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鹿原村史

 梁园处士 2017-02-15
佛教传入中国,昭武九姓功不可没!!!在古长安城的东南方向的白鹿原上王顺山上都有着粟特人的脚印,并一直
生息繁衍至今,经过二千年的岁月,他们己于汉族无二!第一章 《白鹿原》中的部分地名原型和出处--白鹿原与白鹿村
.地理的白鹿原是小说《白鹿原》的地域原型和故事主体。《魏书?地形志》载:“蓝田县有白鹿原
”;《太平寰宇记》、《三秦记》均记载:“周平王东迁,有白鹿游于此,以是名”;《长安志
》载:“白鹿原在蓝田西五里,其原接南山,西北入万年界〔即今西安市东郊〕”;《续修蓝田
县志》记:“白鹿原位于灞浐二川间,南北宽二十里,东西长约五十里,高出县城二百至二百五
十公尺;西北入长安界,称灞上;东接尤风岭之将师疙瘩,中为长水;在水北者称北原,在水南
者称南原”。
白鹿原属于渭河南岸秦岭山脉北麓之延续而形成的黄土台原之一部分:被秦岭“七十二峪”切割
得支离破碎的诸黄土台原中,白鹿原是其中面积较大、地理突出、地貌奇特、又毗邻帝都,历史
文化沉积深厚而最负盛名的一个。
白鹿原位于西安市东南部10公里,原面高度平均海拔600多米,最高处在孟村乡段家一带,海拔约
800米。整个原面走势呈东南——西北延伸,并逐渐缓慢变低,与西安市灞桥区相接。按今行政区
划:白鹿原分属西安市的两区一县:即长安区、灞桥区、蓝田县。总面积在蓝田者占三分之二,
西部分属长安区和灞桥区各一部分。白鹿原的蓝田辖地包括有安村 、孟村、巩村三个乡镇,总人
口约11万人;连同广义上的蓝田县焦岱镇、史家寨乡及长安、灞桥两区的各一部分,总人口在20
万以上。
在广袤阔坦而又略有起伏的白鹿原上,顺其走势纵贯了一条深遂幽长的大沟叫“鲸鱼沟”,鲸鱼
沟把白鹿原天然的分成两半:沟北者称北原,沟南者称南原。南原坡势稍缓,随坡势起伏逐渐降
至浐河上游各地;北原原面平坦,但从原塄至灞川的坡势陡峭,东西绵延数十里,从与灞河一水
之隔的对面横岭上看白鹿原坡,就象一道苍茫横亘的古城垣。小说《白鹿原》中对白鹿原的形态
有多处描写,其中“对面的白鹿原刀裁似的平顶呈现出模糊的轮廓,自东向西逶迤横亘在眼前”
的那段话,就是借书中人物之眼从横岭看白鹿原的逼真写照。
鲸鱼沟作为旱原上的一带湿地,自古以来就是荆藤密织、草木葱茂、苇稻起伏、鱼跃鸟鸣、群兽
戏窜、水流淙淙的泽国景色。沟内长年不息的流水叫荆溪水或荆峪沟水,俗称鲸鱼沟水:该水原
名叫长水,东晋太元十一年,姚长称帝于长安,国号秦。为避帝讳故改长水为今名。而鲸鱼沟和
白鹿原的名称则都源于一个古老而神奇的传说:
传说周平王欲另择地建都,至该原发现有白鹿出现,认为乃风水宝地,即日动工筑城:岂料原下
藏着一条千年神鲸,鲸惊而西去,拉出了这条大沟。从此便将这沟叫“鲸鱼沟”,又将这原叫“
白鹿原”。白鹿原上关于白鹿和神鲸的故事世世代代流传不息,分布在鲸鱼沟两岸的鹿走沟、白
鹿镇、迷鹿村、鹿道坡以及建立的白鹿祠、白鹿观等,都留下一串串珍珠般的美好企盼和动人故
事。而鲸鱼沟除了赋予人们美妙的神往之外,更是这百丈高原上一颗难得的明珠。人们利用沟地
的湿地风光和水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和旅游观光,成为白鹿原开发的重点地带和西安地区重
要的休闲旅游地区。
白鹿原是“蓝田猿人”向渭河平原迁徙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最早涉足之地,其历史渊源深远荒漠,
开发极早,文化流长。白鹿原的东部源头与秦岭山区衔接的地带,到处都是古文化遗址,发现有
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和与之同期的古人类活动遗迹。1991年,白鹿原东原头的郭村村民在一处叫“
皇家地”挖苹果树坑时,在几百亩范围内挖出了大量的小至鸡蛋、大至面盆的各式三脚陶罐,还
有石斧、石刀、骨器、玉陶饰品,铁耒 、灰坑,食过的残留骨节等。从该地原塄的断面可见一带
厚达一米至两米的文化层。这一带就是“蓝田猿人”从秦岭深处向外迈进的第一步,是其在几十
万年至几千年前栖息活动所形成的原始村落遗址。他们又沿着白鹿原继续西进,在白鹿原以至白
鹿原的西原坡下留下了仰韶文化“半坡村遗址”,并从此进一步走向渭河以至黄河流域。
历史上,白鹿原曾先后两次单独建立过“白鹿县”,又先后涉建过芷阳县、灞陵县、南陵县、杜
县、宁民县等。在西安建都的历代王朝,都把白鹿原视为吉祥的风水宝地和郊游校猎的御园。历
史上颇享德名的西汉文帝刘恒,选白鹿原的西北头为其造陵,史称“灞陵”。后文帝母亲薄太后
死,亦葬于白鹿原的西原头,因在灞陵之南,故称南陵。据考:在白鹿原上埋葬的历代皇室、亲
王、公主、显贵逾百人。唐诗人马戴有诗云:“浐曲雁飞下,秦原入葬回,坟丘与城阙,草树共
尘埃。”秦、汉、隋、唐时,多有皇帝在白鹿原围猎取乐,史载不乏。
白鹿原上的许多地方都带有神秘瑞祥的色彩:白鹿原东部的聚仙坊村,传说是当年八仙之一的韩
湘子在辋川锡水洞修道时,其他七仙经常往访韩湘子,在此地会聚,故叫“聚仙坊”;又有人考
证聚仙坊原叫“聚贤坊”:因为唐时右丞王维隐居辋川,长安城的文人墨客和名流贤达经常登白
鹿原而往访之,每次来时都要聚集于此,面对辋谷口,谈论诗文,饮酒放歌,故而叫“聚贤坊”
。该村出灵芝,向来被视为灵脉所在,历史上多出秀才举人,曾被称为“文化先声”;而更奇的
还是《蓝田县志》关于“明神宗五年五月二十五日,龙见聚仙坊”的记载。
白鹿原土层沃厚,气候宜人,物产富饶,号称蓝田县的“小麦囤”;所产小麦产量高、品质好。
白鹿原又是“蓝田八景”之一的“鹿原秋霁”,或称“鹿原秋霁穗通天”。明代陕西提学副使敖
英曾作《鹿原秋霁》诗曰:“雨过梧桐夜气清,隔林双鸟说秋晴。云收秦岭撑重碧,风动荞花弄
月明;白鹿何年呈上瑞,丰原长岁获两成;菊英满泛新醅绿,对酌斜阳颂太平。”形容了金秋时
节白鹿原上的丰饶景象。甚至连金代的军人诗人王渥也发出了“官家后日铸五兵,便拟买牛耕白
鹿”的想法。
白鹿原东面带山,四面临水,居高临下,俯瞰西安并南北二川,又是古长安经往蓝关古道的又一
条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白鹿原的东南原头,即鲸鱼沟水的发端地,有一村名曰“
将军疙瘩”,村中有一高阜,史书称之为“汉将帅堡”,为汉代“长水校尉”的屯兵之地。白鹿
原西原头的狄寨镇及其周围村庄多有称寨、堡者,亦是古代屯兵扎营的故地。秦穆公以白鹿原为
军事要地而筑灞城;秦始皇遣大将王剪伐荆楚,“始皇自送至灞上”;汉高祖从咸阳还兵灞上,
约法三章以抗楚;东晋桓温伐苻长,战于白鹿原;金庆山奴弃京兆运兵至白鹿原,遇蒙古兵力战
而死;李自成兵出南山,于白鹿原大战明军,破蓝田县城。以及清代的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军
等农民起义诸战争在白鹿原不可计数。在现代革命斗争史上,白鹿原曾是中国共产党在蓝田建立
组织和进行革命活动最早、革命志士最多的地区,也是陕西和西安地区革命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
一。这就是在《白鹿原》中被称为“红窝子”的原因。
“白鹿村”是《白鹿原》作者杜撰出的一个村名。在《白鹿原》中,对白鹿村没有具体的地理方
位及其特征的描写;在白鹿原上也没有以白、鹿两姓组成的村子。不过,许多了解白鹿原情况的
《白鹿原》的热心读者,多认为“白鹿村”的原型是白鹿原中部的蓝田县孟村乡康禾村:这个村
从历史以来,有詹、赵两大族姓的相互共处与对峙,而且也是《白鹿原》中许多故事的发生地,
如“共产党的红窝子”等。但是如果间接地按照《白鹿原》故事中有关地理方位的描写推断,白
鹿村应该在白鹿原东部,而且肯定在鲸鱼沟北岸的北原,并距原坡塄不远的地方。按照这个地理
方位来看:今安村乡的白村应该是“白鹿村”的村址所在。因为从白村村北下白鹿原坡,正好是
《白鹿原》中描写的“白鹿书院”的位置和路线,也符合从“白鹿书院”过滋水、上大道,西行
50里到“朱家砭”的方位和里程。由此看来,是否应该这样说:“白鹿村”是《白鹿原》作者大
体以白村为村址,以康禾村为事由地而虚构的一个村名。
 
《白鹿原》中的部分地名原型和出处--滋水县与滋水县城
——边华
《白鹿原》中所说的滋水县即蓝田县。蓝田县境内有一条著名的河流,古称滋水;“秦穆公欲彰
霸业,遂改滋水为灞水”。《白鹿原》作者以古滋水的历史缘由,将蓝田县称作滋水县。
蓝田县是驰名中外的“蓝田猿人”的故乡,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1963年和1964年相继在蓝田县
洩湖陈家窝和九间房公王岭发现了距今65万年前的猿人下颌骨和115万年前的猿人头盖骨。这一惊
世发现,为研究人类起源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目前世界上发现猿人头盖骨的仅有极少数国家
,此前中国发现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盗窃失踪,而170万年前的“元谋
人”化石也仅为两颗门牙,所以“蓝田猿人”头盖骨的发现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据说当时复原
了三尊头像:一尊在北京,一尊留公王岭纪念馆,另一尊专机赠送当时还处于“天涯若比邻”的
阿尔巴尼亚。
早在100多万至300万年前,秦岭山脉还远远没有现在这么高,南北气候阻隔不大,灞河水量充沛
,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生长着大量的亚热带动植物。这种环境极适合于“蓝田猿人”的孕
育和生活。随着秦岭山脉的升高和气候环境的改变,“蓝田猿人”在逐步适应环境的同时,也逐
步改变其生活习惯和对环境的要求。于是他们的其中部分就开始分两路沿着灞河河谷和白鹿原向
渭河平原迁徙发展。这种迁徙是一种极为缓慢的进化过程:陈家窝距公王岭不过20多公里,其时
间差竟达50万年;再至半坡村母系氏族部落遗址,又经过40多万年。在这缓慢的迁徙发展过程内
,遍布蓝田的史前文化遗迹就不足为奇了。
蓝田县史称“三皇旧居”,境内有华胥陵、尊庐氏陵、女娲氏谷等遗址。相传上古时在蓝田境内
的灞河中下游生活着一个华胥国的部落,其女首领华胥氏梦踩巨人足印而妊,生伏羲、女娲兄妹
两人。后来天大灾,部族尽亡,兄妹祈天作合,结为夫妇,重新繁衍了人类。后伏羲教人渔猎种
植,习以教化,并创“八卦图”,被尊为皇;女娲亦教人以衣,习以嫁娶,消灾施泽,成为传说
中炼石补天的女神。今蓝田县的雷家村和华胥沟即为传说中华胥氏活动与妊娠之地,并有阿氏庄
、毓圣桥、羲母陵等遗址,在华胥镇的宋家沟亦有“黄帝梦游古华胥”石碑一 通 。在蓝田县南
有一地名叫尤风岭,《旧图经》称其为“黄帝时风后灭蚩尤之众于此,盖风后之祠”。还有大量
的古墓冢遗址,如秦昭襄王陵、悼太子墓、汉孝宣霍皇后墓及皇戚显官、将军名流墓冢等。有史
载:至今仍有争议的秦庄襄王陵亦在曾经是蓝田境内的古芷阳县。
蓝田之有建置远推唐尧时期。夏、商时蓝地属雍州,分别为有扈氏、古丰国方国。周时封弭于蓝
地,故蓝地称弭,或称弭侯国。春秋时弭为荡所灭,秦宁公灭荡氏,因古时称美玉为蓝,蓝田出
美玉,故称蓝。蓝田之得名并建县制始于秦献公六年,此后2300多年来,蓝田的县名和建置区域
虽小有变更与分合,但却从未中断,仅在北周和隋唐时期曾两次设蓝田为郡,分蓝田为玉山、白
鹿两县,旋即恢复原制,其置县之早与连续完整在全国也为数不多。
蓝田是个地形多变、地貌复杂,山、川、原、岭皆有,并以山区为主的农业县。总面积1969平方
公里,人口66万。史书描写蓝田的地理地貌称:“东南皆山,北为横岭,西为高原,灞水贯其中
”;亦曰:“秦楚之要冲,三辅之屏障也”。《白鹿原》有这样的描述:滋水县境的秦岭是真正
的山,挺拔陡峭巍然耸立是山中的伟丈夫;滋水县境辖的白鹿原是典型的原,平实敦厚坦荡如砥
,是大丈夫的胸襟;滋水县的滋水川道刚柔相济,是自信自尊的女子。
蓝田自古属京兆之地,是古长安通往中国东南诸地的交通要道和京都门户,从这里经商洛、出武
关、通达荆楚及番禺(广州)各地。蓝关古道既是防卫来自东南威胁的最后一道关隘,也是争夺
天下,发兵东南所必经的第一要塞,具有极为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广修驰
道,以达天下,蓝关即其东南驰道中的咽喉地段。秦始皇五次出巡,有两次经过这里。历代在西
安建立王朝的统治者,无不把蓝田视为沟通秦岭南北,促进东西经济、文化、商贸交流,和加强
中央集权统治的枢纽。明清以前的蓝关道上曾先后设七个驿站,南来北往、熙熙攘攘的两千多年
人流,在这条道上留下了说不尽的、用情人的爱、离别的泪、艰辛的汗、征士的血以及得意举子
的喜,失意贬官的忧所编织起来的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唐代文学家韩愈被贬潮洲,途径蓝关时留
下的“云横秦岭八百里,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至今仍脍炙人口。
蓝田地理的复杂多样及其古老的历史,造就了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明代就开始形
成的“辋川烟雨”、“石门汤泉”、“玉山并秀”、“鹿原秋霁”、“秦岭云横”、“蓝桥仙窟
”、“绣岭春芳”、“灞水环青”的《蓝田八景》,至今仍作为蓝田美景的代表而强烈地吸引着
人们。秦汉隋唐诸多皇帝在蓝田修“上林苑”,筑别宫。蓝田焦岱镇就是当年汉武帝刘彻养病于
上林苑鼎湖宫、后改名为鼎湖延寿宫的遗址。明秦藩王朱怀埢把山清水秀的佛教胜地水陆殿改为
水陆庵,奉为家祠,供养其母。明代诗人梁宝赏在一首诗中写道:“终南之秀钟蓝田,掘其英者
为辋川”。奇秀幽恬的辋川山水吸引了唐代大诗人、画家、右丞王维在此半官半隐20年:作田园
诗、绘《辋川图》、聚友会道、崇佛修身,使辋川名声大噪,引后世无数名士络绎不绝前往探幽
凭吊。历代的名诗人如:李白、王维、韩愈、杜甫、欧阳修、苏轼等无不在辋川和蓝田各地留下
足迹和诗赋篇章,使这块人杰地灵的山川更加增添了美玉般的光彩。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赐予了蓝田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牧业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
、水利资源、药材资源等应有尽有,并都能在西安地区乃至全国占有一定席位:蓝田玉是中国四
大名玉之一,饮誉古今中外;与众不同的九间房的“九孔莲”,细白脆嫩润,远近闻名;普化乡
的冷水大米,传说是古代皇帝专用的贡品;蓝田的历史名吃豆腐、餄餎、洋芋糍粑等永远都让人
回味不尽!要不,权倾朝野的秦始皇相父吕不韦是不会两次选蓝田作为他的领地的。
蓝田是革命老区,蓝田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数十年中,蓝田
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
1928年,渭华起义失败后,退至蓝田,在蓝田地下党的努力下,完成了悲壮的尾声;1932年,徐
向前率红四方面军长征过蓝田,蓝田人民给予了密切的配合和支持;1933年红二十六军南下蓝田
秦岭山区,全军覆没,蓝田地下党组织利用统战关系,与反动武装周旋,营救出大部溃散人员;
1935年,红二十五军在蓝田葛牌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北上后留下红七十四师又坚持了一年多的
游击斗争。蓝田人民积极参军参战,根据地武装曾发展到500多人;1936年底到1937年初,红十五
军团进驻蓝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民众抗日运动,有力地配合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946年,
李先念率中原北路突围部队进入陕南,在蓝田灞龙庙地区建立“蓝洛县民主政府”,蓝田人民与
中原部队一起经受了这场血与火的洗礼,为人民解放战争献出了数以千计的宝贵生命,创造了可
歌可泣的不朽功绩。现在分别在葛牌镇和灞源乡建立的老区纪念馆和纪念碑,已经成为西安地区
人民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小说《白鹿原》所说的滋水县城即蓝田县城。蓝田县城位于灞河中游北岸:面对鹿原,背靠横岭
,玉山左峙,灞水西环,312国道穿越其间。据《元和郡县志》记载:“蓝田县城古名尧柳城”。
《长安县志》记述:“峣柳城以面对峣山,其中多柳为名,城周8里,今县城但东南一隅而已”。
民国《续修蓝田县志》进一步解释曰:“县城在陕西省会东南80里,本名峣柳城,北周建德二年
自县西30里故城移治于此,后就东南隅改筑之;周3里80步,高一丈六尺,凡3门”。明嘉靖二年
改建后,城周4里130丈,面积8顷60亩,城门四座:东门题:“玉山映翠”,西门题:“白鹿呈祥
”,南门题:“灞水环青”,北门题:“秀岭回春”。清道广年间两次重修城墙、门楼、卡房等
,并建魁星楼1座。各门题名:东曰“鸣凤”,南曰“延薰”,西曰“涌金”,北曰“迎恩”,水
门曰“永清”。清同治9年重修城堞1350座,添建卡房7间;增修魁星楼1座和四门吊桥,凿城壕深
2丈,宽1.5丈。广绪及民国年间,又相继4次复修县城,并于北门外制高处筑小城堡一座曰:“新
城”,可驻军一营。
蓝地最早治所约在今大寨乡柿坡附近的白鹿原根下,为弭地。秦时初置蓝田县城,当在今白鹿原
鲸鱼沟右岸。汉蓝田县城移至今县城西北30里的故京,亦说是今县北20里处的一座小土城遗址。
北周时改迁为尧柳城,即今蓝田县城所在地。
解放前的蓝田县城简陋破败,仅有几间手工作坊和少数日杂铺面:街道窄小,人称晴天“扬灰路
”,雨天“水泥路”。解放后蓝田县城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彻底改造后的蓝
田县城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观,现在的蓝田县城已是街道宽敞、高楼林立,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3 白鹿书院与四吕庵
——边华
《白鹿原》中有这样一段记述:白鹿书院坐落在县城西北方向的白鹿原原坡上,亦名四吕庵,历
史悠久。宋朝年间,一位河南小吏调任关中,路经滋水县,见一只白鹿从原坡跃过;后来小吏就
买下这处风水宝地,修房、筑坟,并在此定居下来,后世果然发达,出了四个进士,“四进士”
死后,修“四吕庵”祠以祭祀。朱先生便是利用“四吕庵”改建为“白鹿书院”并在此讲学的。
《白鹿原》中的上述故事是依据了一个真实的历史记载写成的:
《府志》记载:“吕贲其先,汲郡人,任比部郎中;父通、仕太常博士。贲过蓝田,爱其山川风
景,遂葬通于蓝田,因家焉。贲娶瞽女生五子,四子登第,即大忠、大防、大钧、大临也。”这
段记载的意思是说:北宋时有一个叫吕贲的河南汲郡人,任刑部四司北部郎中,其父吕通,任太
常博士。一次吕贲从河南去西安,路经蓝田,见蓝田风光锦绣,地灵人杰,遂在县城西北五里的
桥村购地置舍,并把其父吕通的骨骸也移葬于此,后来吕贲娶妻生下五子,四子中了进士,即:
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
“四吕”登第前后,曾在今县西北五里头读书讲学,“四吕”死后,于此建祠,即“四献祠”,
也叫吕氏庵。《续修蓝田县志》记载:“芸阁学舍即本宋‘四献祠’而拓修者,在县西北六里。
”在这段记载中所以用了一个“本”字,是因为《续修蓝田县志》就是由牛兆濂主纂的,而纂修
地点就是当时牛兆濂讲学的芸阁学舍,今蓝田县城西北的五里头小学即原芸阁学舍的遗址。也就
是说:《白鹿原》中的“四吕庵”的原型便是被当地人俗称为“吕氏庵”的“四献祠”。“白鹿
书院”的原型就是在“四献祠”基础上拓修而成的“芸阁学舍”。小说中所说的“四吕”先祖在
白鹿原坡置田产、筑墓地,而实际上是在与之一川相隔的三里镇北面的桥村。《白鹿原》作者经
过这样的“移植”,就把白鹿书院从名称到地点都和白鹿原这个主题联系在一起,更加突出了白
鹿原这个祥瑞宝地及《白鹿原》故事的完整,足见作者在艺术构思上的独到和态度上的一丝不苟

“四献祠”始建于宋,明清时多次葺修,最后一次拓修是在牛兆濂主持下进行的。
明以前的“吕氏庵”仅为一小寺并一片墓地,至明代时几经战乱,荒颓已久。明戴珊在《吕氏堂
记》中描述:“既而世远人亡,家乘逸于兵燹,厥裔莫徵;县北五里许,号吕氏庄,芸阁寺在焉
。寺北大小十余墓,偏西南就平有废址,陶甓石础出没泥土中,沦入豪族供耕收;且久,乡人率
知为吕氏故物”。明成化十九年,陕西巡抚、右副都御史阮勤实奏请朝廷,于废墟上重新建祠,
祠旁两室,前置门道,四周筑围墙,植柏树;祠中奉吕氏神位,书以“文宣义正字之祠”。明万
历十七年,知县王邦才“毁诸淫庙”,独重新葺拓四献祠:祠依坟而建,坟地广二十亩,祠地广
十四亩,并组织乡绅名士于祠内演习吕氏乡约,以振风化。
1901年,清末举人牛兆濂在“吕氏庵”讲学时,因房舍不足以用,遂同其好友、教育家茂陵张元
际、张元勋兄弟及县邑贤达人士倡议捐资扩建。除葺新原有的六间破房外,又新建东西厢房四间
,取名“芸阁学舍”:盖因“四吕”中吕大临号芸阁,以示纪念先贤并推崇其所倡导的程朱理学
之意。芸阁学舍办起之后,习者甚众,仍不足用,蓝田县知事李维人又助资增修东西厢房十间,
并题名曰:东“坐风”、西“立雪”。清末民初正值改朝换代之时,一些政要人物为饰门面,取
得人心,并通过礼俗教化达到“治乱”的目的,多施以兴学助教方式:当时的陕西督军陈树藩、
省长刘镇华闻知,又先后拨巨款增修了讲堂五间,门房五间。白鹿原士绅王万治亦捐资修建了门
楼和围墙。门楼横额为石刻“宋四献祠”四个大字,门楼两旁刻对联云:“伯仲四贤,宋室协奎
光之瑞;宫墙一亩,明时颁祭典之荣”。对联两旁还分别镌有吕氏四贤的生平石刻。(现存蓝田
县文管所)
牛兆濂在“芸阁学舍”讲学二十多年,发扬关中理学,亲率诸生演习周礼,诵讲《乡约》。继先
贤之遗风,广三秦之文化,使“芸阁学舍 ”名声日盛,求学者遍及秦、晋、豫、鲁、皖、陇、鄂
、苏、滇诸省,朝鲜学子亦慕名而来,成为当时关中乃至全国的知名学堂。
在白鹿原的孟村镇樊家村也有个“白鹿学舍”,叫“白鹿书院”,牛兆濂也在此讲过学。只不过
讲学的时间很短;所谓“学舍”,也不过两孔窑洞而已。
..1-7 古关道口
——边华
小说《白鹿原》中有几处提到“古关道口”或“古关峪口”这个地方,如:习旅“现在扼守在古
关道口,为刚刚转入地下的共产党保住了一条通道。”“黑娃自己的三营是个炮营,驻在最远的
县东方向的古关峪口”。这里无论是说“古关道口”还是“古关峪口”,其实都指的是蓝关古道
隘口。
蓝关古道早在商周时已有雏形。秦统六国后,大修以咸阳辐射天下的驰道,蓝关古道是当时通往
荆楚的东南驰道上最近咸阳的一段险道。从蓝田县城南折七里上峣山,登七盘,经乱石岔、蟒蛇
弯、鸡头关、风门子、六郎关、下十二缯坡到古蓝桥。再由蓝桥经新店子、牧护关入商洛、出武
关到达秦岭东南诸地。唐以后的这条道虽然失去了沟通都城的特殊位置,但仍然继续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
蓝关古道从峣山至蓝桥段是一道绵亘起伏的山岭脊梁,古称“青泥岭”,因之也把古蓝关称为“
青泥关”。古时曾在峣山下设关门,现关门门柱的石槽印迹尚存。蓝关古道雄伟险峻,气势吞云
变幻。唐皮日休曾在《蓝关铭》中描写:“天辅唐业,地造唐关。千岩作锁,万障为栓。难图其
形。莫状其秀。双扉未开,天地如斗。轧然副启,人济入济。似画秦国,铺于马底。险不可侵,
惟王之心。矧夫兹关,独可规临。”气象万千的蓝关古道,沿途每一处都有一个传说:七盘古道
南面有个蟒蛇湾,相传是神仙斩蟒除害,死蟒化形而成的地方;山谷中有一个分成两半的卵形巨
石,传为斩蟒时的试刀石;古道旁的鸡头关上有一形似鸡头的山崖,传说是天上的神鸡私自下凡
在此消灭了危害人类的蝎妖,后因违反天规不能上天而永镇于此,化为石鸡,据说这个地方从那
时起就再也没有发现毒蝎出现;青泥岭最高处的风门又称“封门”,这里两峰对峙,形如双扉,
其口多风,故曰“风门”。又因为从峣山登涉古道后,一路皆可以回头眺望秦川,但过此门后就
再也看不到了,故又曰“封门”。古时的游人到此,无不落下思乡怀亲之泪;古道脊上有一处关
隘叫六郎关,传说是北宋名将杨六郎驻过之地;在六郎关东面的半山坡上,有一丈许的平滑石面
,上面布满条索状如血迹般的红色石纹,石面上还有一双酷似小脚女人脚印的凹痕,传为王母娘
娘下凡私妊,也有说是华胥氏在此生小孩遗下的“衣胞”,故称此石为“衣胞石”。如果说上面
的传说显得荒诞的话,而韩公过蓝关就确有其事了。
据记载:唐代文学家韩愈因进谏唐宪宗迎佛骨而激怒圣颜 ,被贬往潮洲。韩愈行至蓝关时被大雪
拥阻,人马不能前行;适遇其正在蓝桥洞中修道的侄孙韩湘子前来迎接,感慨之际,当晚在韩湘
子的洞中写下流传千古的名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洲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
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直到十九
世纪的五十年代,在蓝关古道的缯坡,韩文公遇雪受阻处还矗着一座青石牌楼,牌楼两侧的对联
镌刻着韩公“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现遗迹仍存。传说韩湘子自幼喜研道
术,韩愈劝其求取功名,并令作诗一首,以试其才。湘子当即作诗曰:“青山云水窟,此地是吾
家。后夜流琼液,凌晨咀绛霞。弹琴碧玉调,炉炼石朱砂。宝鼎存金虎,元田养白鸦。一瓢藏世
界,三尺斩妖邪。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有人能学我,好去看仙葩”。湘子见韩愈生气,便
说:“人各有志,事有定数”。说罢取出一盆土,覆上一块布,顷刻揭起,长出一株鲜花,花瓣
上有两行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不解,湘子却说:“事久必应”。说
罢遂离家来到秦岭一个石窟中修道。事隔多年后,果然有此应验。
蓝关古道是一条用白骨筑成的道。且不说秦始皇在这崇山峻岭上大规模修筑驰道死人无数,“唐
中宗重开武关道,役徒数万,死者十之三四”。两千多年来,在旌旗猎猎、喊杀震天中谁能计算
出有多少生命永远停止在这山崖河畔!从皇帝战蚩尤的战争之后,发生在这条道上的战争有史可
查者数以百计。秦昭王经古道伐楚,一次“斩首五万”;汉高祖刘邦引军“设疑兵、绕峣关、逾
篑山”,大胜秦军于蓝田,迫使秦子婴“降轵道上”;东汉时刘秀讨王莽,三国时夏侯渊败马超
都在此留有痕迹;魏、晋、南北朝,蓝关古道又成为南北争夺的要冲:晋桓温北伐前秦,前秦苻
坚南下击晋,刘峪入关讨后秦,西魏俘杀梁元帝,你往我来,混战不息。在古道右侧的“官上村
”,古时曾有一座城堡叫“思乡城”,乃刘峪的屯兵之地,因南人久驻北方,思念家乡故名;唐
广德初,吐番陷长安,郭子仪遣将“逾绝涧、登七盘、趋于商州;北宋时,金将撒离喝两次率兵
入蓝关,陷商州;历代农民起义军如:秦末陈涉,汉末绿林,唐末黄巢,元末刘福通,明末李自
成,清末白郎等无不出没于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的作用不仅在军事上,也是沟通关中与东南各地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秦始皇
为了加强对东南诸地的集权统治和政令统一,曾两次经蓝关古道浩浩荡荡出巡;唐代作为中国历
史上最鼎盛的王朝,首先给予蓝关道以高度重视,列为仅次于潼关道的全国第二条驿道。在国家
粮运、商贸、公文信息传递、文化交流等各方面都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清代经此道的几次大漕运
如:康熙三十二年,关中大灾荒,调襄阳仓米二十五万石,康熙五十九年,关中大灾荒,调湖广
仓米10万石,都是经蓝关古道运至西安的。因此,自秦始,汉、唐、明、清各代都曾对蓝关古道
进行过整修。至今在风门子和蟒蛇湾附近的崖壁上,还依稀可见一些摩崖石刻,记载着清代几次
复修古道、便利商民的事。为适应这种需要,历代还在古道沿途设有公馆、驿铺和驿站,古时的
蓝桥是当时古道中最重要的驿站,同时设有驿铺和公馆。因此千百年来的蓝桥便成为秦岭深山中
最负盛名的地方。
蓝桥地处蓝田县城东南50里的蓝水岸边。北面是《蓝田八景》之一的“玉山并秀”:杜甫“蓝水
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的诗句便指此处;南面是《蓝田八景》之一的“蓝桥仙窟”:这
是与蓝水一河之隔的半山腰的大石窟、叫“碧天洞”,也叫“湘子洞”。传为韩湘子在此洞修道
成仙,山峰背后有岭,名曰“成仙岭”。山清水秀的蓝桥自古被誉为人间仙境和世外桃源。明李
本固的《蓝桥道中》诗云:“不尽青山水绿,都来鸟语花香。揽辔蓝桥幽处,浑忘身在他乡”;
就连一些准备去长安应试的举子也在蓝桥发出“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京”的慨叹!然
而,在不同心情人的眼中,蓝桥又是另外一种情调:唐代诗人杜牧在从长安去岭南途中,于蓝桥
驿留下了“早入商山百里云,蓝溪桥下水声纷。流水旧声入旧耳,此回呜咽不堪闻”的凄凉心态

蓝桥在古时不仅是行人流连驻脚之处,也是人们踏青揽胜的地方,从而演绎出许多悲欢离合的故
事。有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说的是古时有一对相恋的男女青年,男的叫尾生,女的叫玉莲
。玉莲从小被迫给一富豪家当童养媳,难得和尾生一诉衷肠。一次他们相约在蓝桥桥头会面,可
尾生在桥下等到半夜也不见玉莲。这时突降大雨,山洪暴发,蓝水猛涨,痴情的尾生还是死死抱
住桥柱,不愿离去,结果被汹涌的大水冲走。大雨过后,玉莲拼死冲出严密看管的豪门:她来到
桥下,只见尾生的衣服挂在河边树上而不见人,便大哭一阵,也扑到滔滔的河水之中……,直到
现在,古蓝桥的桥礅遗址还在,旁边石上,不知何年代的人凿下“抱柱处”三个大字。在“抱柱
处”不远的石崖下还有一处石刻,镌着“拾玉臼杵处”:这里的故事说的是一位赶考的青年男子
裴航,为向云英求婚,在此得玉杵臼并捣药百日,救了云英母亲,终于喜结良缘的故事。著名的
戏剧《蓝桥相会》、《金碗钗》等便是依据这些故事写成的。
需要补上一笔的是:1958年,为适应大炼钢铁的需要,曾在蓝关古道上修建过一条可通汽车的简
易公路至蓝桥,称峣山公路,虽甚为艰险,却也一时车水马龙;1964年,航天工业部门沿古道右
侧的辋水修建一条蓝戈公路,峣山公路的压力大为缓解;1974年又从古道左侧的古栈道沿蓝水修
建了一条从水陆庵至蓝桥的公路,从此永远结束了”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历史,古道只作为历史
遗迹供后人凭吊。
《白鹿原》中所说的古道口,便是古时设在峣山口的峣关,(或称蓝关、蓝田关),以及峣山与
天马山之间的辋峪口。《白鹿原》借用古关隘,以增强故事的“剧情”需要。其实先后两次提到
的古关道口实际是两个地方:第一次所说“习旅驻扎在滋水县城东边的古关道口”,指的是蓝田
县城东40多里许庙一带的山谷口,这是现代革命斗争中的一个战略要地,是通往渭南、华县、商
洛以及进出南山的要冲,“双十二”事变时许权中旅和红十五军团就是驻扎在此地,以防止南京
国民党顽固派经此地进攻西安;而第二次提到黑娃的三营“驻扎在县东方向的古关峪口”才是真
正的蓝关古道口,当时蓝田县自卫团的一个营确实就驻扎在蓝关古道口的营上村。
  
分享到新浪微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