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版心肺复苏要点解读,医生护士必修课

 hghhphf 2017-02-17

心肺复苏CPR是指心脏骤停后为提高存活机会而进行的一系列救命措施。抢救过程可概括为5个环节,五环生存链CPR生存链):快速识别心脏骤停和启动急救反应系统;强调早期胸外按压CPR快速除颤;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系统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简言之,心肺复苏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础生命支持阶段,建议向公众普及,内容是实施第一个CABD,即C胸外按压;A气道开放;B人工呼吸;D除颤。第二阶段高级生命支持阶段建议专业人员普及,内容是实施第二个ABCD,即A气管插管;B正压通气;C心律血压药物;D鉴别诊断。第三阶段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阶段,即复苏后的处理与评估,进一步病因的治疗。

1. 基础生命支持阶段 BLS

1.1 CPR流程 
    指南强调先进行胸外按压(C),再行保持气道通畅(A)和人工呼吸(B)的操作,即将基础生命支持的程序从传统的A-B-C更改为C-A-B(新生儿除外)。但如果明确是由于窒息而造成SCD,应进行传统CPR程序A-B-C

    强调快速识别心脏骤停,早期胸外按压。成人心脏骤停是根据有无反应和呼吸来判断的。心脏骤停早期出现濒死喘息,可能与正常呼吸相混淆。医务人员在检查患者有无反应的同时应快速判断是否有呼吸,当认为无反应且无呼吸或呼吸异常时就应考虑为心搏骤停,应立即启动紧急系统并实施CPR不再推荐看,听,感觉呼吸的方法。

    未经培训的普通施救者,建议只行胸外按压的CPR,除非是窒息性心脏骤停。简化了非专业施救者的操作流程,删除了开放气道和检查脉搏等环节。由过去的线型结构图改为由启动急救系统、按压和除颤等环节组成的环形结构图。

1.2 胸外按压 
     新指南对胸外按压的频率和幅度做了详细规定,其中胸外按压频率由大约100/调整为至少100/;胸外按压深度调整为成人至少为5厘米,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廓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约为4厘米,儿童约为5厘米),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会弹,胸部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成人胸外按压次数与人工通气次数比例为30:2。同时强调持续按压按压间断不超过10秒。当有两名或以上的施救者在场时,应每2分钟就轮换一次,或者在每5个30:2的按压通气比例循环进行后就换人一次,以保证按压的质量。为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每次轮换应在5秒内完成。 
1.3 气道开放与人工呼吸
     气道管理操作必须要迅速有效,并尽可能减少中断胸外按压。开放气道过程应注意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去除气道内异物,采用仰头-抬颏法,解除昏迷病人舌后坠,确保人工呼吸、人工循环有效。未经训练的普通人可以只进行胸外按压,不必要进行保持气道通畅的相关操作。也就是说对于非专业施救者来说,只需进行单纯的高质量胸外按压即可对患者有帮助,施救者若无能力或不愿意做人工呼吸可单纯按压,这会鼓励更多施救者立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从而提高心脏骤停患者救治率。

1.4 电除颤 
    新指南推荐1次单相360J双相200J电击除颤(较前无变化),但更强调CPR有研究显示除颤前及除颤后停搏时间长短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新指南强调把胸外按压放在首位,不能因电除颤耽误按压。强调电除颤后立即CPR,连续做5,2分钟2分钟后再次判断心律,尽可能缩短除颤前后按压的中断时间。

2. 高级生命支持阶段ACLS

    高级生命支持(ACLS)是指由专业急救、医护人员应用急救器材和药品所实施的一系列复苏措施,主要包括人工气道的建立、机械通气、循环辅助仪器、药物和液体的应用、电除颤、病情和疗效评估、复苏后脏器功能的维持等。良好的BLSACLS的基础。新版指南对心肺复苏抢救药物的主要建议包括:肾上腺素1mg静注,每3-5分钟重复一次仍是首选,但是不推荐大剂量使用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作为CPR一线药物,对难治性室颤比肾上腺素效果好,可经静脉应用一次血管加压素40U替代第1或第2次剂量的肾上腺素。此外,当静脉通道不能及时建立时,指南推荐骨髓腔给药替代以往推荐的气管内给药。

    胺碘酮建议用于对CPR、除颤和血管活性药治疗无反应的室颤或无脉性室速。如果没有胺碘酮,可使用利多卡因,药物应用不应干扰CPR和电除颤的进行。新指南不建议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对无脉电活动及心跳停止的患者应用阿托品。

3. 心脏骤停后系统的治疗阶段 
    自主循环恢复后,系统的治疗能改善存活患者的生命质量。系统治疗的初始目标包括

1)最大优化心肺功能和重要器官的灌注;2)院外心脏骤停后及时转运至具有心脏骤停后综合治疗的医院;3)转运至院内有心脏骤停后综合治疗的重症监护室;4)努力鉴别和治疗导致心脏骤停的直接病因,预防其再发。

    系统的心脏骤停治疗的后续目标包括1)控制体温以尽量提高存活率及神经功能恢复;

2)识别和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3)优化机械通气减少肺损伤;4)减少多器官损伤的风险;

5)客观评价复苏后的预后;6)需要时对存活患者提供康复服务。

结语  新版心肺复苏指南的重要目标是提高目击者实施CPR的比例,提高最初阶段CPR质量,推荐C-A-B初始顺序,并对胸外按压频率(>100/分)幅度(>125px通气比例30:2做了新的要求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时间和避免过度通气。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应将指南中推荐的内容运用到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抢救中去,努力提高CPR的成功率及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

 

 资料来源:长安医院神经外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