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花之韵小满情 “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据《通鉴纲目外记》载,嫘祖,即黄帝的元妃,作为中国第一个种桑养蚕的人,被世 人敬为蚕神。古时民间祭祀蚕神等丝绸行业习俗十分盛行。各蚕丝产区如苏州的盛泽、震泽,浙江的王江泾、濮院等,历史上皆建有“先蚕祠”之类的蚕神祠庙。相 传“桑叶正肥蚕食饱”的小满节为蚕神诞辰之日,每逢这天,蚕农丝商们纷纷宴请各名班名伶登台唱大戏,以庆神诞,祈佑新丝上市、生丝交易旺季的到来,“小满 戏”应运而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中华民族的祖先不但发明了丝绸,而且昌明丝绸、利用丝绸,使其在服饰上、经济上、艺术上及文化上均散发出灿烂光艺,进而使丝绸衣披天下。被称为三大名锦的古代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南京云锦是丝织品中的优秀代表,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很高声誉。因此,丝绸在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 起源:传说中西陵氏之女,黄帝的元妃嫘祖是中国第一个种桑养蚕的人。据《通鉴纲目外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 现有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的丝织技术最少应该出现在5500年的新时期时代,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养蚕则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 发展: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 商周时期,已出现罗、绮、锦、绣等品种。秦汉以后,丝绸生产形成了完备的技术体系,丝织业得到了大力发展,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从古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西去,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 唐宋之际,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绸工艺技术和生产区域都产生了重大变化。明清两代,丝绸生产趋于专业化,织物品种更为丰富,图案更加绚丽多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丝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又争得了在世界丝绸市场上的主导地位,丝绸业成为国家的创汇支柱产业。历史地位: 作为世界蚕桑丝绸业的发源地,丝绸的出现使养蚕织绸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非常重要并且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手工业门类。丝绸的兴盛则开创了中华民族丝绸服饰文明的新时代,给中国古代民俗、习惯以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丝绸对中国汉字及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巨大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人类历史上,因丝绸贸易而兴起的东西方人民的大规模经济文化交流,对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
|
来自: 自强不息在等你 > 《东方紫酒紫气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