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 2017年2月18日 (正月廿二)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到了,春意更浓! 雨水一落,就像新生儿的妈妈终于下奶了一样,这个春天就有希望了。“木”气由此开始生长。 木气发陈,冬日积滞的寒邪、风邪、火邪、瘀滞……以及各类病毒苗头,也在体内蠢蠢欲动,趁着春天发出来。 现在呢,我们将有两个机会,一是趁着这“发出来”的趋势把这些邪毒一并拔除;二是让它们自由成长,演变成一场大的不痛快(大病)。 相信您一定会选择前者,那么如何“发”呢? 坦白说,现在吃药吃补品保健品的作用是非常慢的,毕竟连《伤寒论》的仲圣,也是不鼓励大家一有不适就马上服药去。 他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按摩,不要让自己肌肤九窍闭塞,这样病邪就不会深入进去,你如果又能保持让自己五脏元真通畅,那就能常保健康。 雨水将至 通五脏,驱邪气的4大法宝 下面教给大家一些常用的小招小法,目的无非就是顺其性,养其真,让五脏元真通畅,病邪自然消于无形。 01 第一法,拍百会 中医认为血随气升,气为血之帅,阴随阳升,阳为阴之先导。拍百会,是因为百会是人体诸阳气之会,一拍打,就把周身的阳气调上来,阴血也随着聚上来,这样脑供血不足的状态一下子就改善了。 一些脑供血不足的病人,吃了不少补血的药,发现改善不大,但是通过这般拍打过后,效果却很明显。补进来的血,就需要这股阳气去气化,它才能够上阳脑窍,如果缺乏这股阳气,它就是一团死阴,蒸腾不起来。 我们帮他拍打百会,就是增强阳化气的功能,很多鼻流清水的,你一拍打完,他鼻窍一开,清水就消失了,这就是阳化气的表现。 02 第二法,跺脚法 跺脚一般是拍打完后,叫病人要自己去做的,它能够导浊气下行。跺脚对于脉势上越的病人,失眠、胆汁反流性胃炎、咽痛、痤疮等病症都有一定的效果。 使劲大声地跺脚,这样,你大脑才不会想问题,气血完全往脚底下走。人一清静下来,你跺得再苦再累,身体反而会越来越好,跺到额头发汗最佳。 脚上很多穴位,包括太冲所谓的消气穴都在那里,你拼命地跺它,那些郁闷的气都通通消掉了。(本文来自“7点养身”) 03 第三法,揉腹法 如果说上面有病,要从下面治,下面有病要上面调,如果左右四周都有病呢?当然要从中间来梳理。 用手来回擦搓介于胸和骨盆之间。最佳时间为每日上午10时前后以及晚上睡前。 每次先用右手大约在胃部按顺时针方向揉120次,然后下移至肚脐周围揉120次,再用全手掌揉全腹120次,最后逆向重复一遍。 中医认为:腹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通过揉腹,可以收到调理脾胃,通和气血,培补神元等功效。 04 第四法:撮谷道 即做收缩肛门的动作。 其具体做法概括归纳为“吸、舔、撮、闭”四字诀。即“放松全身,将臀部及大腿用力夹紧,配合收气,舌舔上腭,向上收提肛门,稍闭气,然后慢呼,全身放松。” 每天坚持收(提)缩十几次,每次2~5分钟。若大便后做应延长至2~3分钟: ●可以促进肛周血液循环,防治静脉瘀血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内痔、外痔、肛瘘、慢性肠炎等; ●同时对治疗和预防冠心病、高血压、下肢静脉曲张等慢性疾病有显著效果。 雨水防风寒 春捂重点是腿和脚 雨水时节,时常倒春寒,驱除邪气第一,同时要注意防风寒,这是古人根据春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的养生原则,以防风寒侵袭,引发疾病。 春捂重点是下半身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醒,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就是说,春令时节,下身应多穿一些。中医养生谚语“寒从脚起,湿从下入”讲的也是关于下体腿脚的保暖。 腿部防寒有妙招 如果是 “风寒腿”,可以敲击按摩大腿外侧胆经上的风市穴,具有将虚邪贼风拒之门外的功效。坐着、站着都可以敲击按摩,每次敲20~30下左右。 用双手从大腿根部按摩至足踝,再从足踝按摩回大腿根部,重复10~15次,也可起到腿部保暖的作用。(本文来自“7点养身”) 雨水调理脾胃 少食酸多吃温 雨水节气是一年中调理脾胃最佳时候,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在饮食上要应注意少食用酸味食物、多吃温性的食物从而对脾胃进行调补。可选用沙参、西洋参、决明子、白菊花等作为要药膳的调理品。 雨水节气马上就到了,这篇雨水的养生重点提前发给您,希望大家为雨水驱诸邪提前做好准备,一年仅此一次机会,邪气积滞不仅不利于疾病的康复,还会形成大病,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 让自己的亲人朋友也看看吧,别错过了雨水这个全年最重要的养生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