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建立自己的发展规律比获得名誉地位金钱重要 【原文】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1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2行,顺其宪3则4,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5,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6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译文】叔向会见韩宣子,韩宣子以贫穷为忧,叔向祝贺他。韩宣子说:“我有卿的名义,却没有卿的实际内容,没有用来跟随各位大臣的。我因此忧虑。先生祝贺我,什么缘故?”回答说:“以前栾武子田还不到一百人食用,他家里祭器不全,宣扬他的发展规律,遵行法令准则,把这些施行到诸侯中去,诸侯亲近他,戎狄怀念他。用来端正整顿晋国,执行刑法没有内疚,靠这些免于遭难。传到桓子非常骄傲,奢侈无度,贪婪的欲望没有准则,为了使自己快意,不惜违犯法则,靠借贷牟取财利,本当遭到灾难,全靠他父亲的发展规律,本身才得善终。传到怀子,改变桓子的行径,修治武子的发展规律,可以免受灾难,却因父亲的过错而遭罪,以致于流亡到楚国。郤昭子财富有公室的一半,他的家族人员为将帅的占了三军的一半,依靠他的富有和国君的宠信,在国内过着超级的奢侈生活。他自身被杀在朝廷上陈尸示众,他的宗族在绛都被完全消灭。如果不如此,八位姓郤的大官,三卿五大夫;那宠幸可算是大了。一个早上就败灭了,没有人哀怜他们,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的发展规律。如今先生有栾武子的贫穷,我以为先生就能建立栾武子那样的发展规律,所以祝贺。如果不忧虑发展规律没有树立,却认为财货不足是患害,那就吊唁还来不及,有什么可贺的?”韩宣子下拜即头,说:“我韩起将要灭亡,依靠先生把我保存下来;这恩不是我一个人敢于担当的,从桓叔以下各位祖先都嘉许您的赐予。” 【说明】本节记录的是叔向告诫韩宣子的故事,韩宣子忧虑自己的贫穷,而叔向却去祝贺他,叔向的话令人深思。人人都有各自的发展规律,栾书的发展规律导致他杀了国君也没有人怪罪。而栾黡不懂得发展规律,巧取豪夺,奢侈无度,结果累及儿子栾盈被逐。郤氏家族富可敌国,就是因为不懂得发展规律而被灭全族。这些例子使韩宣子受益匪浅,懂得了建立自己的发展规律比找钱重要,比获得名誉地位重要。 本篇《晋语八》共收集了十九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记录的是晋平公即位六年后的故事,栾盈是栾书的孙子,他一反父亲栾黡奢侈骄横的作风,用礼贤下士来招揽人心。第二个故事记录的是栾氏家臣执意跟随栾盈逃难的故事,晋平公驱逐栾盈,但下令不准其他人随行,栾盈的家臣辛俞却不顾禁令,坚决随同栾盈逃难,而晋平公送他礼物,执政范宣子也严厉警告,可是辛俞就是不听。第三个故事记录的是两个孩子出生时的故事,叔鱼的母亲生下他,说他虎目猪嘴,鸢肩牛腹,欲望无穷,于是厌恶他。杨食我初生时,叔向的母亲来探视,听见哭声就回家了,因为这孩子的哭声就像豺狼的声音一样,因此叔向的母亲断言这个孩子将来也是豺狼心性。第四个故事记录的是晋国大夫范宣子自我膨胀的故事,范宣子自以为是大家世族,十分骄傲,便认为是不朽了。其实,人世间万物都是会腐朽的,只有人的精神、思想代代相传,不会腐朽。第五个故事记录的是范宣子与和大夫争夺田土的故事,范宣子已是晋国总理,其俸禄可以说是很丰厚了,可是为了一小块田土,他竟然想用兵攻打和大夫,夺到这块田土。第六个故事记录的是范宣子与儿子范献子对话的故事,訾袥去世,给了范宣子很大震动,因此他想教育儿子范献子懂得谦逊处世,可是范献子的回答却表明他早已懂得谦逊处世的道理。第七个故事记录的是晋平公听音乐的故事,晋平公喜爱音乐,所以乐师师旷劝谏他,晋国的公室已经衰微了。师旷认为,音乐可以教化民众,化育山川,对开通国家风化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古人们对音乐的重视。第八个故事记录的是晋平公射鴳雀的故事,叔向正话反说,用晋国的祖先唐叔勇射犀牛而封晋的故事,巧妙地对比出晋平公射鴳雀不死还要杀人的无能,使晋平公悟出话中的深意而赦免了小臣襄,这真是一种绝妙的劝谏方法。第九个故事记录的是叔向对籍偃谈话的故事,叔向感慨司马侯早早离开人世,籍偃很不理解,他认为君子不结党营私,就是孤单单一个人。叔向解释说,君子也有好朋友,在共同的发展规律下互相佐助,不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小人的结党营私,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与人和同而忘掉国家,忘掉君主,忘掉人民。所以,君子与小人的好朋友是绝然不同的。第十个故事记录的是叔向与外交官子朱争吵的故事,秦国来人讲和,本是好事,叔向希望温柔的外交官子员前来谈判,而外交官子朱却不服气,不仅与总理争吵,还想打架,所以师旷认为,子朱的行为太过分了,不是用心为了晋国,而是拼用武力表示能干。这就说明晋国已经出现了衰微的迹象。第十一个故事记录的是诸侯在宋国结盟的故事,楚国人心中不怀好意,想制造借口削弱晋国的霸主地位,赵文子比较害怕,但叔向却谅楚国人不敢动手。后来在先后歃血的程序上赵文子坚持要晋国占先,而叔向却说服了赵文子,让楚国人占先,于是让楚国人不敢轻举妄动。第十二个故事记录的是公元前541年诸侯国大夫在虢地盟会的故事,其时,鲁国违背盟会的宗旨,公然去攻打莒国,为此,楚国人要杀掉参与盟会的代表叔孙穆子。第十三个故事记录的是赵文子听从劝谏的故事,赵文子修建新宅,工匠砍削椽子而且加以磨光,于是乎张老劝谏赵文子。而赵文子从善如流,不但立即修正错误,而且要以此明示后人。第十四个故事记录的是赵文子和叔向对话的故事,叔向推崇阳先生、舅犯,而赵文子则推崇随武子,同时也说明了赵文子在立身行事的标准是,尊师、重友、忠诚、正直。第十五个故事记录的是秦后子与赵文子对话的故事,秦后子逃离秦国,来到晋国,晋国赵文子不断追问秦国内部情况,言谈中显露出其贪婪心态,所以秦后子预言他活不了多久。第十六个故事记录的是秦国医生与赵文子的对话,由于赵文子专权,晋平公于是沉湎酒色,不理朝政,患了重病。赵文子居然不思悔改,还政于晋平公,反而问起晋平公寿命,可见他必然要考虑君位的继承问题,好让他的利益不会受到伤害。第十七个故事记录的是叔向发放俸禄的故事,秦国公子来晋国就职,随行就有千乘之多的车辆,而楚国公子来晋国就职,随行只有五辆车乘。晋国作为盟主,其他诸侯国都要派一个公子作为人质,到晋国来任职。而任职的官员,其俸禄都是根据爵位的高低、功劳的大小而定的。叔向不因为这两位公子的背景、贫富而改变晋国俸禄的标准,表现出叔向不畏权势,端方正直的品质。第十八个故事记录的是郑国大夫子产访问晋国的故事,子产访问晋国,听说晋国君主生病,于是提出建议。据现代医学研究,人的许多疾病都是心理因素导致的。晋平公依照子产的建议举行祭祀后,放下了心理问题,于是疾病也就减轻了。第十九个故事录的是叔向告诫韩宣子的故事,韩宣子忧虑自己的贫穷,而叔向却去祝贺他,叔向的话令人深思。 全篇从晋平公六年开始描述,描写了晋国君臣临事时的各种言行,表现出在公元前552年时晋国地区人们的思想发展轨迹,刻画出当时人们的鲜活形象。这其中许多思想到现在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学习。 —————————————————— 【注释】1. 卒(cù促)(zú足)古兵制单位。百人为卒,卒长亦称百夫长。《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以诅射颖考叔者。”《孙子·谋攻》:“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2.德:(dé得)《易·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诗·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诗·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管子·版法》:“法天合德,象地无亲。”《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左传·隐公三年》:“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荀子·劝学》:“荣辱之来,必象其德。”《韩非子·扬榷》:“德者,核理而普至。”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 3.宪:(xiàn县)《书·胤征》:“先王克谨天戒,臣人克有常宪。”《诗·小雅·六月》:“万邦为宪。”《管子·立政》:“布宪于国。”《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此君之宪令。”《尔雅》:“宪,法也。”《荀子·王制》:“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礼记·学记》:“发虑宪。”这里用为法令之意。 4.则:(zé责)《书·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贻厥子孙。”《诗·大雅·烝民》:“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周礼·太史》:“掌则以逆都鄙之治。”《管子·七法》:“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尔雅》:“则,法也,则,常也。”《说文》:“则,等画物也。”这里用为准则、法则之意。 5.艺:(yì易)标准、准则。《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布常无艺,征敛无度。”《左传·昭公十三年》:“贡之无艺,小国有阙,所以得罪也。”《国语·越语》:“用人无艺。”《国语·晋语》:“骄泰奢侈,贪欲无艺。” 6.泰:(tài太)《老子·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论语·子罕》:“子曰:‘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相与怨之,遂杀季孙。故君子去泰去甚。”《国语·晋语》:“骄泰奢侈。”《礼记》:“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玉篇》:“泰,侈也。”这里用为骄纵,傲慢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