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涛 刘波 (陕西省安康市中医院检验科 725000) 【摘要】目的 探讨患者血清葡萄糖(GLU)正常而糖化血清蛋白(FRU)增高的原因分析。方法 对64例血清GLU正常而FRU增高的患者进行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血清总胆固醇(TG)、血清甘油三酯(TC)、糖化血红蛋白(HbAlc)、FRU检测,对照组为35例GLU与FRU正常的健康体检者。结果 64例GLU正常而FRU增高的患者血清中TBIL、DBIL、TG、TC、 FRU与35例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HbAlc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 高胆红素血症、高脂血症是导致血清GLU正常而FRU增高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糖化血清蛋白 高胆红素血症 高脂血症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6-0216-02 糖化血清蛋白(FRU)是血浆中的蛋白质与葡萄糖非酶糖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高分子酮胺内物质是以酮胺键形式存在的糖化蛋白。它的浓度与GLU成正相关,并相对保持稳定;它的测定不受GLU、饮食、药物的影响,对GLU浓度的临时波动反应不灵敏,是诊断糖尿病和较长时间内对血糖控制水平研究的良好指标[1]。FRU的测定根据人体种葡萄糖与血清蛋白发生非酶促反应,其中90%与血清白蛋白键内氨基酸结合,形成糖化血清蛋白;由于白蛋白半衰期为17d-20d,因而FRU的测定是反映测定前2-3周血糖控制水平;用于评价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程度监测指标[2],测定GLU和FRU在临床是医生对糖尿病的诊断及控制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价值。然而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患者GLU正常而FRU升高的情况,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影响。笔者对64例血清GLU正常而FRU增高的患者分别进行FRU、TBIL、DBIL、TG、TC 以及HbAlc的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实验组为本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住院及门诊检测GLU和FRU的患者,均无糖尿史,筛选其GLU正常(5.1—6.0 mmol/L)、FRU升高(>286umol/L)的患者共64例,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39—66岁,平均年龄51.8岁。高胆红素血症34例,高脂血症的30例。随机选择无糖尿病史的正常人35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50.3岁。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年龄和性别构成无显著差异。 1.2 标本收集 受检者均取空腹静脉血3.5ml,离心分别同时进行GLU、FRU、TBIL、DBIL、TG、TC检测,HbAlc为专用EDTA-K2抗凝管单独进行检测。 1.3 仪器及方法 TC、TG用葡萄糖氧化酶法,TBIL、DBIL用钒酸盐氧化法,试剂由上海科华公司生产,FRU用酮胺基还原四氢唑兰比色法试剂由北京九强公司生产,仪器为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HbAlc用高压液相法,仪器为美国伯乐-D10,试剂为原装配套试剂。 1.4 统计与处理 所有数据以SPSS11.5系统,以x-±s表示,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FRU、TBIL、DBIL、TG、TC及HbAlc的检测结果见表1. 2.2 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TBIL、DBIL、FRU(x-±s,umol/L),TG、TC(x-±s,mmol/L),及HbAlc(x-±s,%)检测结果 项目 TBIL DBIL TC TG FRU HbAlc 对照组(35例) 12.44±1.43 4.95±0.75 4.74±0.27 0.89±0.13 227.2±26.9 4.5±1.1 实验组(64例) 101.19±16.37 77.3±15.5 8.33±0.62 5.23±1.38 353.4±36.7 4.6±1.2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患者血清FRU、TBIL、DBIL、TG、T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HbAlc两组间无差异(P﹥0.05)。 3. 讨论 测定GLU和FRU在临床上是医生对糖尿病(DM)的诊断及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血清葡萄糖作为DM的常规诊断指标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6]。大多数DM患者将GLU检测作为DM的监控指标,由于GLU的波动性和瞬间性的特点并不能确实反映DM的控制状况[7],致使一些DM患者的病情不能有效地进行监控。FRU是血浆中的蛋白质与葡萄糖非酶糖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高分子酮胺内物质是以酮胺键形式存在的糖化蛋白。它的浓度与GLU成正相关,并相对保持稳定;它的测定不受GLU、饮食、药物的影响,对GLU浓度的临时波动反应不灵敏,是诊断糖尿病和较长时间对血糖控制水平研究的良好指标[1]。FRU的测定根据人体种葡萄糖与血清蛋白发生非酶促反应,其中90%与血清白蛋白键内氨基酸结合,形成糖化血清蛋白;由于白蛋白半衰期为17d-20d,因而FRU的测定是反映测定前2-3周血糖控制水平;是用于评价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程度监测指标。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发现高胆红素血症、高脂血症、轻度溶血等的标本,对比色法存在一定的影响,这些性状的标本较大程度改变了生成物的色度,降低了适当度,或多或少影响了光电部分的敏感性,光度的非反应性变化或多或少影响到测定结果的准确性[3]。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通过设定双波长、双试剂、试剂水空白等可以减少或消除部分影响,但对个别项目或方法而言,其影响仍然非常严重,甚至是个别结果失去临床参考价值。糖尿病患者高甘油三酯(TG)及高胆固醇(CH)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血糖与TG是高度正相关,与CH呈显著正相关[4],DM患者其脂质代谢可致严重紊乱,美国在第61届糖尿病学会上提出糖脂病的概念[5]。实验证明,高胆红素血症、高脂血症对糖化血清蛋白果糖胺法测定影响非常严重,但对氧化酶法葡萄糖测定影响甚小。故笔者建议当临床检测出现GLU正常而FRU增高时,首先考虑高胆红素血症、高脂血症等因素导致,同时可通过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HbAlc进行鉴别诊断,以免造成误诊。 参考文献 [1] 杨春生,宋乃国.临床检验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2-214. [2] 赵树铭,李祝全.糖化血红蛋白Alc的监测与临床意义[J].中国检验医学与临床,2000,1(2):75-76. [3] 颜思仁,麦芒.黄疸对已糖激酶法测定血糖的影响实用医技杂志,2003,10(5): 436-437. [4] 李鹰.糖化血清蛋白与糖尿病、高脂血病关系的探讨[J].临床血管学杂志,1994,10(1):47. [5] 张代民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甘油三酯的变化[J].国外医学生物化学与检验分册,2005,12(12):956-957. [6] 陈慎仁 糖尿病的诊断[J].临床内科杂志,2000;17(3):134. [7] 蔡发成,陈立曙,袁素珍,等.果糖胺在糖尿病检测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1998;19(5):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