.脉要精微论》,第一段,教材215页,下边三行多字,这一段内容是择时诊病及四诊合参,是这样个内容。当然这一段里头四诊并没讲全,但是意思是要几诊合参,才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我读一遍:“黄帝问曰:诊法何如?歧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诊法何如”,是诊病的方法问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当然这里特点强调的是关于时间问题,当然诊法应该注意的很多,只不过这段首先提出的是时间,时间选择在“常以平旦”,天刚亮,太阳刚出来,也就是清晨,这个时候诊病时间最好。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这个时候,“阴气未动,阳气未散”。就是人体处在相对的安静状态,相对安静状态的时候,人的阴气、阳气都没有动、没有乱,相对比较平静。相对比较平静的时候,当然能够比较准确的从脉象上,反映出来人的生理乃至病理的状态,没有受其它的因素的干扰,所以它是能够准确的反映人体的生理乃至于病理的状态。所以他说“饮食未进”,因为你进了饮食之后,气血就相对旺盛,不管脉象也好、面色也好,乃至于我们看舌,舌质、舌色等等也好,它都受到了一定影响。所以清晨平旦这个时间,还未进饮食,所以“经脉未盛,络脉也调匀”,没有受其它因素干扰,也还没有活动,精神活动、体力活动都没有,所以“气血未乱”,没有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扰,真正能够反映这个人的生理乃至于病理,所以这时候诊断疾病,望闻问切,特别是望诊和切诊,相对来说是最准确的。所以说“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因为它气血没有乱,所以“诊有过之脉”,在诊脉的时候,才可以比较能够准确的了解到病情。“有过之脉”,就是有病之脉。人之有病如事之有过,有病了好象做错了事了。人之有病如事之有过,人有病了,就像人做错了事一样,有过错了,所以有过之脉就是有病之脉,这是切脉的时间选择。
下面“切脉动静”,脉的动静就是脉的变化,脉的变化主要在动静上。换句话说,就是切脉的情况,脉搏的变化情况,这是“切脉”。“而视精明”,“视精明”就是观察人的眼睛,观察人的眼神、眼睛的情况。“察五色”,观察五色,面部的五色,青赤黄白黑色泽的变化。五色,五泽,除了颜色之外,还有一个泽,色泽的变化。这样的话,来“观五藏有余不足”,来观察五脏的有余不足,乃至于六腑的强弱,就是了解脏腑的情况。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形之盛衰”,形体是强壮的,还是衰弱的,把切脉、望色、察形几者结合起来,叫“以此参伍”。所以,我说的是四诊合参,当然这里头没有问诊,但意思是合参。所以“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以三相较谓之参”,你看教材注释,张介宾注得很好的,关于“参伍”问题,它是注释六,翻过页来,216页,张介宾注“参伍之义,以三相较谓之参,以五相类谓之五,盖彼此反观,异同互证,而必欲搜其隐微之谓”。把所有的了解到的这些情况,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来“搜其隐微”,来从中了解到,发现到疾病的微妙的变化,来“决死生之分”。那样的话,你才可以做出个正确的诊断,判断疾病的预后,来“决死生”。这一段显然是应该背下来,这样几句话,也是我们最常用的,最基本的道理。虽然不是具体用,但是道理是最基本的。
下面看[理论阐释],各种诊法合参的问题,216页,各种诊法合参,本段论述了切脉、察神、望色,以及审察脏腑的强弱和形体的盛衰,多法并用,彼此相参互证,才能全面把握病情,来“决死生之分”。《邪气脏腑病形》也说,“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把各种诊法能参合起来分析,认识疾病,就可以成为上工,就是高明的医生。这里头重点提出来的就是四诊,就是几种诊法合参的问题,不同的症状,应该用不同的方法去了解,有的容易反映在神色方面,那就要望而知之;有的病情是容易在脉象上反映出来,那就要切而知之;有的从语声改变突出,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反映出来,就可以闻而知之;有些病的隐情,那就需要问而知之。因此,需要四诊合参,全面搜集临床资料,整体分析,方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医门棒喝.四诊合参与脉证从舍论》讲到,“望、闻、问、切,名曰四诊,医家之规矩准绳也,四诊互证,方能知其病源,犹匠之不能舍规矩而成器皿也。盖望者,望面色之明晦、舌苔之有无,以辩邪之轻重进退也;闻者,闻声音之怯状、语言之伦次,以辩神气之爽味强弱也;问者,问得病之由、痛苦之处,以辩内伤外感、脏腑经络,尤为紧要也;切者,切脉之浮、沉、迟、数、有力、无力,以辩虚实阴阳,而与外证参合逆顺吉凶也”,这是强调的四诊合参问题。
《内经》的理论是整个中医的理论,所以我们在临床工作当中,医生自己要重视,同时还要适当地向病人做宣传,做解释。为什么呢?因为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病人就相信一个脉。说是切脉,你就得告诉他什么病,这病人你问,他都不开口,有这样的病人,特别是年轻的医生,老医生遇到的这种情况少点。因为病人他也看你挺老的,他也还是,一是尊重点,二是他也不太敢造次。有些病人他也不重,特点年轻大夫,来胳膊一伸,你问他,“我找你看病,你问我行吗?”有这种情况。那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对病人做做宣传,我们诊断需要中医讲的是四诊合参,这样的话,才能更全面的了解病情。切脉也不是不能了解,了解一部分,但是总不如全面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更详细一些。当然,望诊他跑不掉的,病人是必须是要让你望诊的,进来就得让你看,不像过去要拉上帘,不许大夫看病人的,没那情况,你只能是两诊,所以医生要向病人做宣传。还有情况,也有的医生在我看来是属于故弄玄虚,他违反了我们中医诊法的原则,不许病人开口。好!病家不必开口,那是演戏可以这么说,病家不必开口便知病情,那不是哪出戏里头唱的吗?真的不能不让病人开口。还真有个别的医生,不是现在,这说还是七十年代,六十年代,我听说过有这样的医生,是病人告诉的。人家病人想说我什么什么病,好了,这医生不高兴了,你找我看病?还是你自己看病?医生这样做法也不对。有可能是有的医生,是不是没学过中医的基本理论,还是有些故弄玄虚,就不知道了。我不反对,而且必须提倡,通过切脉要了解很多的病情。但是你总不能说,我要闭着眼睛看比睁着眼睛看还明白,恐怕不应该是这么看。所以,医生自己要知道,同时我们要向病人、向社会做宣传。这样的话,才能使得我们更客观的认识问题。当然,我们中医现在也采取现代一些理化检查指标,一些现代的诊查手段,也有采用。就凭我们传统的这四诊你还不想用全了,这恐怕不合适,这不是客观的态度,也不是中医的传统理论,更不是对病人负责的做法,这一点大家会很容易了解。
下边看四诊合参的临床应用,[临证指要]部分,四诊合参的临床应用,强调的就是在明确整体、全面分析,来认识疾病。只有全面分析,特别是这里又提出来的有舍证从脉,舍脉从证的问题,脉证不一致,那到底以哪个为主呢?根据不同情况,有些情况是以脉象为主,而把症状的表现放在次要的地位;有的时候是以症状表现为主,而把脉象的变化放在次要的地位,这叫根据不同情况,才有从舍。特别是有真热假寒、真寒假热,这些真假虚实,真实假虚、真虚假实等等,寒热虚实、真假错杂的时候,那你要不要仔细的辨别,一是错杂,一是假象,不仔细的辨别的话,只片面看,容易失误,给病人造成伤害。所以四诊必须要合参,而且要抓住重点,怎么样合参,怎么样辨别真假,不单要四诊合参,还要知道怎么样合参,这也是我们诊法当中所要学习的。这些内容在我们下边所讲的经文里面,会逐渐的反映出来。
下面看第二段,217页,这一段是论四诊决死生之法。“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五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满,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夫五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曲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脉者,血之府”,说脉是运行气血的部位,运行气血的地方。“府”,是府库,是藏贮东西的地方。脉就是藏气血而运行气血的地方,气血藏于脉而运行,说“脉者,血之府”,也就是行气血,运行气血之处。因此,从脉象上,就应该了解人的气血盛衰问题。“脉者,血之府”,大概叫“血之府”,其实也就是气血之府。因为单独的血是不能行的,血要靠气的推动,虽然血主要是行于脉中,气按营卫来说,卫气行于脉外。但是我们在讲《营卫生会》篇讲过,其人体路线是行于脉内、行于脉外之分。其实严格说来,营卫气血可以出入于脉,相互影响,脉内有气,脉外未必无血。因此,脉象“长”,就是部位比较长,用现在寸口脉来说,部位长,寸关尺中三脉比较满、比较长,上过于寸、下过于尺这个部位。这是什么样呢?是“气治”。说是气血旺盛的意思,长脉表示人体气血旺,气血正常,叫“长则气治”。“短则气病”,脉象短而不足本位,长则超过本位了,短则不足本位,那是气病,就气血虚,气血不足,这是我们切脉最基本的东西。一看这脉,这人个子挺高,但是寸关尺都不满,这是气血不足的表现。“数则烦心”,脉数,脉跳得快,一呼一吸(一息)要六七至以上,这是有热的现象,热迫血行,所以脉数。有热,所以烦心,血有热,热扰心神,所以容易出现心烦。“大则病进”,脉象特别大,特别是在有病的时候,脉象很大,脉象很盛,这是病进,疾病在发展,是邪气盛的表现,是邪盛,邪气搏于血脉,邪气搏于血脉之中,邪气搏于脉中,所以反映疾病是在发展,“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上部的脉过盛,那是邪气盛了,反映邪气的部位高。“上盛”和“下盛”也可以有两种解释,一个解释“上盛”是说的寸关尺脉,寸脉为上,尺脉为下。反正是脉象是和人体,用现在的话说是全息律,寸脉在上边就反映上,尺脉在下就反映在下部,这是一种解释,寸、关、尺脉。另外一种解释,上部脉是指头面这些部位的脉,叫上部脉,就是按《内经》时候的三部九候脉来说的,分为上部、中部和下部三部脉,每部脉又分作三候。《素问》有一篇文章叫《三部九候论》,是讲的这种脉法,切脉方法。头面部的脉,就是属于上部;中部,手这些脉,就是属于中部,我大体说;下肢的脉,那就属于下部,分成上、中、下三部。那么这个“上盛、下盛”的脉,有的解释,“上盛”是头面部的上部脉,下部脉是指下肢的那些下部的脉,按三部九候的上部下部,这样理解都可以,都符合《内经》的理论。反正上部脉也主要诊断上部病,下部脉也主要诊断下部病。寸、关、尺同样的,寸主要是反映上焦病。那么邪气在上,反映出来上脉盛,所以邪气反映病位在高、在上部,所以“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下部脉盛,反映邪气在下,所以容易出现腹胀。假设说上部脉盛,可以出现头痛,就说寸脉太盛,甚至上了鱼际,那当然可以反映头痛这些上部的病。而下部脉盛呢?邪气在下部。所以出现腹胀病也是常见的,所以“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
“代则气衰”,“代脉”,脉象不足,“数动一止,止有定数”,跳几次就停,而且止有定数,三跳一停、三跳一停,挺规律的,这叫“代脉”。这个反映脏气大衰的现象,说“代则气衰”,气不足了,脏气不足,不能使脉搏能够正常的跳动,这是一个“代”。再有呢?对代脉的解释,在《内经》里头,“代脉”还可以表示特别的软弱的意思,特别的软,特别的弱,它也可以叫“代脉”,这种解释也可以。或者是“数动一止,止有定数”,脉来比较缓慢,那叫“代脉”,反映脏气衰。或者是特别的软弱无力,它也是脏气衰,所以对于“代”字可有两种解释,都是反映正气大衰,或者五脏之气大衰。“细则气少”,脉细,反映气血虚少,不能够充盈于脉,脉象不充盈,所以脉细,所以说“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涩是脉流不畅,叫“涩”,气血流动不畅,瘀阻不通,因此可以说“心痛”。心主血脉,脉象流通滞涩,所以有“心痛”的症状。“浑浑革至如涌泉”。“浑浑”是脉象湧急之象,就是不是平平静静的流动,而是汹涌澎湃的那个汹涌的样子。“革至”,“革”也是急的意思,“革者,急也”,脉象“浑浑革至”,就是很汹涌、很急。“如涌泉”,好象泉水,咕噜咕噜往上涌,这个脉象,那是病情严重的表现,所以说“病进而色弊”。“色弊”,就是颜色的败坏,气色很败坏,脉象要是这样,确实不得了,甚于泉水涌出,嘟嘟嘟嘟的,很急迫,根本不缓和、不平静,这是病很危重的现象。当然,《脉经》记载的这句话是“浑浑革革至如涌泉”,意思相同。再有“绵绵其去如弦绝,死”。这种脉象“绵绵”,若有若无,若有若无的现象,你说这脉是不很差了吗?还有“其去如弦绝”,突然的断了,好象琴弦断绝一样,再也没有了。本来就很弱了,还不算,突然没了,这个是正气已脱,因引说“死证”,危险的病证了,正气大脱了。本来脉象“绵绵”已经若有若无了,正气很虚了,再突然断掉了,不正气大脱了吗?是危重之候。这是几种脉象,或者说通过这几种脉象,后世才发展成为纲脉,浮沉迟数大小缓急,八纲之脉,这个也是作为一种“纲”提出来。
第二个自然段,讲望色的问题。“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精明”,是指的眼睛;“五色”,主要是看面色,面部的颜色。当然这个颜色,我刚才说了是色泽,青赤黄白黑之外,还有一个润泽与否,这都是“气之华”,是五脏之荣华外在的表现。“气”,是五脏之气,五脏之荣华的表现。下面是讲的正常和不正常的面色,其实就是讲的五色,青黄赤白黑五色。五色根据人的不同,有的偏黄的,有的偏白,有的偏黑的,其实都没什么关系,对健康来说都影响不大,不见得说黑的就健康,白的就不健康。但是关键是,不论你是何种颜色,面部必须是润泽,而不能枯槁无华。润泽明亮,那就是正常的现象,就是脏气、气血津液充足的表现。而枯槁晦暗,那就是正气大衰的表现,都是这样的。所以“赤欲如白裹朱”。这个“白”其实是“帛”,白色的丝织品,“赤欲如白裹朱”,这个人的面色如果是红色的,正常的就应当是好象用白色的绸子,丝织品包裹着朱砂一样,红润的那么一种面色,所谓白里透红,这是好的现象。“不欲如赭”,就不能像赭石,我们中药的赭石那样,红而干,没有一点润泽,甚至红得又红又黑又紫,但是很枯槁无华,那样的话,就是属于气血津液大衰了。“白欲如鹅羽”,如果面色是白的,正常的现象,好的现象是像“鹅羽”,鹅的羽毛那样,光亮的、明润的。“不欲如盐”,就不像吃的那个咸盐那样,枯的,枯白色。
同样,“青欲如苍壁之色”。“苍壁”就是玉,碧玉,碧玉是明润的、光亮的,虽然是青的,但是很光亮。“不欲如蓝”,“蓝”是一种蓝草,是一种草可以染布,那个布染出来虽然是蓝,但它没有光亮,或者说是枯草,蓝草是一种蓝色的枯草。“黄欲如罗裹雄黄”,皮肤颜色是黄,但它像“罗”,罗也是丝织品,包裹着雄黄那样,黄而明润。“不欲如黄土”,“黄土”就是黄,干枯的。“黑欲如重漆色”,面色黑没关系,但是黑得很明亮,好象黑漆那么明亮。“重漆色”,那就是我们木器家具涂一次又一次,那个大漆涂得很黑很亮,那也是一种健康的表现。“不欲如地苍”,“地苍”也就是尘土。下边讲“五色精微象见矣”,青赤黄白黑五色,都应该是隐含不露。你看,他说是像“罗裹雄黄”,像“白裹朱”,都是。不管青赤黄白黑,它的那种五色,哪种颜色都好、都可以了,但是都应该隐含于内,而且有明润,这就是正常的。如果是不含蓄、不隐含而暴露于外,干枯暴露于外,那就是脏腑之气大衰的现象,所以下边说“五色精微象见矣”。“象”就是暴露于外,五色精微之象暴露于外了,而不隐含了。因为说五色是气之华,是脏腑之精气的荣华表现。“五色精微象”暴露于外,不隐含了,这“精微象”也就是五脏精华之气,这个“见”字就是表现的“现”,暴露的意思。“其寿不久也”。那么这个病情就很危重了,正气大衰了,所以说“其寿不久”。
再有呢?“夫精明者”,说是眼睛,眼睛怎么样呢?它的作用是“视万物,别白黑”,区别颜色,“审短长”,审察形态。眼睛的作用可不是视万物吗?看东西什么能看见?都看。同时,视力好,辨别得清楚,所以能够“别白黑”,就是辨别五色,各种颜色能分得清楚。“审短长”,那就是看形态辨别得准确。如果是“以长为短”,形态看不准了,甚至于出现特殊的感觉了,视力出现特殊的障碍,“以长为短,以白为黑”,颜色也分不清了,看东西也不准了,“如是则精衰矣”,这样的话是脏腑五脏之精气大衰的表现。因为眼睛是“五脏之阴精,六腑之阳气,皆上于目,而为之精”。五脏阴精,六腑阳气都充实于目,眼睛才有神,眼睛才有很正常的视力。所以如果是“以长为短,以白为黑”,那根本辨别不了正常的,视力很差,这不是指的一般的目疾,如果眼睛有病,那是另外,它说人体的整个身体状况反映到眼上来。“如是”,这样的话就精气大衰,内脏精气大衰的现象,这一段是望五色,又谈到了眼睛的问题。当然这里头又出了个“精微象”,“精微”二字。咱们这篇名不叫《脉要精微》吗?所以这“精微”,一说是可以望诊。我们在讲题目的时候,说《脉要精微论》的精微,是说望诊的问题。当然,也可以说是望眼睛。因为什么呢?从这句话看,“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下边接着就是“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要记着《内经》语言特点,我们现在就说黑白黑白,把黑搁在前头。可是《内经》的时候语言凡是黑白二字,你查去,都是白黑,它把白搁在前头。我们现在也经常说长短长短,这《内经》语言经常是短长在前头,把短放在前边,
下边是讲五脏,讲五脏是“中之守”,讲五脏是“身之强”。“五藏,中之守”,五脏藏于内,是藏精的,是主藏阴精,守护着精神,五脏是藏阴精而守护精神的,所以说“五藏者,中之守也”。如果一些表现,特殊的临床表现,可以反映出来五脏的疾病。举例来说,其实下边是举例,说“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说这样的表现,常常是中气有湿了,湿邪困遏中焦的表现。哪些表现呢?“中盛藏满”说腹部胀满之病,有邪气充实于脏腑,所以“中盛藏满”,邪气充满于脏腑而出现腹满。“中盛”,也就是中焦胀满之病,指的是腹部。“气胜伤恐”,这是邪气盛而出现伤恐的症状。伤恐的症状,土胜而伤肾,土克水的现象。“气胜伤恐者”,这个“者”字倒是有注家提出来,根据前后文意看,“者”字应当在“声如从室中言”的后边。也就是说,“中盛藏满,气胜伤恐,声如从室中言者”,从语气上,“者”字是在这个地方对。“声如从室中言”,就是说话嗡声嗡气,不清亮,这个在临床好象见得到,特别是鼻音很重。当然鼻音很重,如果是地方语言特点,那是另外一回事。就是说这个人的说话表现出来,比平时声音重浊了,这叫“声如从室中言”,有这种现象,“是中气之湿”,是湿邪困遏,气机不畅,因而出现一些滞涩的表现。腹满也好、声如从室中言也好,都是湿邪滞塞、气机不畅。这是临床上看病的时候要注意,声音重浊。其实不单是语言声音,即使是咳嗽的声音,我记得我在讲《咳论》的时候,好象提到过。咳嗽的声音是重浊的,那是痰湿盛;咳嗽的声音嘶哑尖锐的,那是燥而伤津了,从声音上也可以判断出来。这是第一个,说是“中气之湿”。
第二句话讲的是“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言而微”,就是说话的声音很微弱。“终日乃复言”,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说,说话的声音很微弱,很无力,一天只能说两句话,早上说一句话,到晚上才能说第二句话。“复言”,再说一回,说气虚无力言语。另外一种解释,“终日乃复言”说是郑声,《伤寒论》上所说的谵语郑声,这是神志不清了,而正气大衰了,这样一种现象,郑声。所谓郑声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反复说同样的话。当然声音也不高亢,是“言而微”,声音很低弱,但是反来复去说是那样的话,好重郑重其声,重复着说,所以《伤寒论》把它叫做郑声,也是正气大衰的现象。所以“言而微,终日乃复言”,两个解释都可以,都是“夺气也”,正气夺失了。“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不知道羞耻了,衣被不知敛盖,暴露了,脱得光光的,被子掀开盖,“衣被不敛”,不知道敛盖,那不也是神志昏迷了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不单是昏迷了,总之是神明乱了,脑子乱了,精神混乱了,说话也不知好话赖话,不分亲疏远近,有的好话,有的赖话,有的骂人,对不对?神明之乱,心神紊乱了,高烧昏迷的可以,精神错乱的可以,精神病也可以出现这种情况。《素问.阳明脉解篇》上不有“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吗?那就把衣服脱掉就跑。这是“衣被不敛”,他不跑,有时候卧床也不行,该敛还是要敛,这是正常人。那么神志紊乱了、神明之乱了,所以才出现“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的现象,这些现象是神明紊乱的表现,心神不能藏守。“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仓廪”是说的脾胃,“仓廪不藏”其实是指着大便泄泻不止,所以说“门户不要”,不能约束。这个“要”,不是读入声,而读平声,就是约束的意思,是门户不能约束,其实是脾胃不藏。“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水泉不止”是小便失禁,尿失禁,尿失禁是膀胱不能藏津液,其实是肾气不藏,肾不能气化,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不能气化,所以小便失禁,肾不能约束,肾司二便,不能约束,不能气化,所以出现“水泉不止、小便失禁”。这是五脏主藏守,“五藏者,中之守也”,说“得守则生,失守则死”。这个“失守”说的是“言而微,终日乃复言”是失守,“神明之乱”是失守,“门户不要”是失守,“水泉不止”还是失守。说这些是脏气失守,病情严重了,在有病的过程当中出现这种现象,那都是一种病重的现象。
下边说“五藏者,身之强”,身体强是指形体的健康,形体的强壮、强健。因为五脏精气充足,形体才能强健,所以五脏精气充足,形体才能强健,所以说“五脏者,是身之强”。下边说“头者,精明之府”。头是眼睛所藏的地方。为什么特殊提出眼睛?刚才我说了,眼睛是五脏六腑精气这所注。“五脏之精,六腑之阳,全注于目,而为之睛”。所以它首先提出来,头是精明、是眼睛,藏眼睛的地方,眼睛所在的地方。如果“头倾视深”,头低垂了,不能抬起来了,视力模糊,看不清东西了。“视深”,就是眼睛暗淡无光,视力已经晦暗,视力障碍,病已经到这种程度,头低垂了,视力也已经不清了,这是“精神将夺矣”,那人的精神全要丢失了,将要脱失的一种现象。“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背是胸中之府”,是指的心肺,心肺藏于胸中,而“背是胸中之府”,肺之俞在肩背,所以肩背问题反映心肺功能。所以如果说“背曲肩随”,背部弯曲,“随”是垂,肩也抬不起来了,肩下垂,“府将坏矣”,这个时候是心肺功能衰败的现象,败坏的现象。“腰者,肾之府”。肾藏于腰间,所以“腰为肾之府”。“转摇不能”,如果腰部的转摇弯曲,都不能正常的运动了,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那么这是腰痛,腰部不能左右转摇,乃至于弯腰直不起来,这都属于转摇之类,“肾将惫矣”,肾虚的一种现象。“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膝关节是“筋之府”,所以膝关节下边有一个穴位阳陵泉,那就是属于筋的位置,筋会阳陵,八会穴有筋会阳陵。如果屈伸不能,膝关节不能屈伸了,“行则偻附”,行走的时候弯着腰,还要扶着东西,这是“筋将惫矣”,精气,枯竭,衰竭,其实也是肝的衰竭,肝主筋。下边“骨者,髓之府”是说骨藏髓,讲的是肾所主。“行则振掉”,行走不能稳当了,晃晃荡荡的,需要拄着杖了,老年人是这样,如果是有病的话,那是“骨将惫矣”。所以说“得强则生,失强则死”,身体强健,反映五脏功能强健,人体当然是健康,即使有病,也可以容易痊愈。而“失强”,像上面所说的“头倾视深、转摇不能、背曲肩随、行则偻附”这些都属于“失强”的现象,其病就比较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