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琴文化|汉代的琴学思想

 yanc5 2017-02-17


从心契入   回归本真

◆几千年来“琴棋书画”众雅之首的古琴离我们不再遥远,“他”一直在我们嘴边,在我们的意念之间,让我们走近神秘高雅的古琴,学习之余并传播出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做些贡献。

◆古琴涵盖了中国优秀的哲学思想,古琴是儒家道家两大中国哲学支柱在琴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修身正行的载体,是传统文化的化身。

古琴的音色深沉、浑厚、古朴、淡雅,是一个以静制动的乐器,古琴被称为正音。

古琴的意境是“清微淡远,中正平和”八个字。燥者感之以静,静者感之以和,习琴的同时也在修心。




     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中国2000余年的儒学正统之先声。随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社会地位上升,琴也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尊崇。琴学的正统地位,一方面使得先秦各种活跃的琴学思想逐渐凝固为儒学教条,另一方面,也使两汉时期古琴艺术在理论的总结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比如东汉琴家桓谭所著《新论》中《琴道篇》,蔡邕所著《琴操》等。




    汉代琴论中关于礼乐关系,《新论·琴道》记载有“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风俗通义·声音·琴》中有“雅琴者,乐之统也,与八音并行。然君子虽在穷 闾陋巷、深山幽谷犹不失琴。”《琴操·序首》有“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等。



     汉代的琴论继承发展了《左传》中乐论的观点,提高了古琴在八音中的地位。明确说明音乐的使用要合于礼,强调作为文人修身养性的琴乐,其目的就在于端正人心,禁止“淫邪”等不合礼的观念和行为。 汉代琴论中的礼乐思想影响了以后的两千余年。音乐和政治的关系,是汉代琴论突出强调的问题之一,在这一时期的文献有不少记载。




   《史记》、《新论》、《淮南子》有大量篇幅加以论述,说明音乐对治国的重要性。这一时期的琴论中还涉及到音乐和自然的关系,比如《新论·琴道》记载,“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说明古琴的产生取之天地,和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把古琴形制附会于自然天象,视其为效法天地而作。蔡邕《琴操》也持相同观点:“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上圆下方,法天地也”。这些琴论反映了作者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淮南子·泰族训》所载“神农之初作琴也,以归神杜淫,反其天心”;蔡邕《琴操·序首》记载“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两段琴论中提到的“反其天心”、“反其天真”,借用了道家的观点阐明音乐要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本性的观点。这在当时独尊儒术的环境下,与“琴者,禁也”的主流言论相比,对古琴音乐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最深的尘世有你、有我,因为热爱,总是让我们与喜欢的事物不期而遇,做着一场野鹤之梦,身边走着清风,走着竹林和杨柳,在最深的尘世,在季节和山水之间,醉了风雨,醉了岁月......




—— 摄影/青桐    文章/网络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