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培训的历史转型 | 袁振国

 叶老师YP 2017-02-15
首先要说明一下,所谓“转型”并不是急转弯,而是历史发展的一种新要求、新趋势;“转型” 也不是空穴来风的臆想,而是长期发展变化因素的积累,孕育着跃上一个新台阶。 为什么现在提出“教师培训的历史转型”这个命题?因为世界变了。


  袁振国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首先,社会变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带来了知识本位、创新驱动的新时代。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移动通讯、智能机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情感方式,一个虚拟世界影响并逐步控制实体世界的全新时代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巨变,毫无疑问将深刻改变人类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将对人才培养、教师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其次,学生变了。现在的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交友、互联网购物、互联网语言,还有日益形成的互联网价值观。从成人的眼光看,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看不懂,从孩子的眼光看,成人越来越落伍。如果我们想用自己成长的经历来理解、比照、揣摩新生代,想用我们的传统习惯去改变他们,那一定会无功而返。如果我们不能学会与学生共处,教师的优势、教育的功能就难以发挥出来。

  再次,家长变了。我国现在已全面普及了义务教育,高中普及率已近90%,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已近 50%。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新生代家长有一半以上将具 有高等教育文凭,售货员、快递员、清洁工等职业,过去都是无学历人员,以后可能都是大学毕业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发生了重要变化。以前,家长说:“我们把孩子交给老师了,请严加管教。”甚至会说,“孩子交给你,要打要骂随你便”。 现在的家长有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有很高的教育期望,有很强的维权意识。如果我们对家长的这种巨大变化没有敏锐感悟的话,学校、教师与家长、社会就会经常处于冲突之中。

  基于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不变。 教师要改变,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也就空前凸现。我国有一千五百多万中小学教师,他们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这个队伍大部分是互联网未曾到来之前成长起来的,思想、观念、知识、技能有相当一部分与网络时代不匹配。我们不能期望通过人员的更新来改变这种状态,而只能期待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这支队伍的素质。

  1999年,教育部启动了“园丁工程”,2000年建立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这几年又开展了“国培计划”“扶贫计划”等,取得了巨大成效。但相对于时代发展的要求来说,我国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特点,依然是数量型、学历提升型、学科知识补偿型,教师培训的实效亟待提高。“十三五” 以及今后更长时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 个重要方面,就是总结教师培训的经验, 提高教师培训的水平和效益。

  1

  教师教育一体化

  师范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建国后,为了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实行了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的政策,形成了稳定的、封闭的教师体系。

  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了建立开放的师范教育体系的思路,与此同时,教师培训的力度也不断加大。2001年,在教育部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教师教育”的概念,力图打通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的联系,一个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但教师培养与培训,在体制、管理上,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安排上,并没有真正实现一体化,总体上说还是“两张皮”,培训水平和培养水平倒挂的现象一直未能解决。

  需要从国家层面、体制层面,改革教师培养与培训的机构设置、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实现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的一体化,以切实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2

  培训内容专业化

  教师不仅是有知识的人,而且是会教人的人,教师不是教知识,而是教人学知 识;教师不仅教人学知识,而且教人做人,是教书育人。这需要有专门的知识和能力, 需要专门的培养培训办法。

  然而,对此我们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在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中,很少专门强调教师的专业性和专业发展。比如,我们历来十分强调师德建设,但都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提出的要求——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自然没错,但对师德的理解并没有真正体现它的特殊性、专业性。

  要讲爱孩子,没有比父母更爱孩子的了,但母女反目、父子成仇的事情常有发生,关键在于他们不懂教 育,不懂如何去爱。学生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教师对学生发展的责任绝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责任, 而在于运用他的专业能力和智慧促进学生 爱学习、爱同学、爱生活,愉快健康成长。

  一直以来,我们沿用的是学校教育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来从事教师培训的工 作,没有把教师培训看作是一个和学校教育不一样的特殊活动。这两种教育的质量标准、课程设置、评价手段、对培训者的素质要求,以及相应的培训形式、手段、 渠道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对学校教育的研究水平。

  真正把教师培训作为一个专业来研究,确实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也研究制定了很多的校长、教师培训的标准、培训者的标准,这方面不是空白,但只能说才走出了第一步。一个标准的制定,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反复修改磨合和上下沟通实践,而不是一批学者、一个文件就能解决的。

  一个好的教师不一定是好的培训者,一个好的官员也不一定是好的培训者。培训者的对象是有教育经验和教育素养的教师,对于这样一个高知识、高文化、有经验的人群, 怎样来进行提升性的培训?任重而道远。

  3

  培训策略个性化

  教师培训制度在我国已有几十年了,这一制度对不断提高教师水平发挥了不可 替代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培训都是标准化、统一性的,如果今天继续沿用过去的培训模式,就会严重不适应教师发展的要求。

  事实上,虽然我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经费,但教师培训受欢迎的程度并不高。管理者想出了很多办法保证教师培训的出勤率,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点名,但往往成了“猫鼠游戏”。究其原因,不是“我要培训”,而是“要我培训”,供需失配。

  怎样变“要我培训”变为“我要培训” 呢,关键是要满足教师成长个性化的需求, 以受训者为本,进行供给侧的改革。教师的学龄、教龄、学科背景不一样,成长经历、受教育环境不一样,在不同的学校中,文化状态、精神状态不一样,而且,每个教师对自己的期望、追求也不一样。存在这样一系列的不同,通过大班制的培训来解决教师的需求问题,实在是勉为其难。

  教师教育一定要走量身定制的道路,以学定教,而非以教定学。

  4

  培训手段信息化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从各个方面改变着学习和教育的面貌,有效提高着教育的效能。

  一是为教育提供了海量的资源,构成了声音、色彩、动态的立体画面;二是突破了学习的固有时空限制,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创造了条件;三是提供了互动的平台,大大超出了课堂内师生间的交流,形成了虚拟的交流社区;四是改进了管理的模式,线上线下结合,统一化与个别化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更加灵活多样;五是创新了学习的方法,各种学习软件不断涌现,远程学习常态化。

  从我们现在了解到的信息来看,教师最活跃的领域是在他的网络社区空间。这个空间,是一个人人可以发言、没有等级、没有高下、不分学术资历的区域,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地方。充分发挥 互动社区的功能,可能是教师培训最值得利用的一个空间。

  5

  培训基地校本化

  教师培训专业化、个性化、超越学科的综合素养的养成,以及信息技术的利用,大多数是要在学校里实现的。校本研修也许是教师培训最有效的方式。教与学结合在一起,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工作与进修结合在一起,专业发展与环境建设结合在一起,所以受到普遍欢迎。

  关于校本研修需要强调两点:第一,要以学校为基础,结合学校的功能现状和实际需要进行;第二,要通过个人的反思、同伴的互助、专家的引领相结合,来实现校本研修的高质量。值得注意的是,校本研究需要有专门的制度和机制,需要有系统的考核和反馈以及不断的改进,否则,校本研修可能演变为本校研修,成为低水平的重复。

  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显得突出和迫切,教师培训改革创新的重要性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和迫切。

  篡改一下陆游的诗:纸上议论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来源:《未来教育家》杂志2016年第十二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