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帕金森病 人们就会想到拳王阿里不住颤抖的双手 这双手点燃了第26届奥运会的圣火 也奋力与帕金森病恶魔搏斗了32年! 去年,阿里因病去世 有人说这是拳王阿里一生中 最伟大的一场搏斗! 令人欣喜的是 现代医学技术日新月异 以往只在科幻电影里出现的桥段 譬如在大脑中植入电子芯片 就能让人变得无所不能—— 这些看上去似乎很遥远的技术 如今已经在临床上应用于 治疗帕金森病等诸多神经系统疾病了! 小编从泰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了解到,47岁的帕金森病患者陈女士11日在该科成功接受了“脑起搏器”植入手术,这项手术可以全面控制帕金森患者的主要症状,如震颤、僵直、运动迟缓或平衡障碍等。 据了解,这是目前为止在泰州地区成功实施的第二例此类手术,首例成功的手术也是去年在泰州市人民医院实施的。这项技术的开展,填补了我市神经外科领域的空白,也让更多泰州帕金森病患者看到了治疗的希望! 被帕金森病折磨了7年 患者陈女士是姜堰区俞垛镇人,7年前开始逐渐出现动作迟缓、行走不稳的症状,经医生诊断为“帕金森病”。 泰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鲁峻介绍,帕金森病,它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严重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类疾病。据统计,我国帕金森病患者总人数已超200万。 “陈女士患上帕金森病后,手脚僵硬,走路需要人搀扶,睡觉不能翻身,连吃饭都需要人喂,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家人需要全天候照顾她。” 术后鲁峻说,三天后等陈女士创伤恢复良好,“脑起搏器”将开机工作,病人以后生活就能恢复正常功能了,这将大大减轻一个家庭的负担,“另外,经过各方努力,这项手术已纳入社保,原本20多万元的手术费用,现在病人只需自付10万元不到。” 什么是“脑起搏器”植入手术 脑起搏器系统简化图 鲁峻介绍:这个手术是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在大脑内部植入刺激电极,通过植入胸前皮下的神经刺激器和连接导线,将刺激电流导入脑内的刺激电极,刺激电极的末端定位于脑内目标结构,通过体外程控器遥感调控脑内电极的刺激参数,使刺激电流影响和调节脑内神经元活动。 通俗来讲,就是在脑部装进去一个起搏器,在体外用遥控器来控制开关,就像我们用空调遥控器开关空调、并调节温度高低一样,起搏器的电流大小也是可以通过遥控器来调节的,以最终达到控制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目的。 植入手术有5个步骤 1、安装立体定向头架。立体定向头架能帮助神经外科医生确定放入电极的位置。 2、固定头架。 3、CT或磁共振(MRI)检查。全息精确导航检查定向架位置,通过影像采集得到头颅内部结构信息。 4、仿真定位解剖。医生将采集到的信息导入计算机工作站,并利用先进的手术计划系统,得到脑深部目标靶点的立体坐标。 5、植入电极。根据前面的定位找准刺激部位后,只需要在头部钻两个小孔,把电极放进大脑。此过程的损伤很小,而且由于大脑本身没有痛觉,因而不会感到疼痛。 手术会不会有副作用? 鲁峻介绍,以往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是药物为主,但是药物治疗3-5年后就开始出现药效减退甚至无效,药物副作用也开始出现,如异动症等,这就给帕金森病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而脑起搏器植入术,则具有传统的药物治疗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鲁峻说,首先它没有药物的副作用,并发症很低;其次持续时间长,可以调控电流参数来达到不同的患者需要的不同的参数;第三这个手术是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损伤很小,不损伤大脑,也不会改变大脑的任何结构,体质好的患者术后第二天就可以吃饭和下床活动,一般住院5-7天就可以出院。 “除了帕金森病,这项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肌张力障碍性疾病,如扭转痉挛、震颤麻痹,还有神经性厌食、精神病、戒毒等等疾病。”鲁峻介绍。 新闻加点料 如何及早发现家人的帕金森病 发病早期,多数人误以为震颤、动作迟缓等是“身体机能的正常衰老”而轻易放过,以致病情一拖再拖。此外,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该病误诊率居高不下,例如常被误诊为“震颤麻痹”、“神经麻痹”以及颈椎、腰椎疾病。 帕金森早期症状: 震颤:患者手脚持续出现不受控制的震颤,尤其静止时最为明显。震颤多由一侧的手部或脚部开始,然后慢慢扩展到另一侧身体。 僵硬:手脚肌肉变得僵硬,患者在伸直或弯曲手脚时,会发觉该部位出现重大阻力,动作有如转动齿轮般困难。 动作迟缓:此症状包括一系列现象,书写困难,字体愈写愈小;长时间呆坐而不变动坐姿;起步、停步方面均有困难;脸部缺乏表情及语音单调等。(图/小雨) 雨牛采访不易 求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