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见得最多的应该就是棕榈科植物了吧,说到棕榈科植物,大家应该也能说出很多种哈,今天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棕榈科植物呗。 目前已知有202属,大约2,800余种。该科植物比一般都是单干直立,不分枝,叶大,集中在树干顶部,多为掌状分裂或羽状复叶的大叶,一般为乔木,也有少数是灌木或藤本植物,花小,通常为淡黄绿色。是单子叶植物中唯一具有乔木习性,有宽阔的叶片和发达的维管束的植物类群。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大约有22属60余种。从美洲引进的王棕和澳大利亚引进的假槟榔都是南方常见的行道树和庭院栽培树。 我们一起来看看棕榈科的这些属呗,这里主要是28种,分别是椰子属 Cocos ;槟榔属 Areca ;假槟榔属Archontophoenix ;酒椰属 Raphia ;王棕属 Roystonea ;鱼尾葵属 Caryota ;散尾葵属 Chrysalidocarpus ;油棕属 Elaeis ;刺葵属 Phoenix ;蒲葵属 Livistona ;棕竹属 Rhapis ;贝叶棕属 Corypha ;轴榈属 Licuala ;糖棕属 Borassus ;丝葵属 Washingtonia;省藤属 Calamus ;琼棕属 Chuniophoenix ;黄藤属 Daemonorops ;石山棕属 Guihaia ;水椰属 Nypa ;山槟榔属 Pinanga ;钩叶藤属 Plectocomia ;菜棕属 Sabal ;金山葵属 Syagrus ;棕搁属 Trachycarpus ;瓦理棕属 Wallichia ;蛇皮果属 Salacca ;桄榔属 Arenga ; 椰子属|Cocos 直立乔木状,茎有明显的环状叶痕。叶羽状全裂,簇生于茎顶,羽片多数,明显地外向折叠。 花序生于叶丛中,圆锥花序式,佛焰苞2个,长而木质化。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多数,聚生于花序分枝的上部,雌花大,少数,生于分枝下部或有时雌雄花混生;雄花的花萼3片,覆瓦状排列,花瓣3片,较萼片大,镊合状排列,雄蕊6枚,内藏,花丝粗,退化雌蕊极小或缺;雌花的萼片和花瓣各3片,卵形,覆瓦状排列;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1枚,但通常仅1室发育,花柱短,柱头3枚,外弯。 果实阔卵球状,具三棱或不明显,外果皮光滑,中果皮厚而纤维质,内果皮骨质,坚硬,近基部有3个萌发孔;种子1颗,与内果皮粘着,胚乳坚实,均匀,或一层衬贴着内果皮,中央有一空腔,内藏丰富的浆液,胚基生,与其中的1个萌发孔相对。 椰子属只有椰子1种(⊙o⊙)哦~这也是我在海南岛见到最多、最婆娑的植物啦。 常绿乔木,高15-30米,茎粗壮,有环状叶痕,基部增粗,常有簇生小根。叶羽状全裂,长3-4米;裂片多数,外向折叠,革质,线状披针形,长65-100厘米或更长,宽3-4厘米,顶端渐尖;叶柄粗壮,长达1米以上。 花序腋生,长1.5-2米,多分枝;佛焰苞纺锤形,厚木质,最下部的长60-100厘米或更长,老时脱落;雄花萼片3片,鳞片状,长3-4毫米,花瓣3枚,卵状长圆形,长1-1.5厘米,雄蕊6枚,花丝长1毫米,花药长3毫米;雌花基部有小苞片数枚;萼片阔圆形,宽约2.5厘米,花瓣与萼片相似,但较小。 果卵球状或近球形,顶端微具三棱,长约15-25厘米,外果皮薄,中果皮厚纤维质,内果皮木质坚硬,基部有3孔,其中的1孔与胚相对,萌发时即由此孔穿出,其余2孔坚实,果腔含有胚乳(即“果肉”或种仁),胚和汁液(椰子水)。花果期主要在秋季。 槟榔属 Areca Linn. 直立乔木状或丛生灌木状,茎有环状叶痕。叶簇生于茎顶,羽状全裂,羽片多数,叶轴顶端的羽片合生。 花序生于叶丛之下,佛焰苞早落;花单性,雌雄同序;雄花多,单生或2朵聚生,生于花序分枝上部或整个分枝上,萼片3,小,稍为覆瓦状排列,花瓣3,镊合状排列,雄蕊3、6、9或多达30枚或更多,花丝短或无,花药基生;雌花大于雄花,少,萼片3,覆瓦状排列,花瓣3,镊合状排列;退化雄蕊3-9枚或无;子房1室,柱头3枚,无柄,胚珠l颗,基生,直立。 果实球形、卵形或纺锤形,顶端具宿存柱头;种子卵形或纺锤形,胚乳深嚼烂状,胚基生。 约60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和澳大利亚。我国有2种,l种产台湾、海南及云南等省,另l种引进栽培于上述热带地区。 茎单生,乔木状;雄蕊6枚;果实较大,卵球形,熟时橙黄色。 茎直立,高10多米,最高可达30米,有明显的环状叶痕。叶簇生于茎顶,长1.3-2米,羽片多数,两面无毛,狭长披针形,长30-60厘米,宽2.5-4厘米,上部的羽片合生,顶端有不规则齿裂。 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花序轴粗壮压扁,分枝曲折,长25-30厘米,上部纤细,着生1列或,2列的雄花,而雌花单生于分枝的基部;雄花小,无梗,通常单生,很少成对着生,萼片卵形,长不到1毫米,花瓣长圆形,长4-6毫米,雄蕊6枚,花丝短,退化雌蕊3枚,线形;雌花较大,萼片卵形,花瓣近圆形,长1.2-1.5厘米,退化雄蕊6枚,合生;子房长圆形。 果实长圆形或卵球形,长3-5厘米,橙黄色,中果皮厚,纤维质。种子卵形,基部截平,胚乳嚼烂状,胚基生。花果期3-4月。 茎丛生,较矮小;雄蕊3枚;果实较小,卵状纺锤形,熟时深红色。 茎丛生,高3-4米或更高,直径2.5-4厘米,具明显的环状叶痕。叶羽状全裂,长1米或更长,约17对羽片,顶端1对合生,羽片长35-60厘米或更长,宽4.5-6.5厘米,具2-6条肋脉,下部和中部的羽片披针形,镰刀状渐尖,上部及顶端羽片较短而稍钝,具齿裂;叶柄长10厘米或更长。
假槟榔属Archontophoenix H. Wendl. et Drude 乔木状,单生,茎高而细,无刺,具明显环状叶痕。叶生于茎顶,整齐的羽状全裂,裂片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或具2齿,叶面绿色,其背面由于被极小的银色鳞片而呈灰色,中脉明显,横小脉不明显;叶轴很长,上面扁平,侧面具沟槽,被鳞片和褐色小斑点;叶柄短,上面具沟槽,背面圆形,叶鞘管状,形成明显的冠茎,常常在基部稍膨大。花雌雄同株,多次开花结实。 花序生于叶下,芽时直立,渐变得水平或下垂,具短花序梗,三回分枝,分枝花序和小穗轴弯曲,下垂,无毛;花序梗的佛焰苞管状,压扁,早落;花序轴上的佛焰苞短,具波缘或突出锐利的齿;小穗轴上的小佛焰苞基部杯状,短而圆或具短尖,小穗轴下部的花3朵聚生(2雄1雌),由小佛焰苞衬托着,上部的则为雄花,单生或成对着生。雄花不对称,萼片3,离生,覆瓦状排列,阔卵形,具龙骨突起,具顶尖;花瓣3,离生,约5倍长于萼片,狭卵形,里面具沟,顶端较粗,具尖;雄蕊9-24,花丝短,锥形,直立,花药延长,线形,背着,丁字着,基部2裂,顶部具尖或微缺;退化雌蕊长于雄蕊一半或等长,具3裂或圆柱形;雌花小于雄花,卵形,萼片3,离生,与萼片相似,但较长;退化雄蕊3,齿状,着生于雌蕊的一侧;雌蕊为不整齐的卵状,l室,l胚珠;柱头3,外弯。 果实球形至椭圆形,淡红色至红色,柱头残留于顶端,外果皮光滑,中果皮薄,软而肉质,具扁平的明显分枝和互相连接的纵向纤维,内果皮薄,光滑,质脆。种子椭圆形至球形,种脐在基部,延长,种脊分枝网结,胚乳嚼烂状,胚基生。 约14种,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我国常见栽培1种。 假槟榔 Archontophoenix alexandrae (F. Muell.) H. Wendl. et Drude 常绿乔木,高达20-30m;干幼时绿色,老则灰白色,光滑而有梯形环纹,基部略膨大。
酒椰属——Raphia Beauv. 茎粗壮,单生或丛生,无茎或乔木状。叶大型,羽状全裂,凋存;羽片具单折,线形,多数,中脉及边缘具短刺;叶柄短至很长,无刺。 花序大型,从靠近顶端的叶腋间抽出,下垂,或聚生成直立、粗壮的复花序,一次开花结实后即死去;雌雄花同序,常常是多次二列分枝的穗状花序,雌花序在下部,雄花序在上部,雌雄花分别着生在小苞片里;雄花的花萼管状,浅3裂,花冠明显长于花萼,基部管状,具3片细长三角形或有时刺状的裂片,雄蕊6-30,花丝狭纺锤形,连接于花冠的近基部,离生或合生成肉质管,花药细长,无退化雌蕊;雌花的花萼管状,多少截形或浅3裂,花冠长于或几不长于花萼,下半部为管状,上部裂成3个三角形的裂片,退化雄蕊在花冠上合生成环,具6-16个不整齐的齿,花药箭头形;雌蕊3心皮,花柱短,柱头圆锥状,3裂。 果实大,卵球形或椭圆形,顶端具残留柱头,外果皮被凸起的覆瓦状排列的大鳞片,中果皮粉质,含油。种子1颗,胚乳嚼烂状,胚侧生。 约28种,产热带非洲。我国引种栽培1种。 树干平滑,酒瓶状,中部以下膨大,近顶部渐狭成长颈状。叶聚生于干顶,羽状叶拱形、旋转,于基部侧向扭转而使羽片的叶面和叶轴所在的平面成45°,有时羽片和叶柄边缘略带红色。肉穗花序多分支,油绿色。浆果椭圆,熟时黑褐色。花期8月,果期为翌年3~4月。 王棕属 Roystonea O. F. Cook 茎直立,乔木状,高达10-40米。叶羽状全裂,呈2列或数列,羽片多数狭长,先端削尖,中脉突起,中脉背面常被鳞片;叶鞘形成一个大的“冠茎”。花雌雄同株,多次开花结实;花序着生于叶下冠茎叶鞘的基部,多分枝,花序梗短,具2个大的佛焰苞;花着生于直的或波状弯曲的小穗轴上,花3朵聚生(2雄l雌),顶部则着生成对或单生的雄花;雄花萼片3,分离,三角形,很短;花瓣3,分离,卵状椭圆形或卵形,大大长于萼片;雄蕊6-12,花丝钻状,在花蕾时直立,花药丁字着,基部箭头状;退化雌蕊短,近球形或3裂;雌花近圆锥形至短卵形,萼片3,分离,短,圆形;花瓣3,卵形,近基部合生;退化雄蕊6,合生成6裂的杯状,贴生于花冠基部;子房近球形,1室,1胚珠。 果实倒卵形至长圆状椭圆形或近球形,宿存柱头在近基部。种子椭圆形,胚乳均匀,胚近基生。 约17种,产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及南美洲。我国南部诸省区及台湾常见引进栽培的有2种。 王棕 Roystonea regia (Kunth) O. F. Cook 树干不规则地膨大,基部不膨大或膨大,近中部膨大,向上部渐狭,中等高;叶的羽片成4列排列。 茎直立,高10-20米;茎幼时基部膨大,老时近中部不规则地膨大,向上部渐狭。叶羽状全裂,弓形并常下垂,长约4-5米,叶轴每侧的羽片多达250片,羽片呈4列排列,线状披针形,渐尖,顶端浅2裂,长90-100厘米,宽3-5厘米,顶部羽片较短而狭,在中脉的每侧具粗壮的叶脉。长达1.5米,多分枝,佛焰苞在开花前象l根垒球棒;花小,雌雄同株,雄花长6-7毫米,雄蕊6,与花瓣等长,雌花长约为雄花之半。果实近球形至倒卵形,长约1.3厘米,直径约1厘米,暗红色至淡紫色。种子歪卵形,一侧压扁,胚乳均匀,胚近基生。花期3-4月,果期10月。 树干近基部膨大,而后几为直的圆柱形,较高大;叶的羽片成2列排列。 茎直立,乔木状,高达25~40米,甚至更高,基部膨大,向上呈圆柱形。叶长3~4米, 上举或平展,约有羽片100片或更多,羽片在叶轴近基部和顶部成1个平面,而在成龄植株叶的中部常成2个平面,线状披针形,长渐尖,先端具不整齐2裂,长50~100厘米,宽5厘米。花序长90厘米或更长,多分枝,小穗轴呈波状弯曲,半露出佛焰苞(佛焰苞在整个结果期仍保留着);雄花长6毫米,雄蕊6,伸出于花瓣。果实长圆状椭圆形,一侧凸起,成熟时淡紫黑色,长1.5~2厘米,直径0.9~1厘米。 鱼尾葵属 Caryota Linn. 植株矮小至乔木状,茎单生或丛生,裸露或被叶鞘,具环状叶痕。叶大,聚生于茎顶,回羽状全裂,芽时内向折叠;羽片菱形、楔形或披针形,先端极偏斜而有不规则的齿缺,状如鱼尾;叶柄基部膨大,叶鞘纤维质。佛焰苞3-5个,管状;花序生于叶腋间,有长而下垂的分枝花序,罕不分枝;花单性,雌雄同株,通常3朵聚生,中间1朵较小的为雌花;雄花萼片3片,离生,覆瓦状排列,花瓣3片,镊合状排列,雄蕊9-∞,花丝短,花药线形;雌花花萼3片,覆瓦状排列,花瓣3片,镊合状排列;退化雄蕊0-6;子房3室,柱头2-3裂。果实近球形,有种子1-2颗。种子直立,胚乳嚼烂状,胚侧生。 约12种,分布于亚洲南部与东南部至澳大利亚热带地区。我国有4种,产南部至西南部。 茎单生,乔木状;雄花的萼片顶端非全缘;果熟时红色。茎绿色,表面被白色的毡状绒毛;雄花的萼片与花瓣不被脱落性的黑褐色的毡状绒毛,盖萼片小于被盖的侧萼片,表面具疣状凸起,边缘不具半圆齿。 茎丛生,矮小;雄花的萼片顶端全缘;果熟时紫红色。茎表面不被微白色的毡状绒毛;花序常不分枝,偶从基部分出1短枝;雄花的萼片顶端不具睫毛;果实大,球形,直径2.5-3.5厘米。 茎丛生,矮小;雄花的萼片顶端全缘;果熟时紫红色。茎表面被微白色的毡状绒毛;花序分枝多而密集;雄花的萼片顶端具密集的睫毛;果实较小,球形,直径1.2-l.5厘米。 茎单生,乔木状;雄花的萼片顶端非全缘;果熟时红色。茎黑褐色,表面不被白色的毡伏绒毛;雄花的萼片与花瓣被脱落性的黑褐色的毡状绒毛,盖萼片大于被盖的侧萼片,表面不具沈状凸起,边缘具半圆齿。 散尾葵属 Chrysalidocarpus H. Wendl. 单生或丛生灌木,茎具环状叶痕,有时在茎节上产生气生枝。叶羽状全裂,羽片多数,线形或披针形,外向折叠,羽片边缘常变厚,上面无毛,背面常常沿中肋被扁平鳞片,有时在叶脉之间被小鳞片和蜡,横小脉不明显;叶柄上面具沟槽,背面圆,常被鳞片或蜡;叶轴上面具棱角,背面圆;叶鞘初时管状,后于叶柄对面劈裂,常常被各式鳞片和蜡。 花序生于叶间或叶鞘下,分枝可达3-4级,花雌雄同株,多次开花结实。花在小穗轴的近基部为每3朵(2雌1雄)聚生,近顶端则为单生或成对着生的雄花。雄花花萼和花瓣各3片,离生,雄蕊6,花丝离生,钻状,花药背着,多少丁字着,退化子房圆锥状,三棱,顶端多少3裂;雌花花萼和花瓣各3片,离生;子房球状卵形,柱头3,在花蕾时三角形,靠合,受精时展开;退化雄蕊6,齿状。 果实略为陀螺形或长圆形,近基部具柱头残留物,外果皮光滑,中果皮具网状纤维。种子胚乳均匀,胚侧生或近基生。 约20种,主产于马达加斯加。我国常见栽培1种。 丛生灌木,高2-5米,茎粗4-5厘米,基部略膨大。叶羽状全裂,平展而稍下弯,长约1.5米,羽片40-60对,2列,黄绿色,表面有蜡质白粉,披针形,长35-50厘米,宽1.2-2厘米,先端长尾状渐尖并具不等长的短2裂,顶端的羽片渐短,长约10厘米;叶柄及叶轴光滑,黄绿色,上面具沟槽,背面凸圆;叶鞘长而略膨大,通常黄绿色,初时被蜡质白粉,有纵向沟纹。
油棕属 Elaeis Jacq. 直立,通常乔木状。叶簇生于茎顶,羽状全裂,裂片外向折叠,线状披针形,叶轴下部的羽片退化为针刺。 花单性,雌雄同株,但生于不同的花序上;花序腋生,分枝短而密,总花梗短,为疏松、覆瓦状排列的苞片状佛焰苞所承托;雄花序由几个呈指状排列的穗状花序组成,其上密生雄花,小穗轴突起呈尖头状;雄花萼片3片,离生,长圆形或披针形,内凹,覆瓦状排列,花瓣3,离生,长圆形,镊合状排列,雄蕊6枚,花丝基部合生成坛状,顶端分离;雌花序近头状,雌花下着生2个急尖或具刺尖的小苞片,萼片和花瓣各3,卵形或卵状长圆形,覆瓦状排列,花后增大;子房卵形或近圆柱形,3室,但通常有1-2室不发育,花柱短,柱头3枚,线形。 果实卵球形或倒卵球形,外果皮光滑,中果皮厚,肉质,具纤维,内果皮骨质,坚硬,顶端有3个萌发孔,种子1-3颗,胚乳均匀,胚近顶侧生。 2种,产非洲热带地区和南美洲;其中原产非洲的油棕,广泛作为油料作物栽培,我国热带地区有引种栽培1种。 直立乔木状,高达10米或更高,直径达50厘米,叶多,羽状全裂,簇生于茎顶,长3-4.5米,羽片外向折叠,线状披针形,长70-80厘米,宽2-4厘米,下部的退化成针刺状;叶柄宽。 花雌雄同株异序,雄花序由多个指状的穗状花序组成,穗状花序长7-12厘米,直径1厘米,上面着生密集的花朵,穗轴顶端呈突出的尖头状,苞片长圆形,顶端为刺状小尖头;雄花萼片与花瓣长圆形,长4毫米,宽1毫米,顶端急尖;雌花序近头状,密集,长20-30厘米,苞片大,长2厘米,顶端的刺长7-30厘米;雌花萼片与花瓣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毫米,宽2.5毫米;子房长约8毫米。 果实卵球形或倒卵球形,长4-5厘米,直径3厘米,熟时橙红色。种子近球形或卵球形。花期6月,果期9月。
刺葵属 | Phoenix Linn. 叶羽状全裂,羽片狭披针形或线形,芽时内向折叠,基部的退化成刺状。分布于热带非洲和亚洲。约17种,分布于热带非洲和亚洲,我国有1种,产广东、广西、云南和台湾。 叶密集成半球形树冠;茎具宿存的叶柄基部。叶长3-5米,完全无毛;叶柄短;叶鞘具纤维;羽片剑形,长15-45厘米,宽1.7-2.5厘米,顶端尾状渐尖,互生或对生,呈2-4列排列,下部羽片较小,最后变为针刺。 佛焰苞近革质,长30-40厘米,开裂为2舟状瓣,表面被糠秕状褐色鳞秕;花序长60-100厘米,直立,分枝花序纤细;花序梗长30-40厘米,明显压扁;花小,无小苞片;雄花长6-9毫米,狭长圆形或卵形,顶端钝,白色,具香味;花萼杯状,顶端具3圆钝齿;花瓣3,长为花萼的3-4倍;花丝极短,离生,花药线形,稍短于花瓣;雌花近球形,花萼杯状,顶端具3短齿,长为花瓣的1/2倍;花瓣3,极宽。 果序长约1米,具节,密集,橙黄色。 果实长圆状椭圆形或卵球形,橙黄色,长2-2.5(-3)厘米,顶端具短尖头。种子长圆形,长1.4-1.8厘米,两端圆,苍白褐色。果期9-10月。 蒲葵属 Livistona R. Br. 乔木状,直立,单生,有环状叶痕。叶大,阔肾状扇形或几圆形,扇状折叠,辐射状(或掌状)分裂成许多具单折或单肋脉(罕为多折)的裂片,裂片先端具2浅裂或2深裂;叶鞘具网状纤维;叶柄长,两侧无刺或多少具刺或齿,顶端的上面有明显的戟突,背面略延伸为细长的叶轴。 花序生于叶腋,具有几个管状佛焰苞,多分枝,结果时下垂;花小,两性,单生或簇生,花萼深3裂或几为3萼片;花冠分裂几达基部,裂片3片;雄蕊6枚,花丝下部合生成一肉质环,顶部短钻状,离生,花药直立,背着;子房由3个离生心皮组成,顶部合生成一共同的花柱,柱头点状或微3裂,胚珠基着,倒生。 果实通常由1个心皮形成,球形卵球形或椭圆形,柱头残留于顶部,果皮平滑。种子椭圆形或球形或卵球形,腹面有凹穴,胚乳均匀,胚侧生。 约30种,分布于亚洲及大洋洲热带地区。我国有3-4种,分布于西南部至东南部。其中蒲葵在南方广泛栽培。 叶裂片顶部分裂成2片细长渐尖成丝状卞垂的小裂片;叶柄下部两侧有下弯的淡褐色的刺;果实较小,椭圆形,长1.8-2.2厘米,直径1-1.2厘米,黑褐色。 叶裂片顶部具浅2裂,不下垂;叶柄两侧具较密的强壮的黑褐色的刺;果实较大,倒卵球形或椭圆形。果实倒卵球形,长2.3-2.5厘米,直径1.5-2厘米。花果期10月。 本种从外表上容易与大叶蒲葵L. Saribus (Lour.) Merr. ex A. Chev. 混淆,但大叶蒲葵的果实为椭圆形,而本种果实为倒卵球形且较小,容易区别。 叶裂片顶部具浅2裂,不下垂;叶柄两侧具较密的强壮的黑褐色的刺;果实较大,倒卵球形或椭圆形。果实椭圆形,较大,长3-3.5厘米,直径2-2.5厘米。 棕竹属 Rhapis Linn. f. ex Ait. 丛生灌木,茎小,直立,上部被以网状纤维的叶鞘。叶聚生于茎顶,叶扇状或掌状深裂几达基部,裂片数折、截状,内向折叠,线形或线状椭圆形或披针形,上部变狭,先端短锐裂,边缘具微齿,叶脉及横小脉明显;叶柄两面凸起或上面扁平无凹槽,边缘无刺或具微锯齿,顶端有小戟突,背面不延伸成叶轴。 花雌雄异株或杂性,花序生于叶间,雌雄花序相似,多少具梗,基部有2-3个完全的佛焰苞,2-3次分枝,花无梗,单生和螺旋状着生于小花枝周围;雄花花萼杯状,3齿裂,花冠倒卵形或棍棒状,浅3裂,裂片短而宽,镊合状排列,雄蕊6,2轮,花丝贴生于花冠管上,花药短,圆形,背着;雌花的花萼与花冠近似于雄花的,但花萼多少具肉质的实心基部,子房由完全分离的3心皮组成,背面凸起,花柱短,每心皮具胚珠1枚,基生,退化雄蕊6枚。果实通常由1心皮发育而成,球形或卵球形,顶端具柱头残留物;外果皮表膜质,干时具细的颗粒状;中果皮肉质,稍具纤维;内果皮薄,壳质或颗粒状近木质,易碎。种子单生,球形或近球形,种脐线状长圆形,种脊不明显,胚乳均匀,近种脊处有大的球状海绵组织(珠被)侵入物,胚位于种脊对面,近基生或侧生。 约12种,分布于亚洲东部及东南部。我国约有6种,分布于西南部至南部。 叶鞘具淡黑色、马尾状粗糙而硬的网状纤维;叶掌状深裂成4-10片,裂片宽线形或线状椭圆形,不均等,长20-32厘米,宽1.5-5厘米,具2-5条肋脉,先端截状,具多对稍深裂的小裂片,边缘及肋脉上具稍锐利的锯齿。 叶鞘纤维较粗壮;叶掌状深裂成16-20(-30)裂片,线状披针形,长28-36厘米,宽1.5-1.8厘米,通常具2条明显的肋脉,先端变狭,具2-3(-4)短裂片,边缘及肋脉上具细锯齿。 叶鞘具褐色网状纤维;叶裂片的肋脉及边缘具细锯齿或仅边缘具细锯齿或小齿。叶鞘纤维纤细。叶掌状深裂成7-10(-20)裂片,线形,长15-25厘米,宽0.8-2厘米,具1-2(-3)条肋脉,边缘及肋脉上具细锯齿,先端具2-3短裂,稍渐尖。 叶鞘具褐色网状纤维;叶裂片的肋脉及边缘具细锯齿或仅边缘具细锯齿或小齿。叶鞘纤维纤细。叶掌状深裂成2-3-4裂片,长圆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或公中央的裂片为线形,具(2-)3-4条肋脉,先端渐狭或短渐尖,具尖齿或短齿。裂片2-4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5-18厘米,宽1.7-3.5厘米,具3-4条肋脉,先端通常渐狭,具不规则的急尖的齿,边缘及肋脉上具粗糙的细锯齿。 叶鞘具褐色网状纤维;叶裂片的肋脉及边缘具细锯齿或仅边缘具细锯齿或小齿。叶鞘纤维纤细。叶掌状深裂成2-3-4裂片,长圆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或公中央的裂片为线形,具(2-)3-4条肋脉,先端渐狭或短渐尖,具尖齿或短齿。裂片3或4片,宽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或中央裂片为线形。裂片4片,宽披针形至披针形,长20-25厘米,宽2.5-4.5厘米,具3-4条肋脉,先端短渐尖,具尖齿,仅边缘具细锯齿。 贝叶棕属——Corypha Linn. 植株高大,乔木状,一次开花结实后死去。叶很大,圆形或半圆形,扇状分裂,裂片具1条粗壮中肋和许多横向小脉,先端具2裂或2齿;叶柄边缘具刺,上面具深沟槽,下面凸圆,顶端延伸为外弯的叶轴。 花序顶生大型,半球形或圆锥形或金字塔形,佛焰苞多数,管状,包围着花序轴,由佛焰苞抽出许多一级分枝,分枝上亦具有管状的较短的佛焰苞,包着二级分枝的基部,二级分枝上着生小花枝;花小,两性,成团集聚伞状着生于小花枝上,每朵花具很小的鳞片状小苞片,花无梗,但有时从花萼基部延伸成一个实心的梗状部分;花萼杯状,3裂,花瓣3,雄蕊6,花丝基部邻接,其余部分为钻状,顶部弯曲,花药背着;子房3室,由3个愈合的具单胚珠的心皮组成,花柱短,钻状,柱头3。 果实1-3个着生在一起,球形,基部具花柱残留物和2个小瘤状突起(即不育心皮的残留物)。种子球形或略为卵球形或长圆形;胚乳均匀,中央具小孔穴,胚顶生或近顶生。 约8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至大洋洲北部。我国栽培1种。 植株高大粗壮,乔木状,高达18-25米,直径50-60厘米,最大可达90厘米,具较密的环状叶痕。叶大型,呈扇状深裂,形成近半月形,叶片长1.5-2米,宽约2.5-3.5米,裂片80-100,裂至中部,剑形,先端浅2裂,长60-100厘米,裂片宽7-9厘米;叶柄长2.5-3米,粗壮,宽7-10厘米,上面有沟槽,边缘具短齿,顶端延伸成下弯的中肋状的叶轴,长约70-90厘米。 花序顶生、大型、直立,圆锥形,高4-5米或更高,序轴上由多数佛焰苞所包被,起初为纺锤形,后裂开,分枝花序即从裂缝中抽出,约有30-35个分枝花序,由下而上渐短,下部分枝长约3.5米,上部的长约1米,4级分枝,最末一级分枝上螺旋状着生几个长约15-20厘米的小花枝,上面着生花;花小,两性,乳白色,有臭味。 果实球形,直径3.2-3.5厘米,干时果皮产生龟裂纹;种子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径约1.8-2.0厘米;胚顶生。只开花结果一次后即死去,其生命周期约有35-60年。花期2-4月,果期翌年5-6月。 原产印度、斯里兰卡等亚洲热带国家,它是随着佛教(小乘佛教)的传播而被引入我国的,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目前仅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零星栽植于缅寺(佛寺)旁边和植物园内。 贝叶棕的引入首先是作为一种宗教信仰的植物而栽培。另外,还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其树形美观,是很好的绿化观赏植物;其叶片可代纸作书写材料,在印度和我国云南(傣族)有用贝叶刻写佛经的,俗称“贝叶经”;从花序割取汁液,含有糖分可制棕榈酒或醋或熬制成糖;幼嫩种仁可用糖浆煮成甜食(注意:成熟种仁有毒不能吃!);树干髓心捣碎经水浸提得淀粉,可供食用;根的汁液治腹泻;幼株的水煎剂可治热感冒等。 轴榈属 Licuala Thunb. 灌木,茎丛生或单生,具环状叶痕。叶片多少呈圆形或扇形,掌状深裂成单折至数折的楔形截状的裂片或不分裂,裂片先端截状或有齿;叶柄边缘具刺,叶鞘纤维质。 花序生于叶腋,分枝或不分枝,被管状、革质、宿存的佛焰苞;花小,两性;苞片或小苞片很小或不明显;花萼杯状或管状,3齿裂或不整齐地劈裂;花冠3深裂,镊合状排列;雄蕊6枚,花丝分离或下部合生成一个明显的管,顶端具等长的6齿或具3裂的雄蕊环,花药心形,背着;子房由3个分离或近分离的心皮组成,顶部合生成1细长的花柱,柱头细点状,胚珠基着,倒生。 核果小,球形至椭圆形,罕为狭长形,外果皮膜质,平滑,罕具木栓质小瘤,中果皮肉质,稍具纤维,内果皮薄,壳质,柱头残留于顶端。种子球形,腹面光滑或有大裂片状的种皮侵入物,胚乳角质,均匀,胚侧生。 约100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澳大利亚和太平洋群岛。我国有3种,产南部及西南部。 花序具二次分枝,第二次分枝(小穗状花序)一般长10(-15)厘米。 花序不具二次分枝,第一次分枝(小穗状花序)长3-14-20厘米。小穗状花序长15-20厘米,被丛卷毛状鳞秕,花每2-3朵聚生于小穗轴周围的近梗状的小瘤突上。 花序不具二次分枝,第一次分枝(小穗状花序)长3-14-20厘米。小穗状花序长8-14厘米,较粗壮,穗轴及花均密被深褐色的鳞毛,花成8-10直列着生于小穗轴周围的短的小瘤突上。 糖棕属 Borassus Linn. 植株高大粗壮,乔木状,无刺,可高达30米。叶生于茎顶,大型,掌状分裂,具中肋,内向折叠,近圆形至扇形,分裂成多数具单折的裂片,裂片先端浅2裂或不裂,叶柄粗壮,边缘具齿状刺,叶柄上面的戟突明显。 花雌雄异株,花序大,生干叶腋,花序梗被几个张开的佛焰苞包着;雄花序具二级分枝,小穗轴粗壮,圆柱形,上面密被覆瓦状排列的鳞片状小苞片;雄花小,着生在小苞片的凹穴里,萼片3,覆瓦状排列;花瓣3,短于萼片,覆瓦状排列;雄蕊6,花丝短,三角形,花药中着,退化雌蕊小;雌花序不分枝或具一级分枝,小穗轴粗壮,上面着生少数星散单生的雌花,雌花较大,每朵花有2个小苞片,萼片3,覆瓦状排列,花瓣3,较小;退化雄蕊6-9;雌蕊近球形,3心皮,每心皮具1基着的直生胚珠。 果实大,近球形,具1-3颗种,外果皮光滑,中果皮厚,纤维质,内果皮由1-3个硬骨质的分果核(内藏种子)组成;柱头残留于顶端。种子具浅至深的2裂片,具尖头,种皮粘着于分果核上,胚乳均匀,中央有1空腔,胚近顶生。 约8种,产亚洲热带地区和非洲。我国栽培1种。 糖棕 Borassus flabellifer L. 糖棕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主产国如印度、缅甸、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大量利用其粗壮的花序梗割取汁液制糖、酿酒、制醋和饮料。叶片和贝叶棕的叶片一样,可用来刻写文字或经文(参见贝叶棕的用途),还可盖屋顶、编席子和篮子,作绿肥;果实未熟时在种子里面有一层凝胶状胚乳和少量清凉的水可食和饮用;种子萌发出的嫩芽和肉质根可供食用;树干外面的木质坚硬部分可用来做椽子、木桩和围栏,做输水管、水槽等。 上述了常见的棕榈科的14个属的植物,之后再推出其他~内容整理太多,难免出错,若有出错,希望大家能及时反映,小编将认真修改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