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评论
共享单车作为共享经济的新兴事物,从去年开始在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发展开来。共享单车不仅帮助解决了很多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问题,更以其便捷、环保等优势,直接改变了很多人的出行方式,受到不少用户青睐。 然而,共享单车在解决人们出行问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针对共享单车衍生出的新问题,多地表示将出台监管措施: 北京
上海
深圳
△某共享单车在深圳一天记录,视频中每一个亮点,代表每一次开关锁。 成都
共享单车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中难免出现问题,进行一定的监管有其必要性,但也有人担心,过多监管会降低共享单车的便利性。共享单车到底该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怎样才能既管了又不打消市场主体积极性? 央视评论 中国之前一直有“自行车王国”之称,虽然近十几年来私家车飞入寻常百姓家改变了不少人的出行习惯,但在两公里半径的出行范围内,更加方便快捷的自行车依然是很多人的首选。再加上交通拥堵、公共交通不足、停车难等问题确实存在,因此一夜之间出现的“小桔车”“小黄车”等共享单车迅速获得出行者的认可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就像其他新产品刚出现在市场上一样,产品给用户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车辆损毁丢失、乱停乱放阻碍交通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用户、公司和政府三方协力管理,保障共享单车更好地发展。 善待单车就是善待自己的出行选择 对用户来说,共享单车的出现解放了自行拥有自行车的成本和保养成本,使用便宜方便。不过有人为了有利于自己使用,不顾使用条款的规定,把自行车放在自己家里,以确保自己下一次能够立即骑上车;甚至还有一些人恶意毁坏定位芯片,使一些自行车不能被搜索使用。 用户违规停放和使用的行为从总体上会降低单车的运转效率,从而增加使用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共享单车企业也不可能一直烧钱,提升这些企业的成本最终会提升自己的出行成本。如果要长期稳定地享受共享单车服务,那么最经济的方式就是准守使用规则,提高自我服务能力,善待共享单车,因为这也等于善待自己的出行选择。 共享单车考验企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对共享单车企业来说,需要提高的则是管理水平和用户服务能力,以应对激烈竞争。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按APP下载量计算世界上人气最高的自行车共享公司已经迅速出现在中国,这让人惊呼共享单车已经成为“互联网+”领域的又一个风口。 借助风口,不少共享单车企业在过去的一年里都获得了融资,在获得充足的弹药后,公司也在为下一步的竞争厉兵秣马。由于共享单车本身收费就已经很低廉,所以价格竞争的空间有限,较量的是各家的使用便利程度和用户骑行体验。 当然,面对不文明用户损害单车的行为以及乱停乱放行为,通过技术手段和经济手段来促使用户进行改变,共享单车企业还有很多着力空间。 尊重市场规律 共享单车管理不宜一刀切 对政府来说,对共享单车领域的合理监管同样必不可少。不过,从现在各地要出台的措施来看,针对共享单车企业的措施比较多。但实际上,我们看到共享单车出现的问题主要并不是这些企业造成的,而是一些用户不文明造成的。 实际上,共享单车企业通过市场行为解决了公共服务提供的问题。而通过购买服务来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鼓励的方向。其实,在很多地方出现共享单车之前,已经出现了政府运营的自行车租赁服务。但由于其定点停放不如现在的共享单车路边停放方便,因此受欢迎的程度不及后者。在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共享单车方面,政府的监管更应该被看成是一种服务:政府并没有投入资金就获得了其本来就应该提供的一种服务。从这个角度讲,监管应该更多从服务着手,面对乱停乱放,在一时没有圆满办法解决的时候应该更注重疏导,而不宜画地为牢,否则将导致便利程度的下降。监管应该等一等技术,等一等这些企业,没有人比它们更希望用户能够有秩序地停放,没有人比它们更想尽早找到解决用户毁坏单车的办法。 给共享单车更多发展空间 在对共享单车的监管中,也要吸取对网约车监管的教训。网约车在推出监管“新政”后导致数量大减,出行难的问题根本没有缓解,反而还出现了不加价打不到车的现象,引发不少负面声音。这样的结果并不符合社会期待。因此,面对单车出现的问题,监管不能急,为行业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甚至是试错空间,真正实现用户、企业和政府的三赢。 文丨央视新闻评论特约撰稿 王亚宏 更多新闻 监制/唐怡 主编/王兴栋 编辑/纪之文 央视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