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粲然:想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经历了什么?家长这么问最有效

 豫豫豫豫 2017-02-16

回到儿童,回到原点

▲三五锄的孩子们在海边


文 | 粲然( 创办了三五锄家庭幼儿园,著有《三五锄故事:在幼儿园和你一起长》



有妈妈问我,怎么让两岁多三岁、刚近园的孩子和你多说幼儿园的事。


和绘本共读一样,我依然倚重于我们的“演”、倚重于孩子的“故事力”。


刚进园、或是还不习惯表达自我感情的孩子,父母会发现,和他们谈起自我经历,他们表达的其实不多。要嘛有一说一问到哪说到哪,要嘛缄默沉静。


父母常会因此发急,但越逼问孩子越不说。因为孩子缄默沉静导致妄加揣测,引起很多没必要要的心理负担。


其实运用一定的方法,孩子是可以或许自然表达自己的经历和感触感染的。


▲粲然《三五锄故事:在幼儿园和你一起长》


首先,要让孩子“置身事外”。


对幼儿来说,“描述”比“自我回忆”显得更容易一些。所以,我用的方法一样平常是:


1、找几块正方形的、相似却有辨识度的积木。让孩子自己选。一块代表他自己。一块或几块代表老师(让他自己给“老师积木”命名),几块代表小朋友,一块(或几块)代表父母家人。


2、用长条薄片积木切割空间区域,如:家、幼儿园大厅、午睡房、操场、食堂等。



3、家长边摆弄积木边入手下手引入叙述,描述“共同经历部分”。如:“早上起床后,妈妈带着米尼从家里出发,到了幼儿园,米尼心情很不好,老师过来抱住他。妈妈就走了,妈妈走后,米尼和老师走进大厅,”


4、接下来家长陈述可以采用两种体式格局。对词汇量较少或情绪不高的孩子,可使用选择式提问:“米尼和老师走进大厅,是在室外操场玩一会,还是到教室里?”对能主动阐述的孩子,可采用启发自主回答式提问:“米尼和老师走进大厅,然后米尼做什么呢?”——无论使用什么提问体式格局,孩子每个回答,都要配合他的回答移动积木。


5、可以视孩子参与情况,把问题列得很细,或只是问主要问题——提问题时,同样同时移动积木,并鼓动勉励孩子参与移动积木,摆出“最符合实际情况的组合”。比如:“在室外玩的时候,老师在你身边吗?小朋友们也在滑滑梯上吗?你是自己玩吗?”或者“小朋友打架的时候米尼站在哪里?老师在哪里?老师怎么说?”


6、即使你很清楚幼儿园一整天的程序,看过监控视频。也要多鼓动勉励孩子说出他的经历。这样的叙述,有利于孩子头脑的“布线”,鼓动勉励他几回再三从“一天”的角度有逻辑的、有条理地(甚至年纪再大一点时,有计划的、有预期的)去解读和安排自己的幼儿园的生活。


▲三五锄的孩子们在三五锄



在入园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和米尼多次使用“积木叙述法”。但使用这个方法时,发现几个问题——


A、一入手下手,因为大人的入园焦虑,我还挺想每天使用一次这个方法的。后来发现,这个办法不适宜频繁使用。因为幼儿园生活步骤程序雷同,每天重复叙述会让孩子厌烦。最好是一——两周时间玩一次。时间相隔长,家长也很容易从孩子叙述中发现他们的成长。


B、在我家,玩这类叙述最好的辅助物是积木。我也用过玩偶、小人模、洋娃娃等来做辅助物。发现孩子很容易分神。注意力转移到“洋娃娃像不像老师”“人偶没有穿妈妈的裙子”等方面。所以,越单调(却有区隔)的物体越适合充当辅助物。


C、无论孩子说什么,都不要给予“你乱讲”的回响反映。大部分时候,孩子分不清幻想和现实的区别。父母可以从他们的话里了解“他们头脑里的幼儿园生活”。却不克不及成为“评判幼儿园的呈堂证供”。


“积木叙述法”比较容易让我们了解孩子“幼儿园的一天”。但“游戏演绎”更能和孩子沟通他的感触感染。


 
依然是让孩子“置身事外的讲故事”。


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是一篇特别很是绝妙的小说——一名不堪战争记忆重负的女性讲述她的过往人生。在通篇的叙述中,她把自己自己放在一个虚构的恭顺、贤良的妻子的位置上,而将自己的真实生活投射在不曾存在的“一个朋友”身上。


这是大部分人都曾经遇到过的心理问题。当我们需要如实坦率的叙述自己的人生时,会觉得“被堵住了”。但如果让我们把自己经历以“虚构第三人物”体式格局写出来,则势不可当。


孩子们被“堵住”的原由和我们不同。但当叙述当下感触感染时,他们往往选择表达“自己浅层的感触感染型情绪”,如,“不想和妈妈分隔隔离分散”、“不想去幼儿园”。


如果换一个角度,给孩子另外一个身份,让他进行游戏。你会发现他的结论大不相同。


一入手下手,“游戏演绎”的内容是我导演的。


我让他演“幼儿园门口的保安”,我演“送米尼上学的妈妈”。枕头演“米尼”。


游戏一入手下手内容很外围,且都是他喜欢玩的交通游戏。比如,上幼儿园要过马路。保安帮助维持和指挥交通。接着,慢慢进入实质。“我”送“米尼”到了幼儿园。分隔隔离分散后和“保安”聊天。


“我的孩子还太小了,不知道上幼儿园行不行?”“我”喜笑颜开地问。


“可以的。没问题。”“保安”回答,“我在这里保护着他呢。”


“那我可以不可以回家,还是要在门口呆会?”“我”又担心地问,“我站在这里会不会阻碍交通?”


“回去吧。”“保安”说。


“我孩子会不会喜欢幼儿园?会不会孤单?我还是很担心这个。”“我”继续纠缠他。


“喜欢。”“保安”很老道地挥着手。“幼儿园里有很多老师啊,小朋友啊,还有保安啊。不妨事的,回去吧。”


这只是很初级的“游戏演绎”,很快,围绕“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和孩子的游戏内容可以多种多样。


孩子一样平常会很迅速、主动地进入游戏,甚至入手下手自编自导自演。


入园三周后,米尼自编自导了一出戏叫<坏人拿枪欺负送园的妈妈和小朋友>,每天逼着我们跟他演几百次。


这出“戏”的情节大概是一个持枪坏人(米尼饰)遇到抱娃上学的美妇(我),不顾对方哀求击伤她。但帮她把孩子(枕头饰)送到幼儿园,放学又把它送回它爸爸(我师长教师饰)那的悲情故事。他自导自演,倾情演出。NG次数比王家卫还多。我们演得累死了。他爸爸因为没台词,半途就昏睡过去。我只能在被击毙时打盹。


米尼特别很是着迷于演这个故事。而我则吃惊于这个故事背后的隐喻。


一方面,在一样平常生活里,孩子施展阐发出对母亲那么深的眷念、施展阐发出对分离生活的执念。但在他心里有另外一个自我。这个自我被孩子自称为“坏人”,这个自我雀跃地想“离开妈妈”(但他们不愿意施展阐发“离开”,只能采用“击毙妈妈”的形式),自己做主。


这是一个仅仅两岁十个月的孩子的自我想象!他们真是天生的隐喻和象征大师!


去吧去吧,去和孩子玩游戏,去听他们最心里对新生活的阐述。因此更深入的了解他们。


了解他们复杂却美好的内心。


本文来源:摘走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