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治疗疑难病证的学术思想研究之三

 我的书海601 2017-02-16

【摘要】 路志正教授为“首届国医大师”,国内著名中医学家,擅长调理脾胃治疗各种内伤杂病和疑难病症,疗效卓著,享誉海内外。路老提出了“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l8字决作为学术思想核心,是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浓缩和精华。该文就“调中央,运四旁”的含义、理论基础、现代支撑、临床意义和应用方法等进行了全面阐述,尤其是脾胃与五脏、六腑、经脉、气血、五官九窍以及关节之间关系的论述精到,可窥见路老学术思想之一斑,对于领会、继承和发扬当代中医学术思想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调理脾胃;持中央;运四旁;疑难病症

路老提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18字决作为学术思想核心,也是路老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高度概括。今就“持中央,运四旁”进行阐释,以期掌握路老学术思想的实质内涵和理论基础,为灵活掌握调理脾胃治疗各种慢性疑难病证奠定基础。

 

一“持中央,运四旁”的基本思想

路老提出“持中央,运四旁”,与《素问·玉机真脏论》之“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以及《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之“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有异曲同工之妙,更加精炼,是路老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理论层面的高度概括。

1.“持中央”的含义:“中央”是一个方位或时空的概念,从地理方位而言:东西南北,加上中构成五方;从空间立体而言:上下左右,加上中构成五面;从季节而言:春夏秋冬分属四季,加上长夏,构成四时五季;从气候而言:风热燥寒,而湿居其中。从五脏而言:心主火属南,肾主水属北,肺主金属西,肝主风属东,脾主湿属中央;从五色而言:肝青,心红,肺白,肾黑,而脾黄。这就是中医“四时五脏阴阳”和“藏气法时论”的概念。此处“中央”主要指脾胃。“持中央”之“持”是立足、掌握、把握、固守的意思,“持中央”就是立足于中央,掌握中央、始终围绕中央脾胃的特性和生理功能,结合脾胃与五脏其他各脏腑的生理病理关系,治疗与脾胃有关的各种疾病。

2.“运四旁”的含义:“运”是灌溉、通达、运输、运送的意思;四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五脏、六腑、四肢、经络、筋脉相对于“中央”脾胃比较,统称为四旁。路老指出,脾胃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水液和精液”三类物质,化生气、血、营、卫、津、液、精、髓、骨、脉等,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空窍、腔隙等,所以说“运四旁”。“运”不仅有运送、营运、营养的概念,也有通道、枢纽、中枢的意思。

二、“持中央,运四旁”的理论基础

1.土生万物,以助养五脏:《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指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也就是说,脾属土,土生养万物,位居中央,为其他四脏之长,所以脾不单独主一时,而是寄旺于各季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节气前的十八天。因此说,凡是各季最后一个月(辰、戌、丑、未月),是中央土寄旺于四时的月份,这四个月各最后十八天是脾本气旺盛之期,可以不必实脾也不会受到邪侵。同时,也强调了脾一年四季皆旺,脾旺万物皆旺,具有滋养生长其他脏腑的作用,即“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只要中央脾土功能正常,其他四脏就会得到脾胃运化的精微物质滋养灌溉。

2.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源,生养五脏:《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素问·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素问·五脏别论》:“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素问· 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以上说明五脏之功能活动,以及所藏精气血津液髓等,皆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作为物质基础,胃气是五脏精微物质的来源和根本,即可补充五脏精气,又能充养滋养荣养脏腑。《景岳全书·卷十七》云:“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 故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灌溉四旁”与路老提出的“运四旁”具有相同的含义,同时强调了脾胃在五脏中的作用以及采用调理脾胃的方法用于治疗五脏疾病。

3.脾胃主生养气血:《灵枢·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难经·四十二难》日脾:“主裹血,温五脏”,说明脾胃有直接将水谷精微转化为血气的作用,同时具有约束血液的功能。《灵枢·玉版》:“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指出人通过水谷源源不断的摄人,吸收营养,气血才得以持续长久化生,所以将胃称为“气血之海”。《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而胃土之精,又必须有赖于脾的运化转输方能发挥作用,否则会导致饮食不能转化生养成气血,或食反为湿,谷反为滞,饮食停滞,食不消化也。

4.滋养五官九窍等孔窍:尽管五官、九窍为五脏所主,但五官九窍也需要水谷精气灌溉滋养和津液的濡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肝,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说明九窍为五脏所主,需要津液的上注、下固和充养乃得耳聪目明,鼻息通利,食馨齿固,二便规律,而五脏之气必须靠胃气化生的精微不断补充。《素问·通评虚实论》:“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李东垣言:“脾胃虚则九窍不通。”所以,遇见五官九窍之病不仅注意所主脏腑的功能失调,而且要想到脾胃病变,可能是脾胃气虚,精微不能上承,也可能是脾胃之气壅滞,九窍闭塞。

5.滋润四肢肌肉、十二经脉等:李东垣在《脾胃论·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中明确指出:“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素问·阴阳别论》云“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胃可输送精微到十二经脉、十五络以及四肢肌肉,具有生长肌肉的作用,所以“脾主肌肉四肢”。《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指出脾胃有约束关节,滋养宗筋的作用。因此路老指出凡是遇见筋脉、关节、四肢等部位的病变首先要想到脾胃。所以,路老提出“持中央,运四旁”与《黄帝内经》之“灌四旁”具有类似的含义,四旁不仅仅指四肢,还包括其他四藏、六腑、奇恒之腑、五官九窍,十二经脉、筋脉等等,四旁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