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ha| 又穷又忙,难道就是创业者的宿命?

 长沙7喜 2017-02-16


 创新催生公民  

翻开教育创业者的塔罗牌(系列)No.2


又穷又忙,难道就是创业者的宿命?


 作者:顾  远




前几天一个朋友在朋友圈里发了条微信,@ 了我。微信的内容是引述了我在半年前的一条微信:“今天被访谈问起 ‘这两年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我的回答是:‘通过创业加速器这种全新的模式,将咨询、辅导、同伴社区和影响力投资等多种方式整合在一起,推动了创新和创业在社会化学习领域真实的落地,并带动了一批具备创业家精神和方法的社会创业者。’” 她觉得这段话颇有先见之明,并且做的事情很符合创业者的需求。我看到以后就想,如果今天再让我回答一遍同样的问题,我的回答会更加简捷。我会说:“我帮助了一些社会创业者摆脱了‘穷忙’的状态。


穷忙说白了就是又没钱,又忙碌。钱的问题会永远折磨着穷人,而时间的问题则会永远困扰忙碌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除非是少数条件极为优越的创业者,穷忙是大多数创业者面临的日常处境。更糟糕的是,穷忙状态往往意味着越穷越忙,而且越忙越穷。这种现象乍一听有点反直觉。不是说勤能补拙吗,那么同样道理,勤也能补穷才对,很多励志故事就是这么告诉我们的呀。


现实世界是残酷的。2015年有一本我认为很重要的书,书名就叫作《穷忙》。这本书通过对一个个具体案例的深入描述,告诉我们为什么穷人会深陷在贫困之中无法自拔。比方说一个人很穷,所以不得不同时做很多份工(所以很忙),结果没有时间学习知识技能,只能一直从事低附加值、低收入的职业,身体健康也深受影响,还连带着损害了家庭关系和下一代的成长。这个人还有可能刷爆了自己的信用卡,无法按时还款,结果信用记录变坏,于是无法享受到很多服务,进一步丧失了摆脱困境的机会。


创业者的境况未必都会那么惨,但是穷忙的本质却是一样的。创业需要各种资源:资金、设备、人才、管理技能、关系网络、市场渠道 …… 业者往往在这些资源方面很 “穷”,于是不得不很 “忙” 。


拿资金来说,因为缺钱,所以创业者就到处找钱,把主要的时间精力都放在了跟潜在的投资人接触,一遍遍地陈述自己的创业方案,一次次地参加各种创投大赛,结果本来找钱是为了更好地创业,实际上找钱的过程却耽误了创业的进程。反过来,因为创业迟迟未有起色,找钱就变得更加困难。于是创业变得既没有钱,人也招不到,产品也没法测试,市场推广也没法开展,创业完全陷入困境,创业者疲于奔命。




著名的硅谷创业加速器Y Combinator的创始人保罗·格雷汉姆在一篇题为《How to Raise Money》的文章中专门谈及这个问题。他给创业者的建议是:“因为融资是如此的让人分心,初创公司应该要么全心全意去完成融资,要么想都不要去想它。当你决定要融资的时候,你需要专注于把它快速搞定并回到自己的该做的事情上。” 融资并不会帮助创业者成功,它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创业者的首要任务是尽快搞定它并回到自己该做的事情上去:创造产品、和用户沟通等才是通向成功的道路。关于融资,令创业者最吃惊的事情之一是它竟然这么令人分心。当你开始融资时,其他的一切都顾及不上。问题不在于融资所消耗的时间,而是它已成为你心中的头等大事。创业者不能长期承受那种程度的分神,因为早期创业公司的增长主要靠创始人的带动,如果创始人的心思在别的地方,增长通常随之急剧下降。


创业者忙碌的除了是找钱,还有的是找想法。他们出没于各个场合:大会、论坛、讲座…,不断地吸收各种资讯,希望从中获得启发和灵感。这种 “跑会式” 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完全被动的信息输入过程,却几乎成了他们唯一的成长方式,占用了大量时间,到头来收获的可能只是一堆碎片式的信息和看起来都很有道理却难以相互统一的观点见解。这些创业者还经常会急切地约见各种大咖大佬专家前辈,希望获得指点。他们最爱问的问题是 “您觉得我这个想法可行吗?”,他们最期待的回答是某个现成的解决方案或者具体的资源对接。且不论有多少人会认真倾听你创业想法的来龙去脉,并在仔细思考后给你提出咨询意见,如果是你自己都没想清楚的事情,你又怎么能指望别人去为你想清楚呢?要知道,任何创业方案的有效性都首先依赖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入理解和洞察。创业者不应该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向专家求证上,而是应该去尽可能多的深入的和自己的目标用户打交道。


创业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会不断遇到各种挑战,各种意外。于是很多的创业者就眉毛胡子一把抓,事无巨细,来者不拒,每天都在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有些创业者在下意识里认为反正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相信天道酬勤,所以虽然自己也不确定忙的是否有意义,但是笃信忙总比不忙好,忙总是会有好的结果。这种心态我称之为 “溜西瓜皮”,不知道方向,溜到哪儿算哪儿,本质上属于撞大运型的创业者。更有甚者,有的创业者对于忙碌的状态根本是乐在其中,以为这种状态就让自己离传说中的硅谷创业者更神似了几分,也在不断地 “灭火” 中品味着被需要的快感。可就是在这样不断地灭火中,创业者消耗了自己的精力,再也无暇专注于那些对创业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也没有功夫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 “火” 要灭。长此以往,只会落得身心俱疲。


长期的高强度的焦虑和忙碌状态对人的心智会带来极大的损害,而创业者的心智才是其在创业时最宝贵的资源。人的心智是有一定容量的,长期的过饱和状态会让人无暇分清主次,去思考那些真正重要的决策。如果处在严重的焦虑状态,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都会显著下降,消弱了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并且让人变得更加冲动,对自己的情绪难以控制。


社会心理学家 Paul Piff 在一次 TED 演讲中描述了一个著名的实验结果。在对一批农民的测试中发现,在农作物收获之前,农民会处在严重的焦虑状态之中。此时,给他们做测试题来评估他们的认知能力,测试结果会比在农作物收获之后——也就是农民不再处于焦虑状态下 —— 下降10%!适度的焦虑对保持专注和激发创造力是有好处的,正所谓“急中生智”,或者想想一下我们经常是在deadline之前以最高效的状态完成任务。但是过度的忙碌和焦虑会让人疲于应付迫于眼前的琐事、急事,而无暇他顾,更遑论有余力去畅想,去创造,去有效决策。



(Paul Piff 的TED演讲)


我记得十几年前,那时我是一家咨询公司的事业部总经理,每天处于工作狂的状态之中。有一天我看着邮箱里积压的邮件和工作日志上写满的 to do 事项清单终于忍无可忍,给自己的上级发去了一封邮件,标题是 “SOS,身心已近崩溃” 。很快我就收到了回复,正文只有两个字:“清零” 。这两个字透露出的不仅是信任,更是一种方法论。于是,我给自己放了两天假,什么也不做,结果什么也没发生,一切正常,而我也逐渐恢复了精力,有余力对时间和工作进行主动控制。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开始学会有意识地为各个事项做优先级排序,要求自己对生活、对工作都要做到 “操之在我”。在往后的岁月里,我一直把 “清零” 这两个字当作是我在人生中收到过的最好的忠告之一。对创业者来说,当发现自己每天的时间已经完全不受控制,也可以试试清零,什么都不做,天也塌不下来,反而自己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才会有余力将事情厘清,将一切纳入正轨。


对于我的日常工作而言,通过 “教育创业加速器” 的模式,我们为创业者提供了小额的创业资金,使其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专注于创业的过程,而不用太多的为启动想法和基本生计发愁。更重要的是,我们为创业者提供了创业辅导,帮助创业者在加速期内做好创业时最重要的两件事情:了解用户、测试产品。根本而言,创业时最稀缺的既不是钱,也不是人,而是时间。在钱烧光之前,你还有几次转型并重新起飞的机会?在市场窗口期关闭,更多竞争者可能出现之前,你是否能验证自己的解决方案是有效的,并且为之找到持续的增长引擎?一旦明白了工作重点,并且掌握了与之相关的方法论和工具技巧,创业者同样是忙碌,却忙碌地更有方向,更有节奏,在有限的创业期内,也更容易取得成果。一旦业务模式验证成功,获得了早期用户,后续的资本投入便成了顺理成章之事,穷忙的恶性循环也因而彻底打破。




除此之外,我还有两条建议供创业者参考,它们都有助于帮助创业者摆脱穷忙的境地。


第一条建议来自 Kevin Kelly(如果不知道他是谁,请自行Google)。他认为在今天这个时代,及时获得比永远占有更重要(Acces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ownership.)对这个观念的最好体现就是今天 “分享经济” 这个概念下诞生的各种商业模式。比如,你出行其实不必买车(占有),手机上装一个Uber app 更重要,因为这样你就可以随时随地的按需用车(获得),总成本支出会大大下降。对广大的创业者而言,这是一个重大的观念转变。创业者自认为很 “穷”,往往是从 “占有” 的角度来看的,如果从 “获得” 的角度,则未必。办公室为什么一定要租个全天候的?可以在联合办公空间里按需租用。协同办公系统为什么一定要自己独立开发?可以利用大量现成的免费协同工具实现功能。工作人员为什么一定要全职雇佣?可以动员社群的力量,或者按职能和角色寻找合适的外包或者志愿者。(当然,这需要比传统人力管理更高的技能)市场推广为什么一定要花钱打广告?可以将自己的创业过程变成一种值得分享的故事,或是通过巧妙的设计便利用户传播自己的使用体验。(当然,这也需要比传统的市场营销更高的技能)事实上,创业者需要在创业之初就仔细辨明自己最需要的核心资源是什么,以及如何巧妙的而节省的获取这些资源。这个过程不仅是在 “以勤补穷”,更是在“以智补穷”。从这个角度来说,创业应该成为创业者的生活中一种更为高级的乐趣。


另一个建议是精益理念的核心思想:Just in Time,及时响应,适时响应。也就是说,根据真实的动态变化,只在恰当的时间,去调配恰当的资源,做恰当的事情。和创业者的深入接触中,我看到过太多的“憋大招”型的创业者。他们关起门来努力思索,用心研发,仔细打磨,力图让自己的解决方案一经推出就获得满堂喝彩和广泛的市场。(我打算专门就此写一篇文章《论创业者的“匠人精神”》)这么做的问题,一是创业的过程太 “重”,二是创业的风险太 “高”。为了憋大招,就得把设计、生产、营销的全过程一次性地全部完成,所需各项投入巨大;等东西真做出来了,要是根本不受市场欢迎,则前面的投入全部打了水漂。所以“憋大招”型的创业者是最容易陷入 “穷忙” 境地的。把创业的过程分拆,按照业务模式验证的不同阶段匹配相应的资源,做相应的投入,才是对资源的最有效利用,也会让自己忙碌地更有价值。这一点,相信对设计思维、精益创业这些理念和方法有经验的创业者都会深有体会。


最后我想指出的是,有一些创业者——特别是在社会创业的领域,他们的行为更像是“社会活动家”,而不是“社会创业家”。他们频繁出没于各种会议、论坛做各种发言和分享,而疏于对用户的研究、产品的测试、团队的构建等创业时期真正重要的事情。他们之所以如此,并非不知道自己作为创业者的工作重心应该是什么,而是要么因为不擅长又不知所措而逃避,要么是陶醉于外界施加的光环而沉迷其中。他们的社会活动有时确实能带来一些资源,特别是在社会领域,故事和情怀是可以打动很多人的。但是,对于一个真正的社会创业者,都不免要扪心自问:我的这些行为让我对用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了吗?我的业务模式变得更加完善了吗?我的营收中有多少来自真实的用户?我能持续地为用户创造价值吗?最重要的,我要到何时才能如自己所期待的那样去改变世界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