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意识到自己有多像父母吗?

 凡凡人人人 2017-02-15


小巴掌两个月时便出现了两个我和她爸爸都有的生理特性:头油重和双下巴(我是来自黑的)。我和大卫感叹,果然是我们的孩子,在医院没有抱错。


曾在网上看到一组国外很火的照片,父母与孩子的童年照对比,惊人相似,仿佛就是双胞胎,一样的大眼睛,一样的小卷发,一样甜甜的笑容。

我们经常听到大人看到新生儿时会说“这孩子长得像ta妈妈”或者“像ta爸爸更多一些”,孩子拥有和父母相似的长相,这是由遗传决定的,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相似之处除了外貌等生理特征外,还有更多。


我生孩子时住的是双人间,另一个床位住着二宝妈妈,她的大宝是个八岁的男孩,来病房看妈妈刚生下来的妹妹,可这位小哥哥说话嗓门超级大,一整天在病房里跑来跑去,时而大声喊叫,震得我都头疼,没法好好休息。


男孩妈妈跟他说了好几遍小声点,可他的分贝依然不减。


后来,孩子的爸爸来了,同样是个大嗓门,大声说着话,并且不自知地大声训斥着儿子太吵闹。


这期间他接了孩子跆拳道老师的电话,那通话的声音把自己熟睡的新生小女儿都吵醒了。


妻子让他去病房外的过道打电话,离我们远一点,可我依然很清楚地听到他跟老师的通话内容。


再后来,孩子的爷爷来了,我在心里笑起来,因为爷爷走路的声音让人以为他穿了铁鞋,说话的动静让人以为他在和聋子交谈。


原来这家人,爷爷、爸爸、孙子三代人都具有大声说话的特质,而他们自己似乎没有意识到这点。



我们与父母相似之处还体现在更多方面,比如职业的选择。以我自己举例,我能够成为自由职业者,做着心理咨询师的同时写作、出书与我父亲的职业状态有关。


他是个农民,干农活,种水稻的同时,他还是一个泥瓦匠(乡村建筑工),会在村里和镇上盖房子,修灶台。


无论是农民还是泥瓦匠,都是相对比较自由的职业,有活的时候干活,没活的时候就休息,因此收入也不是很稳定。


因此,在我看来,一个人同时做两份不同的工作是很正常的事情,职业和收入的不稳定性也是很正常的。


我的来访者中,有孩子与父母都是军人或者医生的,甚至孩子与父母在同一家单位上班。


我们与自己父母的相同之处,会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外貌、说话方式、职业选择、思维习惯、脾气性格、金钱观、价值观、婚恋观、包括生活方式、育儿方式。


我有个亲戚生了孩子之后就交给婆婆照顾,自己不参与任何育儿的事务,而是忙着出去打工挣钱。因为她的妈妈生了好个孩子,全部都是婆婆带,从小她和自己的兄弟姐妹都是跟着奶奶长大。


在她的观念和经验中,孩子并不是由父母养育的,而是由祖父母养育的。她很认同这种隔代抚养的方式,从未思考过其中的利弊得失,认为自己为孩子提供物质条件比照顾孩子,陪伴孩子成长更重要。而她的几个兄弟姐妹也持同样的育儿方式。生下孩子都是长辈照顾。


中国有很多俗语形容孩子与父母的相似,比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虎父无犬子 ”“爹傻傻一窝”。还有一首歌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可是我们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会意识到自己有多像我们的父母,不会意识到我们正在重复着父母的生活与命运。


很多人以为自己比父母接受了很多的教育,搬到更大的城市生活,就已经与父母不同了,可是当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经历的增多,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像父母。


电影《革命之路》中弗兰克每天坐着火车去上班的公司是父亲曾经任职的地方。他和很多人一起挤电梯,坐在压抑逼仄的办公室里,工作乏味又令人疲惫。可当初他对父亲的工作很是不屑,觉得过着这样庸庸碌碌的生活就是浪费生命,希望自己别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可最终他似乎没有摆脱命运,成了与父亲一样的人。



还有很多人努力着,希望超越自己的父母,可后来发现自己和父母并没有什么两样。


A说,我妈喜欢各种打击、挖苦、贬低我爸,他们总是争吵不断,婚姻不幸,让我也不开心。小时候我就想以后不要像我妈一样。可结了婚,我发现我和我妈一模一样,总是忍不住各种打击、挖苦、贬低我的丈夫,我们经常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不休。


B说,我爸为人抠门,凡事爱算计,做什么事情都会计较利弊得失,一辈子都因为害怕花钱或者害怕失败过得缩手缩脚,碌碌无为。之前我以为自己月入过万,也舍得给自己和家人、朋友花钱,和爸爸完全不同,可每当自己面临新挑战时,我总是害怕失败,止步不前,选择逃避,我才知道自己和爸爸并没有不同。


C说,我妈因为外婆生了五个儿子,只有她一个女儿而太过宠爱她,让她独立生活的能力比较差,不会做家务,不会独立处理很多事情,婚后她被我爸爸和奶奶各种看不起,吃了不少的苦。于是从小她就刻意培养我的独立能力,对我很严厉,我觉得自己的童年很不幸。有了女儿后,我希望给她一个幸福的童年,不要像我妈妈一样对孩子那么严苛,而是让孩子可以依赖我。于是,我很宠她,凡事为她代劳,她想要的都满足她,直到有一天她对着我非常粗鲁地大呼小叫,我才惊觉自己和妈妈走了同样的路:并不是真的为孩子好,只是将自己缺失的部分在孩子身上寻常补偿,在过分独立和过分依赖的两级化中重复着一样的命运。


他们的故事似乎正应了那句话说:不愿意像他们父母的人,最终往往无法抗拒地变得和自己的父母一样。


我们不喜欢父母的生活状态,不想像父母一样,可不知不觉,我们长大了,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父母的样子。


有个朋友说,我痛恨我父母的生活状态,可发现自己过上了和父母一样的生活后,除了痛恨我自己,我感到很多的是绝望。


其实,认真想想“和父母一样”并不是一件多么糟糕的事情,我们从父母那儿来,而非来自别人,我们继承了他们的血脉,受到他们的影响,与他们相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也许我们身上有与他们一样的缺点,也同样会有与他们一样的优点。因为父母也是普通人,他们的好与坏并存,他们不完美,而我们也是不完美的普通人。


我们与父母一样是因为作为孩子,天然地爱着父母,我们身上所有的一切,一切的好的坏的,都是我们作为子女对父母的致敬和忠诚的爱的表达。


我们越是抗拒与父母的相似之处正说明我们的内心与父母没有很好的分离,我们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独立的自己。如果一个人清楚地知道自己与他人不同,反而不会在意外表是不是和他人穿一样的衣服。


我们抗拒自己与父母的相似之处也说明我们没法接受自己的父母。如果我们无法接受自己的父母,我们也就没有办法接纳与父母有相同之处的自己了。


我们来自父母,与他们有相同之处,但同时,我们还是我们自己,一定也有和父母不一样的特质。



自我成长中关键的一课:即好好地看看你的父母,看看自己与他们有多少相似之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相似,还要看看你与他们在对生活的态度,在与他人的关系上,在金钱观、价值观,甚至个人习惯和情绪反应上,有多少相同的地方。


好好审视你自己的观念,有多少并不是你自己,而是承袭自你的父母,来自他们对你的教育,或者你们的家庭信念,或者父母的生活经历让你形成这些观念,再看看这些观念又是怎样影响你的生活的。


在与来访者就“更深地认识自己”以及“梳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这些部分工作时,我会用到一个方法,让来访者拿出纸笔写下自己与他们父母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看看哪些是自己认同的,哪些是自己想要改变和超越的。


这个方法是受到奥南朵《对生命说是》一书中介绍的方法的启发。今天,我找出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做做看。


让我们现在做一个小测试,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列出那些你父母最影响你的主要人格特点、态度和习惯,包括你对他们的主要抱怨和批判,他们让你恼火、钦佩或尊敬的事。


完成后,从头到尾看一次,逐一的问自己:“我是不是……?”


比如,如果你清单里的一点是说你父亲是个控制欲很强的人,你就问自己:“我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吗?”


花点时间感受你的每个答案,静下心来去做这件事,仓促会让你错过!


最后不带自我批判地简单留意一下:你无意识中从父母身上继承了多少他们的特征——你事实上跟他们有多相像?


想像自己分别对父亲和母亲说:“我有点像你”。感受说这句话带给你的释放,以及真正的谦虚,你甚至可能开始看到事情有趣的一面。


当你能够接受自己在无意识中和父母相像的事实,你便有可能有意识地去选择,哪些该继承,哪些该摒弃,没有对抗或批判。只需要当觉察到自己正像你的父母一样行为思考时,简单地向自己承认:“啊,这是我母亲”,或者“这是我父亲”。


如果你能记得这样做,它将让你能在那个当下做出一些完全不一样的事——一些你父母从来不会去做的事。


这不是一种即时反应,而是一种探索真我,与父母的模式分离的方式;这是一种远离头脑、走向体验者的方法,它是你对当下任何情境的自发回应。


我们想改变自己,不想重复父母那令人不满意的人生,前提是去认真地审视我们自己。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审视我们与父母相同和不同之处,是为了更多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是为了我们与父母分离,走向真正的独立,也是为了我们与父母可以有更好的关系,更是为了我们自己拥有更美好的,值得一过的人生。


最后,送给大家我很喜欢的这几句话:


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给我勇气,去改变我能够改变的,

赐我智慧,分辨这二者的区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