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诗词零基础教程8—对仗

 清风明月tbm5q1 2017-02-15



关于对仗



很郁闷,上篇关于对仗的文章竟然被河蟹掉了。腾讯啊,说你啥好尼,一篇写诗词的东西你河蟹它干嘛,气氛、无奈、失望,更重要的是嗅到了恐怖的味道。


做了个梦,梦见自己躺在豪华的大棺材里,堆满了山珍海味,可以一辈子舒舒服服的吃死。可我不是猪,我有幽闭空间恐惧症,这棺材的料子实在太好了,几千年的沉香木,怎么踹也踹不破,无奈只能生活在窒息的挣扎中……


入冬以来整天捂着大口罩,雾霾已经限制了呼吸的自由,现在连说话也……


再有一个多月过年了,时光什么什么。我小时候,市里每年会集中放焰火,到那天一帮孩子晚饭都顾不得吃,早早去占有利地形,焰火还没开始脖子倒是酸的不行了,头上的星空那就是焰火序曲。放焰火的过程就甭提了,那种震撼,绝对是清晰地刻到我幼小的心灵里。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渴望的反而不是焰火,是焰火后依然清澈的星空。


现在城市里是没那条件了,别说焰火,鞭炮也很少放了。孩子这周放三天假,不是因为过节,是因为雾霾。


言归正传,鞭炮不放了,至少得贴副对联吧,反正我们家是年年贴。搬个凳子站上去,谁让咱不够高呢。

左边一溜儿:爆竹一声除旧岁;右一溜儿:桃符万户换新春。别忘贴上横批。


再读读门框上这两句话,相同位置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这就叫对仗

如果能做到词性相同,就大致符合对仗要求了,可以叫做“宽对”。

如果再精致一点,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方位对方位等等,还有词语结构啦,句子节奏啦,这些都对得上,那就叫“工对”。其实就是对仗工不工整的程度不同,两头是宽对和工对,中间是灰色地带,没有严格界限。


对仗也有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工的发展过程,所以我们读到的古诗里对仗讲究的程度也不同。


武汉长江南岸有个著名景点叫黄鹤楼。历史上关于黄鹤楼的诗句有很多,诗仙李白曾有句话“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说的就是崔颢写黄鹤楼的一首诗,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诗三百首》把这首诗放在七言律诗里,如果真拿格律诗的规则来套的话能气死人。

前三句重复出现的黄鹤,第三句一连串的仄声,第四句的三平尾,三四句的不对仗,说起来都是格律诗的大忌啊,只看前半首勉强算个古体诗。

说这些并不是为了拍砖,而是为了提醒大家不要迷信格律。规则有必要存在,但变成桎梏就不好了。


好在下半首诗中规中矩,我们看五六两句的对仗: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首先看节奏,也就是语气的停顿,读起来是这样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的节奏一致。


再看结构,晴川对芳草,都是偏正结构;历历对萋萋,都是叠字;汉阳树对鹦鹉洲,都是偏正结构。


最后看词类。词类相对来说是最重要也最复杂的,它是对仗的基础,之所以最后说是因为它最啰嗦。


古代现代的分类大同小异,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

名词、形容词、数词(数目字)、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

其中名词又可以细分为一些名词小类: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等。


数词中除了平时的十个数目字,还有像孤、零、多、几、数、半、满等字也可当做数字类处理。

颜色词中除了赤橙黄绿青蓝紫,还包括了朱苍皓素银玉彩等字。

方位词除了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还包括头、首、尾、末、外、中、里、表、涯、际、边、阳、阴等字。


例如:

日依山尽,河入海流。

亲朋无字,老病有舟。

朱字灵书千万轴,苍髯道士两三人。


深入研究的话,对联的学问大了去了,也可以说繁琐了去了,能把人折磨死,为了保持初学的热情,我们到此为止,能照猫画虎就行了,不建议耗费太多精力,以后有时间有兴趣了再慢慢来。


写一首诗需不需要对仗,古人也是啥情况的都有,但格律诗是诗演化到的比较成熟的阶段了,一般是要求对仗的。律诗、排律除首尾两联外,其它联都需要对仗。但比起押韵、平仄的要求来,对仗的要求宽松了许多,工与不工看个人水平了。如果说我就是不想写对仗,那你写绝句好了,完全没要求


试着看看下面几个例子的工整程度,有的比较工整,有的则是稀里糊涂: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认真看了吗,水平咋样?不管咋样,都是出自大诗人之手,不信去问问度娘。


学习对仗有没有捷径呢?

有,找本《笠翁对韵》读熟,感觉自然就有了。没听说过是吧,没关系,保证不难,四年级语文书里就有摘录,我家丫头背过,小学水平嘿嘿。类似的还有《声律启蒙》,都是古时孩子们的启蒙书,能有多难呢。




又快过年了,贴春联时上下联还是傻傻分不清楚吗?告诉你个窍门,看两句的最后一个字,上联一定是仄收尾,下联当然就是平收尾了。这是咱格律诗的基本要求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