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新鞋

 圆角望 2017-02-16

赵爽(北京)·时光机

今天要和大家说说,一百年前中国女性的新鞋子。

这“新鞋”“新”得可不一般,因为它跟一项重要的运动有关——不缠足运动。

缠足一事,始于唐,兴于宋,在它成为“时尚”的一千来年里,汉族女子遭的罪可是大了去了。“小脚一双,眼泪一筐”,要缠成三寸金莲,必得在幼年时折断趾骨,强迫定型,把好好一双玉足裹成畸形的“粽子”,方才穿得下莲花瓣一样的弓鞋。大家小姐不必说,哪怕是穷门小户,有“上进心”的大人也会一边狠着心给孩子缠脚,一边谆谆教导:疼也得忍着,脚缠不好,将来如何能嫁得好夫婿?缠足不仅仅是对身体和精神的束缚,如遇战乱,缠足女子行动不便,更难于逃生,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就有无数缠足女子惨死于变乱。

晚清以降,有识之士开始倡导“不缠足运动”,还拉出皇太后(满族女子本就是天足)来做依据:“你看,连咱们皇太后,天下第一贵妇,都是天足,天下的女子,你们有什么理由裹脚呢?”

民国改元,提倡已缠足的放足,新一代的女孩保持天足。这自然是移风易俗的大好事,不过那些放足的女子,眼前却有个紧要问题需要解决——放脚之后,裹脚布扔到一边,不那么一天到晚紧勒着,这脚自然会比原先的三四寸“长大”一点,小脚弓鞋是穿不下了,那穿什么呢?

有人出主意——穿男鞋。

那哪儿成啊!男鞋不美观不说,也不习惯啊。

于是,就有店铺抓住商机——专门定制大足鞋,还花钱在报纸上打广告。也有女子为了应急,直接穿满族女子的“花盆底儿”。

不管是大足鞋还是“花盆底儿”,尺寸比弓鞋要大,从材质到鞋面上的花样却和弓鞋差不多,当然也有赶时髦沾“洋气儿”的,鞋面“挖空花样,下衬浅色缎子,托出一行蟹行文,‘早安’,或是‘勿忘我’。”这么一“改良”,美观算是照顾到了,可要是问一问穿鞋人的感受,回答只有三个字——“受洋罪”。

放足之后,脚虽然能长那么一点,可是要穿上相当于今天23、24码的鞋,尺寸还差得远呢,必得加点东西才够长——在鞋头里垫棉花。作家苏青回忆她的五姑母时说,她的一双改组派小脚,有时穿上高跟鞋,“走起路来划东划西,好比一支两脚圆规”,有时穿上七八岁儿童穿的小篮球鞋,男生们见了她就拍手齐喊“一只篮球鞋,半只烂棉花!”小脚装大脚,外人看来滑稽,穿鞋的人一边要照顾到美观,一边咬牙受“烂棉花”的苦,几多无奈啊。

当然,天足女们比起放足的老一辈要幸运得多了,不用“小脚装大脚”顶着棉花难受,对鞋子,她们有更多的选择。曾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对当时穿高跟鞋的女性做过这么一番评论:

“也许是穿着新式鞋子的结果,她们的身体发育也比以前健美了。……我想高跟鞋可能是促使天足运动迅速成功的原因,因为女人们看到别人穿起高跟鞋婀娜多姿,自然就不愿意再把她们的女儿的足硬挤到绣花鞋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