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清元道真经

 无不利 2017-02-16


元道者,玄元之上道,黄老之心秘也。元和中,孟谪仙降世,其胎亲皆积至诚醇厚,谪仙又至慈敦孝,先感东山陶大通君,先示死生之变,因命执本根焉。本根即元道也。次感南统樊大君,戊戌岁降之,口授此经。故皆大纪枢要,直指长生久视之道,盖黄庭云至道不烦矣。
太清元道真经注解
释题曰:元者,本也,始也。道者,太上真一之道也。经者,径也,本始之真元。此经最妙,故曰真经。


元道上篇
元道者,老君无上之道也。
老君曰:其道有三,上中下也。(此分三丹田,上中下也。)
黄庭道有上中下也。诸道各有三,皆其次也。(诸道者,不一之道。故法有多门,为炼丹而成,各相而举,或控鲤而升天,或乘龙而上汉,或祭醮而朝元,或咽气而长生。仙经曰:道有万法,俱得长生,水有千源,尽朝东海,俱长生也。)
老君中道与黄庭上道比之,道有此三经,其最上者,元道也。此道至高,虚无玄妙,淡泊无为,动合自然,故学者难窥焉。
非上士高机倏然自悟者,不可学也。(故学者宿著道缘,志同铁石者,阴功助佑,仙气合成,道成归天)
非惧于死常举于生者,亦不可学也。(弃非道之财如冤家,离妖治之色若仇者,方可与道相合)
说诸中道多慕尚而行之,与此道难合,故久不降焉。(此者若弃真求假,虽得理而难成,是不合也)
若高机上士,特然行之,则自得无量也,通易无量。(坚固好生恶死之人,故曰高机上士也)
又诸道皆有师奉,皆云犯罚不一,唯此道无诸犯罚,故无师奉。
若诸小道,须择山林处,乃可行之,不然者有损也。 唯有此道,可以尘世而成之。
鼻引口吐,可以去呼寒热,及可排积元气。
闭气可以求饥劣,通百关,治万病,非养气复元也,咽气可以救虚弱,非自然充满也。(鼓腮强咽,当为求死之由,闭极口奔,此是伤神之本。切忌。)
行气可以润肌肤,非常道也。
此道归根复本,合于自然,故曰元道。
若修成者,坚筋补髓,固护五藏,清利泥丸,安静丹台。
六不妄入,三不妄出者,此道也。秽浊尽出,真气倘佯,身腾太空,上为真上。自古登真者,皆因此道也。

元道中篇
人者,万物之中至灵,与天地俱生于虚无之始,元气结而成形。形既将立,则十天神降在人身中,化为神矣。故能成其人矣。
既与天地同生于虚无之始,合与天地齐寿。今且天地久长即为人不能长久者,何也?曰:天地能长久者,盖为温静柔和,不移本性,常守虚寂,湛然不劳,而得自然之道,元真不散,故能久长也。人不能长久者,缘生妄想,移于本性,不执自然,不守其根,自取其劳,常求自益,累虑不息,关机万端,故元气随欲而消散,故不得长生也。
六根本来虚静,为人自生妄想,六贼所牵,终不得归根。因此六贼:心妄生,目妄视,耳妄听,鼻妄香,口妄言,舌妄味。终不能归根,故不可永存也。归根者,为复元气之根本也。
元气之道,别无他法,但降心湛寂而已矣。人常能虚心湛寂,则自然元气复也。复元气之法,当以减息为候。心神湛寂,其息自减。减半息,增半寿也。
从减息至无息,则复元归本矣,故可住世永劫而不坏也。
动而有息,静而无息。故无息者,自然之道也。修元道之士,常宜以无息为是,有息为非,无息为常,有息为妄,先以减息为事则易而功多,若不以为事则难而功少,但湛然养气,则灵欢然,神魂畅焉,则元气不习而至矣。
黄庭之道,有三十六慎,每一慎为应,至三十六应乃为半功。诸道应慎皆多,唯元道总一慎三应则成功也。
一慎者,慎其休止也。(故修道内守坚固,事无暂忘,故不可何止也。若慎而止,万无一失)
三应者,三转意也。一转意一百日。
第一应一百日,有事可止,无事可减,至此则尘虑自减。小功成矣。
第二应二百日,忽忽自止为第二转意,至则不食五谷,不嗜五味,无大饥渴,是中功成矣。
第三转意者,三百日元气自住,元道归根,饥渴不至,寒暑不侵,死籍永除,天地齐寿,此是大功成矣。
有事止无事减者,功萌也。此法但有事无事皆可减矣,则元气渐复也。忽忽自止者,元气将定也。定者,万物皆怀,唯此定身永不动矣。大君曰:从减息至无息,从无息至定。定者,不取不舍,是无为之定,非执定之定也。得此定者,阴阳自调,四时自离,元气自满,众神自栖,惠通玄奥。
故阴阳调则百病不生,四时离则寒暑不侵,元气满则永无饥渴,众神栖则兵虎不害,惠通玄奥则万事不生,皆自然之道成矣。
大君曰:人之思虑不一者,元气皆销散,阴魄盛矣。唯此道功成,妄自减也。从有所发无不善也,所用无不中也,故有善发、有惠发、通发,皆自然而然也,永无喜怒哀惧惊恶之发矣。
大君曰:长生无他。神全、气全、形全而已。神全虚无,气全湛寂,形全清静。元气充积,形永存矣。神气皆全,故成举形而升仙矣。
住气兼行气法,诀曰:调气减息,其功稍迟,若住气兼行气,其功倍也。住气者,候神安和,久而宁帖,因而住之,至于极者为行通。每候鸡鸣前至寅时,可行五七通,渐渐加至十通,或作意渐增之,意气俱定即定,恬自极。初可以鼻进,数息便住,至极有益无损,甚微妙也。如此行减息之道,功倍速成。其慎者,吐引大奔。初修之士故未免也,不得不慎,其奔吐宜慎之为妙。
大君曰:住气可以通关关,除坚滞,治万病,导元气。若百关通则减息,元气随意自开,津路流注,元气与津液所及之处,先化为髓,永不坏也。
大君曰:减息住气,以无息为常,定气为功。若犹减息则功迟,若导住气则难得至于无息。若通百关,兼行气减息,则元气自然充盈,其功速倍而成矣。元气全身以不举不动为头,以不出不入为足是也。泯其万境,息此六情,普洗烦心,祛涤诸想。

元道下篇

旦示其首篇之目,不见其文,道成将举乃可见矣。言其报功,耳其功,一其报万,大约如茅君九锡,此乃上道,又百倍之学元道者,无此勤矣。下篇首目,约数十篇圣所纪者,五篇而已。功报,一志报,二不退报,三不妄报,四不须舍报,五元道别录。元道无他所慎,慎其休止,而不休止,万非无所措矣。尘世士,或难常行,时有休止,而休止之中,不可不慎。今录戒慎于后,为渐休止者言矣。
    慎一大息,二小乏。
    三日减三十日。十五大息,为一小乏。
大乏减六十日。三十大息,为一大乏。 
    一大醉减百日。
一嗔减二十日。
一惧减七日。
一怒减三十日。
一饥减三日。
一饱减五日。
一犯欲减五十日。
一惊减十日。
一劳一倦皆减五日。
又饮食触忌寒热过差,风湿所及,起居失节,言语散杂,思虑烦躁,此皆损元炁,随所触犯轻重,所犯减者,凡言犯减者,皆减其实功耳。元道之士,探宜慎之,元道难积而易散,关节易閟而难通,住炁故可绝所得深宜爱惜此经。从太古、太上老君传血脉,相伏一十九人,而绝皆已。登仙位品居尊,极其经不留世,至唐开元戊戌岁,南统樊大君口授孟谪仙,孟谪仙又口授王虚无,虚无为三篇,参述元道之机要焉。
太清元道真经卷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