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本枢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系列文章之八十三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大意是,上古时代善于用道治国理政的圣人,不会使百姓学会巧诈、圆滑、世故以及尔虞我诈的方法,而是使百姓回归“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活状态。 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明”和“愚”,这两个词都是使役动词,即使民“明”,使民“愚”。“明”的含义是明明白白,指人们心里透透亮亮的,好比现在人们常说的“明白人”。这些明白人懂得人情世故,擅长钻营之道,通晓尔虞我诈之术,精通勾心斗角之法,这样的一群人簇拥在君主身边,君主统治着这样的百姓,天下能够安定吗?国家能够清净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老子提出了“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方法。 有人说,老子这是为统治者提出了“愚民”的治国之策,老子是当权者的帮凶。 我觉得,这句话不能机械地、割裂地去理解,要把这句话放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环境中去理解、体味。周文王建立周朝在公元前一千年前,春秋始于公元前771年即周平王东迁之年,战国始于公元前476年即三家(韩赵魏)分晋之年。春秋开始的时候,大周朝就名存实亡,各路诸侯国相互厮杀、吞并,整个周朝处于混乱状态。到了战国,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爆发的更加频繁,社会上那些才华卓著的人士忙于为君主们出谋划策,有些国家在战乱中强大起来,有些国家却被强国兼并、吞噬。 老子在诸侯兼并的春秋末期成熟起来,亲眼看到人们用聪明才智发动了一场场战争,用勾心斗角酿造了一幕幕悲剧,社会上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唐代诗人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在春秋战国时代一点都不为过。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老子希望有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国家可以不要那么强大,人们可以不要太多的智慧,有个国泰民安的社会和稳定的局面。这样的生活环境呼唤的是返璞归真的民心、民情、民风,呼唤的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治理效果,“愚”恰恰迎合了这些要求,这里的“愚民”可不是把百姓变成傻子、呆子的“愚”,是要回归到尧舜禹时代的淳朴民风中去。 情人节应景之图(祝福读者朋友们) 老子提出类似观点的格言有15章的“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这里的“善为士者”是从修身的角度谈起的,指那些已经修道成功的人。20章的“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这里的“愚人”是指老子自己,或者假借那些修道之人,“愚”的含义和本章的“愚”相同。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大意是,老百姓难以治理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见多识广、智慧博学,有自己的一套做事准则,不听从于统治者的管理。从这个角度分析,以智治国只会导致国家动乱,加大贫富差距,形成阶级对立,激化统治者和普通百姓之间的矛盾。反之,不以智治国,以“愚之”的手段治国,才是百姓的福祉,才会出现政通人和的良好氛围。 这句话是对“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诠释,因为“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也是阐述治国理政的方略,因其是原则性格言,老子又用来对比式的两句话进行详细论述。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大意是,前文提到的是两个治国法则,圣人们懂得了这样的治国法则,也就明白了“玄德”的奥妙。 “稽”原义是法则,相当于我们现在常说的准则、原则、标准等等。 “玄德”文中多处出现,51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谓玄德。”老子的“德”有上德,有孔德,有玄德,还有下德。从老子的阐述可知,“玄德”和“上德”“孔德”相似,都属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德行。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大意是,玄德又深又远,其终极之处就是返回到物的本真状态,一旦达到最自然的本真状态,社会治理能够实现政通人和,这就“大顺”的效果。 有关治国的观点,老子提出如下几点,“以正治国”“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65章通行本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老子《帛书》甲本原文 古之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智)也。故以知(智)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智)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胃(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