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机绑架学生,人机大战教师如何扳回一城?

 太平盛世在等你 2017-02-17

手机绑架学生,人机大战教师如何扳回一城?

教育信息化

近日,重庆理工大学为了让“低头族”和“逃课族”回归课堂,推出“无手机课堂”以及“指纹考勤”等系列举措,旨在杜绝学生上课玩手机、逃课的现象。此举除了让人感叹,也不禁让人深思:除了把学生变为傀儡,手机在教学中真的毫无用武之地吗?

武斗不如智取

据美国手机安全卫士Lookout企业做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如今近九成学生群体拥有至少一部手机,并且手机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大多数手机使用者证实自己只要超过一个小时没有碰过手机心里就会下意识地觉得缺少了什么。数据显示,63%的手机用户一小时内至少使用手机一次,其中的9%甚至表示会每隔五分钟便使用一次手机。腾讯联合麦可思做的2014年研究显示,所有被研究大学生都会在课上使用手机,其中有17%的人每节课(45分钟)使用手机的时长在30分钟以上。就读四川某高校的学生王晨在接受本文作者采访时表示,出门点三样:钱包、钥匙和手机,这在她看来,是安全感的最低保障。酷爱社交网络的她说:“没带钥匙和钱包都没有不带手机惶恐,总怕找不到人,被人找不到,也生怕错过了些什么。”每天,她都会不断地刷新微博、朋友圈,仔细查看每个朋友的最新动态,留言点赞。采访中,她哂笑道:“一百多年前,鸦片之于抽烟的人也不过如此。”既然如此难分难舍,粗暴地将手机抽离课堂是否可取?

英国学校通常也严禁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以免分心。但是位于伦敦西部的一教会中学却反其道而行之,邀请30名女生参加研讨移动设备辅助教学功能的一个试点项目。她们成为英国第一批名正言顺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学生。香港传统名校培正中学也要求其学生“手机随身”,以配合学校推行的手机学习。校方指出,手机学习令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1变30”,课堂互动气氛大大提高。这样的大胆尝试似乎让高校看到了希望。传统的讲授方式将老师定义为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借助提前准备好的课程PPT,三尺讲台后的他们滔滔不绝,即便设有课堂互动环节,因为课程时间和上课人数的限制,交流也仅限于少数人之间,得不到即时反馈,进一步阐释便无从谈起,教学质量自然深受影响。

而上述学校的举措却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契机。智能手机因为较为齐全的功能,为教学提供了便利。例如,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登录相应网页,完成资料搜索;也可以通过指定客户端与答题,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并且,通过特定渠道,还可以向教师咨询,增加师生互动。

手机绑架学生,人机大战教师如何扳回一城?

电子设备教学探索

诱惑变身教学工具

此前,苏州某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已经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设计了一套简易的英语课堂互动系统,将社交的实时性和参与性引入课堂。整个互动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学生的微信端、老师的手机控制端和课堂大屏幕,这三者利用微信公众账号“移动语言学习”进行互动,实现了老师在屏幕上提问、同学之间小组讨论、师生互动、提交作业等各项功能。成本低,效率高,因此备受师生好评。

在国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例如凤凰城大学甚至开始尝试开发一些可以安装于手机的应用,以提升课程参与度,确保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与本课程的教师、学生保持联系。课程教学相关的应用程序实现的功能包括课堂讨论、查看课堂讲义、发布获取实时通知等。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手机课程同样面临着与网络课程类似的问题。一方面,过于依赖手机教学减少了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利于学生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手机教学效果的评估方式有待考量,评估结果也存有质疑。无论是测验结果还是学分,都并不一定受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或是用人单位认可。因此,许多高校的做法是,趋利避害,在将手机教学方式引入课程时尽可能扬长补短。

手机绑架学生,人机大战教师如何扳回一城?

图片来源:Flick

提升参与度有绝招

目前,国外高校将智能手机应用于教学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即充当课本及其他教辅工具,另一种是作为教学管理的工具存在。既然无法让学生摆脱手机的束缚,那就把它变成教学的工具,充分利用其强大功能,为提升课堂参与度和课下学习服务。

1)课程资料准备

一般来讲,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预习,需要复印,或者通过抄录的方式来获取资料。智能手机的闪亮登场为学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它上面类似于相机扫描仪的功能,能够使用手机自带的照相机功能来提取当前的文档或书籍信息。学生借助某些应用程序,例如Genius Scan+,能将所需资料储存为图片或者PDF的格式(即便是扭曲的书页也不成问题),以满足课程所需。

2)课堂点名

美国俄亥俄州首都大学计算机科学的大卫·M.里德教授,因为工作需要制作了名为Attendance的点名应用程序。在苹果应用商店上架之后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教授们纷纷表示该应用的抽认卡功能,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姓名。当教授添加了本校提供的照片,或者当堂为学生拍照并上传之后,该应用能够将照片与人名对应。

3)实时投票和互动

这是课堂中常用智能手机做的一件事情。可以选择学生课本中提到的问题来进行投票,不需要购买昂贵的遥控器系统,也不需要组装和维修,如果学生按照要求登录了,老师甚至能够跟踪或者批阅学生即兴测验的答案。

4)提供课堂讨论的秘密通道

这里的秘密通道是指凭借网络或者社交媒体,实现实时对话。例如,某名学生使用手机设备与其他人就教师所说的内容进行讨论。该功能能够为那些内向的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也是一种在别人演讲中或者小组阅读中不需要打断其进度而展开讨论的一种方式。

5)分享随堂阅读的书本与讲义

智能手机还能够用作电子书或者讲义阅读器。教师可以把相关讲义放在具有存储功能的应用之上,例如Dropbox,如果课上需要使用相关资料,他们不需要打印资料,仅需打开相应的应用即可。当然,Kindle和iBooks等可移动设备也可以查阅资料,但远不及手机便捷,因为手机可随身携带,使它用于课堂的可能性更大。

6)课下辅助学习

国外教师发现,智能手机还能够作为有效的课下学习辅助工具。阿帕拉契州立大学的教学技术助理教授保罗·华莱士,教他的学生借助Scvngr应用课堂知识造福当地社区。学生与当地社区组织合作,组织了移动寻宝活动来帮助社区了解湿地、保护湿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学习了移动技术的使用,也可以到野外应用他们课堂学习的知识。

显然,智能手机拳脚尚未全部施展,其发挥空间并不仅限于此。在许多高校,智能手机还被搭建为有效促进师生沟通和完善学校后勤服务、学生事务服务的平台。例如,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坚称,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程序能够缓解学生的孤独和沮丧感,于是学校在2014年初发布了一款应用程序,旨在提升学生的健康状况,加强学生与本校举办的健康相关活动的关系。除了为减轻学生压力和发布信息的聊天、视频功能,该应用还设有一键拨号功能,紧急情况下,学生可以直接联系相关人员。截至2014年,已经有超过1000名该校学生及联盟的成员下载了该免费应用。2014年夏天学校在迎新活动中向入校新生及家庭推荐此应用。

目前,通过智能手机提高课堂教学参与度的案例仍不多见,通过手机提升本校后勤服务和学生事务服务的事情也鲜有人为,我们何不转变视角。未来,智能手机如何从糖衣炮弹变成教学工具?我们拭目以待。

手机绑架学生,人机大战教师如何扳回一城?

必达亚洲必达更好的学校建设 BEED Asia

聚焦学校建设领域

选址规划 | 设计建设 | 建材设施 | 科技装备

必达 · 更好的教育环境

帮助学校,连接全球高品质的教育解决方案提供方,建设更好的学校。

想要结识更多学校建设者?

关注公众号,BEED-Medi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