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看纯手工制作,酷炫到没朋友的金丝楠木古建筑模型吗?本周六下午快来768创意产业园,参观清源主办的“有室之用”文化遗产科技保护实践暨晋南早期建筑模型展吧!除本周六下午公开开放外,本次展览也接受团队特约参观,二十人以上团队欢迎通过公众号后台留言预约(姓名+电话+单位名称+人数)或电话预约 本次展览将展出多座1:20 的手工制作建筑模型,都由传统大木工匠以金丝楠木手工制作而成。这些模型都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承担的“晋南早期木结构建筑的研究与记录”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 该项目是2008-2016年历时8年、先后投入近6亿元的“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在修缮中对古建筑进行系统的工序记录和信息数字化,之后根据真实记录制作模型,真实而精炼地反映了建筑原有的价值与魅力。此外展览现场还将播放相关纪录短片,讲述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背后的故事,向观众展示工作中工程资料收集及信息数字化工作的过程。(原视频缩短版本请见文后) 木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由于历史上各类自然灾害以及出自人类主观意图所导致的种种破坏,我国保存下来的木构建筑并不多,特别是木结构部分为元代以前遗构的早期建筑,保存数量相当有限。上世纪三十年代,由梁思成和刘敦桢先生领衔的中国营造学社曾经对中国木构建筑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元代以前早期建筑遗存。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数次的全国文物普查,发现在山西南部地区集中保存了数量相对较多的一批早期木构建筑。根据已经公布的统计数据,在第一至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有226处文物保护单位保存有元代以前的早期木构建筑311座,而这其中有105处位于山西省南部长治、晋城、运城、临汾这四个地区,包括了153座早期木构建筑,占国保单位中早期木构建筑总数的49%。山西南部地区的早期建筑分布相对集中,类型特别丰富,这一批早期木构建筑的整体集合对于我国早期木构建筑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保护这些早期木构建筑, 国家启动了“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受国家文物局及山西省文物局的委托,对全部施工资料进行规范和整理,摸索出了一套在工程实施进程中同步收集整理技术资料的方法,利用保护工程的实施,随时收取平时无法获取的珍贵资料和精确的测绘数据,建立每一处保护单位的科学档案记录。基于保护工程的现状勘察和实施过程中收集的技术资料,我们为这批珍贵的早期木构建筑制作了1:20木结构模型,为今后科学研究、教学、展示提供实物资料。此次展览展出的即是这些早期木构建筑模型的代表。随着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在“十二五”期间圆满完成,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在继续推进工程资料的收集汇总和模型制作的基础上,利用和整理早期建筑保护工程所得的新数据、新资料,继承并发扬营造学社开创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研究之传统,借助现代测绘技术、实验室分析技术和计算机统计技术,研究建立了“山西南部早期木构建筑信息数据库框架体系”,利用收集的早期建筑工程资料,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及计算机虚拟模型工具将早期木构建筑的文物建筑信息资料及修缮工艺技术资料予以数字化,搭建起来三维早期木构建筑信息数据库,这一工作将对早期木构建筑的信息传播和研究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还在等什么,赶紧来参观吧! 展览开放时间:2月18日 14:00-16:00

开车请导航至北京中关村768创意产业园 搭乘公交请于石板房或林大北路东口下车 搭乘地铁请在15号线六道口站下车,由A2口出向北行约800米
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