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后梁 荆浩 匡庐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荆浩是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 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 荆浩的全景式山水画,奠定了稍后由关仝、李成、范宽等人加以完成的全景山水画的格局,推动了山水画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他那表现北方山形特点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雄伟风格,对于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 五代后梁 关仝 关山行旅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画上峰峦叠嶂、气势雄伟,深谷云林处隐藏古寺,近处则有板桥茅屋,来往旅客商贾如云,再加鸡犬升鸣,好一幅融融生活图。此画布景兼“高远”与“平远”二法,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辣,有粗细断续之分,笔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此外,画家在落墨时渍染生动,墨韵跌宕起伏,足见关仝山水画道之精深。 五代后梁 关仝 山溪待渡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仝代表作品之一,具有其典型画风,先以水墨淡色勾绘圾垅,风阜、峦岭,再细染矗立的主峰,直泻的飞瀑,山下烟林掩映的古刹柴关,更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意趣,使整幅画更加饱满生动。 全图用勾染和皴法的技巧来表现,笔力坚挺,用墨厚重,染晕次甚多。整体效果与北宋范宽作品相似,具有北方中原地区高山巨壑宏传劲拔的共同特色。 宋人谓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仝能一笔而成。其竦擢之状,突如涌出。”本图正显示了此特色。 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元两代,大师级的画家都以范宽的绘画为典范。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中的杰作。作者于树傒间题“臣范宽制”4字。作品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 徐悲鸿在世时曾高度评价此画:“中国所有之宝,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2/3,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北宋 范宽 临流独坐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宽的《临流独坐图》是又一表现层峦叠嶂、千岩万壑的巨制。深郁的山坳间腾起弥漫浮动的云雾,吐吞变灭,更加强了忘身于万山之中的感觉。 宋 燕文貴 溪山楼观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画溪山飞瀑,层岩楼观,以粗重抖动之线条画出山形轮廓,山谷以淡墨擦染出空气明晦之效果,笔法细密,皆能代表燕文贵风格特色,然用笔较圆转婉润,与其较挺劲方折用笔不同,当系十二、三世纪间,燕文贵风格之衍流。 南宋 李唐 万壑松风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 万壑松风图是李唐在北宋画院时的作品。李唐此时已经步入高龄,尽管如此,画中表现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画上的插云尖峰。冈峦、峭壁,好像斧头刚刚凿过,山腰处朵朵白云,好像是冉冉欲动,画面绘长松深壑,主峰耸峙,岩石壁立,山泉奔流。 画家虽采用北宋山水作品的全景式构图,但取景的视点已拉得较近,用质实坚重的大斧劈皴表现岩石的方峻峭硬,加之用墨浓重,很好地表现出山水的壮美,给人以很强的视觉震撼。 宋 萧照 山腰楼观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无论从山石林木之笔法造型,还是运用秃笔重墨及小青绿设色技巧来看,皆显示出萧氏亦步亦趋地追随李唐,并细谨地诠证李氏技法。也或因在笔墨表现上无法超越前人,萧则在章法上寻求突破,改变北宋主峰鼎立中央位置的固定法式,尝试描绘山峰的侧面。 幅中劲峭雄峙的主峰已然旁移,占满全幅右半,山势蜿蜒直上,楼观、瀑泉、山径、树石之布列皆集于右半边,此为画家所表现之“实”处,而山巅由右往左方横向延展则愈远渐虚澹,以烘染代替勾皴,演为远山,另隔岸河坌及烟雾中隐现的丛树和水等,则为画中之“虚”。 南宋 马远 踏歌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踏歌图》是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传世名作,此图近处田垅溪桥,巨石踞于左角,疏柳翠竹,有几个老农边歌边舞于垅上。远处高峰削成,宫阙隐现,朝霞一抹。整个气氛欢快、清旷,形象地表达了“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的诗意。 此图在具体画法上,用笔苍劲而简略,大斧劈皴极其干净利索,正是院体的典型特色。树木的枝干有下偃之势,则是马远个人的创造。这幅作品,从总体上来说,虽然不是边角之景,但在具体处理上,已经融入了边角之景的法则,所以,并不以雄伟见长,而是以清新取胜。尤其是瘦削的远峰,宛如水石盆景,灵动轻盈,绝无北宋山水画那种迫人心肺的压倒气势。 南宋 夏圭 溪山清远图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南宋 夏圭 溪山清远图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为十张纸接成,除第一段为二十五公分外,后九段均大约九十六公分左右。画中景物变化甚多,时而山峰突起,时而河流弯曲。 画家运用仰视、平视和俯视等不同角度取景,使起伏的峰峦和层层叠叠的岩壁,以及蜿蜒的河川,因为不同的视点在各个独立的段落裏,产生独特的空间结构。 画松树林木笔墨变化非常多;画山石是用大斧劈皴法,而这种技法是从李唐的斧劈皴变化出来。画家以乾枯的笔墨勾画石壁轮廓,再用夹杂着大量水分的笔墨迅速化开,使画面上产生水墨交融,淋漓畅快的感觉。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卷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卷 绢本设色 每幅纵41.3厘米 横67.9至69.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四景山水图》分四幅绘春、夏、秋、冬四景,描绘了幽居于山湖楼阁中的大夫闲逸的生活。全卷书风精巧,彩绘清润,季节渲染十分得体,笔墨苍逸劲健。 宋 马麟 荷香清夏图卷 宋 马麟 荷香清夏图卷 辽宁省博物馆 此图卷描绘一平湖柳堤、荷香清夏的山水景物。画中以宽阔的湖面为主体,林中云雾萦绕,茅庵空落。左岸上乱石嶙峋,柳荫蔽日,树上群鸟翔集。在广阔的湖面上,微波轻荡,碧叶莲莲。湖的对岸,远山逶迤,柳林如烟,小桥曲折,云雾飘动如练。 画中构景,平远开阔,布置简洁。画中笔法细秀,描物具体,尤其柳树变化多姿,树叶丝丝勾出,又如烟动。其用墨以淡为宗,又浓淡相间,着色亦淡雅,更加烘托出了其境界的祥和安静。 北宋 高克明(传) 溪山雪意图卷 北宋 高克明(传) 溪山雪意图卷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宋朝名画评》将高克明作品列为妙品第一,认为高克明铺成景物,自 成一家,当代少有。 《溪山雪意图卷》绘雪后溪水两岸的景色,平坡低冈、溪桥村舍,已是银装素裹;枯木、乔松、林竹错落,泉水湍急;有舟静泊岸边,冈坡上一人冲寒担物而行,全图将雪霁清冷寒寂的画意很好地表达了出来。 宋 李成 寒林平野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寒林平野图》为李成传世的精品,图绘萧瑟的隆冬平野中,长松亭立,古柏苍虬,枝干交柯,老根盘结,河道曲折,似冰冻凝固,烟霭空蒙而至天际。这正是李成最擅长表现的场景。 李成在宋代“三家山水”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擅长表现山川地势与季节气候的丰富变化,并有所寄托感喟。他创造的《寒林平远》的形象已从荆关一派宏伟壮丽的面貌中脱颖而出。 勾线,在中国山水画的勾、皴、擦、点、染的技法中是最首要的。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已臻于成熟。李成将勾线作为其表现对象的最主要的手段,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寒林平野图》中的松针,线条挺直,极具功力。 北宋 郭熙 早春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 此图作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是存世最著名之作。画上自题「早春」,顾名思义,画的是初春瑞雪消融,大地甦醒,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主要景物集中于中轴线上,近景大石与高大的松树,衔接中景「S」形的山石,隔著云雾,再起二峰,主峰居中,下临深渊,溪涧从谷间潺潺流下,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悬崖上有草亭,背后衬以远山。左侧平坡委迤,遂觉有千里之遥。笔墨清润,构图综合高远、深远、平远法,呈现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山水。 宋 许道宁 渔父图 宋 许道宁 渔父图 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许道宁,初于汴京(今河南开封)端门前卖药,以画吸引顾客,渐为人所知。宋朝人张士逊曾写诗称赞说:“李成谢世范宽死,唯有长安许道宁。” 《渔父图》充分发挥绢本笔墨浑融的特点,山石部分用水墨直皴渍染,细微处略用笔勾勒,表现山石的纹理,用笔简快,树木劲挺峭拔,画镜壮阔清旷。 北宋 王诜 渔村小雪图 北宋 王诜 渔村小雪图 故宫博物院藏 《渔村小雪图》描写冬季小雪初霁的渔村山林景色。图中雪山奇松,溪岸渔艇,峰迴路转,步移景易,整个画面意境萧索,笼罩在一片空灵、静寂的氛围之中,虽有渔夫艰苦劳作,但反映的却是文人逸士向往山林隐逸生活的雅致情怀。 此图是王诜师法李成而自成一家的作品。图中山石勾皴纯用侧锋短笔,边缘轮廓采用“破墨法”,在勾勒之后用清水向内化开,墨色轻淡。寒林长松则用中锋浓墨,从而突出表现了其凌寒不凋的高贵品格。 为了表现积雪,除山峦留白外,作者还在峰顶、树杈、沙脚施以白粉。为了表现雪后阳光,作者又于树头、苇尖略染金粉,在通幅水墨之中吸收了唐以来金碧山水的画法,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 这幅作品充分体现了北宋时文人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主旨,以娴熟的技法写“词人墨卿难状之景”,正是“诗画一律”的典范作品。 五代 董源《潇湘图卷》 五代 董源《潇湘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董源《潇湘图卷》是董源的代表作品。作者以江南的平缓山峦为题材,取平远之景,江上有一轻舟飘来,江边的迎候者纷纷向前。中景坡脚画有大片密林,掩映着几家农舍;坡脚至江水间有数人拉网捕鱼,生机盎然。 全卷以点线交织而成,汀渚的横向线条显得舒展自如,披麻皴和点子皴构成了山峦的横脉和蓬松起伏的峰峦,墨点由浓化淡,以淡点代染,在晴岚间造就出一片片淡薄的烟云,潮湿温润的江南气候油然而出。点景人物用白粉和青、红诸色,凸出绢面,明朗而和谐。 五代 巨然 秋山问道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秋山问道图》是一幅秋景山水画,主峰居中显示出五代宋初的典型构图法。此图上部一峰高耸云霄,中部两山合抱,山麓溪畔,曲径通幽,山中林间有茅屋数间,主客端坐于堂,点出了“问道”的主题。 山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土复石隐,圆浑厚实。山顶多“矾头”,坡石用长、短披麻皴描绘,不求奇峭而显得平和凝重。山体用淡墨烘染,而于山石之凹处以浓墨、焦墨点苔,以显现江南山水之湿润郁秀、生机流荡。笔性温和,不装巧趣。 这就是董源、巨然在艺术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用以描绘“淡墨轻岚”的江南山水的一整套“皴、擦、点、染”的技法。 五代南唐 趙幹 江行初雪圖 五代南唐 趙幹 江行初雪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为一件重要的早期山水人物画作,画江南初雪,霜寒萧瑟,江边渔民的生活景况,岸上尚有行旅缩瑟前进,画中人物描绘精微,传神生动。 通幅以淡墨渍染绢地,笔力遒劲,树石具阴阳向背,其技法之高妙与描绘之精细皆令人讚歎。 北宋 米芾 云山图卷 北宋 米芾 云山图卷 大都会艺术馆 米芾是北宋著名书画家和书画理论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 宋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 宋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 纸本墨笔 19.8厘米 横289.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潇湘奇观图》是米友仁存世不多的作品之一,画面峰峦起伏,云雾出没,层林被飘渺的烟霭笼罩,山石和树木都用水墨点成,浑然一体,全然不觉线条及皴擦的痕迹。后幅有米友仁的自识,并有薛义、董其昌等十四家题记。 南宋 梁楷 雪景山水图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雪景山水图》是梁楷山水画的代表作,该图描画了两个身着白色披风、头戴风雪帽的骑驴人穿行山谷的情景。 画面右边的两棵老树,有着虬曲的枝干和稀疏的树叶,是梁楷以细致的笔法刻画出来的。画面中部以簇点画密林,而山体的皴笔则较少,在以淡墨渲染的天空映衬下,给人以白雪皑皑之感,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荒凉萧瑟的氛围,堪称南宋院体山水画的经典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