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棕榈科植物观赏 顺口溜九首

 高山仙人掌 2020-08-16

霸王棕 董棕 鱼尾葵 油棕 江边刺葵 海枣 华盛顿棕榈 棕榈棕竹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一、霸王棕

【仙客咏霸王棕5725C

株型太高大,堪称巨无霸。扇形叶如轮,坚挺不垂下。

常年蓝灰色,茎干高高挂。南方可栽培,公园可绿化。

 

中文学名霸王棕

拉丁学名Bismarckia nobilis Hildebr.et H.Wendl

别称俾斯麦棕

棕榈科霸王棕属

分布区域原产马达加斯加,引入中国后,在华南地区栽培表现良好。

霸王棕又名俾斯麦榈,棕榈科霸王棕属常绿高大乔木。原产于马达加斯加西部稀树草原地区。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二、董棕

【仙客仿陋室铭咏董棕5725C

高大植株,美观树形。叶片排列,十分齐整。

孤植使用,霸气凌凌。

膨大之茎干,恰似大花瓶。开展羽状叶,独特有造型。

观赏价值高,生风情。有非凡之气度,有坦荡之心境。

室内可摆设,孤植作主景。仙客曰:特色鲜明。

 

董棕(学名:Caryota urens Linn):乔木状

中文学名董棕

拉丁学名Caryota urens  Linn 

别称酒假桄榔、果榜

棕榈科鱼尾葵属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三、鱼尾葵

【仙客咏鱼尾葵5725C

茎干直立不分枝,叶大二回羽状裂。

片片垂下似鱼尾,又像绿蝶舞姿绝。

 

鱼尾葵(学名:Caryota ochlandra Hance )别名假桄榔、青棕、钝叶、假桃榔,棕榈科鱼尾葵属植物。乔木状,高10-15-20)米,直径15-35厘米,茎绿色,被白色的毡状绒毛,具环状叶痕。花序最长的可达3米,花3朵簇生,花期7月,肉穗花序下垂,小花黄色。果球型,成熟后紫红色,果实浆液于皮肤接触能导致皮肤瘙痒。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四、油棕

【仙客仿如梦令咏油棕5725C

油棕曾经不少,世界油王称号。

单子叶植物,热带木本油料。

重要,重要,缓解油荒有效。 

中文学名油棕

拉丁学名Elaeis guineensis Jacq. 

棕榈科 油棕属

分布区域原产非洲热带地区,中国台湾、海南及云南热带地区有栽培。

花期6月,果期9月。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五、江边刺葵

【仙客咏江边刺葵5725C

江边刺葵茎丛生,叶为羽片长线形。

软刺细长羽片变,别称才有刺葵名。

佛焰苞长达二尺,果实成熟色枣红。

 

江边刺葵(学名:Phoenix roebelenii)为棕榈科刺葵属的植物。常绿灌木,罗伞型羽状复叶全裂,柔软而弯垂,喜阴、喜湿润,肥沃土壤。

中文学名江边刺葵

拉丁学名Phoenix roebelenii O. Brien

棕榈科刺葵属

分布区域产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有引种栽培。缅甸、越南、印度亦产。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六、海枣

【仙客咏海枣5725C

海枣乔木树,形状姿态美。上部叶斜升,下部皆下垂。

叶长达六米,飘逸摇动尾。圆锥花序密,橙黄果肉肥。

花期三四月,深秋果累累。 

中文学名:海枣

拉丁学名:Phoenix dactylifera  L.

别称:波斯枣、番枣、伊拉克枣、枣椰子、枣椰树、仙枣、椰枣

棕榈科刺葵属

原产西亚和北非。中国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有引种栽培,在云南元谋露地栽培能结实。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七、华盛顿棕榈

【仙客咏华盛顿棕榈5725C

华盛顿棕榈,树冠高大型。叶生于干顶,片片如扇形。

种后生长猛,四季叶常青。叶缘丝状长,又有丝葵名。

 

中文学名华盛顿棕榈

拉丁学名Washingtonia filiferaLinden.Wendland

别称丝葵、老人葵

棕榈科丝葵属

分布区域中国福建,原产美国 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州以及墨西哥

形态特征

斜上或水平伸展,下放的下垂,灰绿色,掌状中裂,圆形或扇形折叠,边缘具有白色丝状纤维。肉穗花序,多分枝。花小,白色。核果椭圆形,熟时黑色。花期68月。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八、棕榈

【仙客仿陋室铭咏棕榈5725C

挺拔秀气,风情飘逸。南国风光,表现无疑。

乔木树高,分枝却稀。

叶簇竖于顶,形状如扇子。叶柄粗又长,两侧皆细齿。

生佛焰花序、叶腋里。有圆锥之形状,有黄花之密集。

花开四五月,深秋果熟期。仙客曰:用途多矣。

 

1中文学名:棕榈

拉丁学名:Trachycarpus fortunei (Hook.) H. Wendl.

别称:唐棕、拼棕、中国扇棕、棕树、山棕

棕榈科棕榈属

分布区域:中国、日本、印度、缅甸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2植物文化

古代诗词

《咏宋中道宅棕榈》梅尧臣宋代

    青青棕榈树,散叶如车轮。

  拥蘀交紫髯,岁剥岂非仁。

  用以覆雕舆,何惮克厥身。

  今植公侯第,爱惜知几春。

  完之固不长,只与荠本均。

  幸当敕园吏,披割见日新。

  是能去窘束,始得物理亲。

 

《棕榈蝇拂歌》韦应物唐代

棕榈为拂登君席,青蝇掩乱飞四壁。

文如轻罗散如发,马尾牦牛不能絜。

柄出湘江之竹碧玉寒,上有织罗萦缕寻未绝。

左挥右洒繁暑清,孤松一枝风有声。

丽人纨素可怜色,安能点白还为黑。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九、棕竹

【仙客咏棕竹5725C

棕竹又称观音竹,常绿观叶好植物。

小巧玲珑宜盆栽,风情万千表现足。

枝干丛生茎圆柱,螺旋淡红花突出。

 

中文学名:棕竹 ;别称:观音竹,筋头竹  

拉丁学名:Rhapis excelsa (Thunb.) Henry ex Rehd 

棕榈科棕竹属

分布区域:东南亚、我国南部至西南部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棕榈科植物简介

棕榈科(学名:Palmae)又称槟榔科,棕榈目只有这一科,目前已知有202属,大约2,800余种。该科植物比一般都是单干直立,不分枝,叶大,集中在树干顶部,多为掌状分裂或羽状复叶的大叶,一般为乔木,也有少数是灌木或藤本植物,花小,通常为淡黄绿色。是单子叶植物中唯一具有乔木习性,有宽阔的叶片和发达的维管束的植物类群。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大约有2260余种。从美洲引进的王棕和澳大利亚引进的假槟榔都是南方常见的行道树和庭院栽培树。

刺葵属

棕竹属

蒲葵属

丝葵属

贝叶棕属

琼棕属

菜棕属

糖棕属

酒椰属

蛇皮果属

黄藤属

省藤属

桄榔属

鱼尾葵属

瓦理棕属

散尾葵属

王棕属

槟榔属

山槟榔属

油棕属

椰子属

金山葵属

水椰属

棕搁属

石山棕属

轴榈属

钩叶藤属

假槟榔属 

 

中文学名:棕榈科

拉丁学名:Arecaceae 

1、简介

Palmae.棕榈科,单子叶植物,183属,[1] 23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 

2外形特征

棕榈科的茎单一或丛生,直立、攀缘或匍匐,通常不分枝,稀具二叉分枝。表面平滑或粗糙,具叶环痕或无叶环痕,具刺或无刺,残存叶基、枯叶或易脱落,稀形成叶裙,稀具支持根。叶大型,常螺旋状聚生于茎顶而形成“棕榈型”树冠,稀排成2列,或在藤本中呈散生。在芽时外向折叠或内向折叠。大多为羽状叶(一回羽状分裂,羽片单折或数折,稀为复羽状分裂、二回羽状分裂、近轴分裂或具羽状脉的二叉状羽状叶),少数为掌状叶(各式掌状分裂,具中肋或无中肋,常具戟突,稀不分裂为圆扇形掌状叶或菱形掌状叶)。叶柄长或短,稀无叶柄。叶柄基部常扩大成纤维质的叶鞘,全部或部分包裹着茎干,不开裂至明显纵裂而具三角状裂缝,形成或不形成冠茎。花小,常辐射对称,两性或单性,雌雄同株或雌雄异株,有时杂性,稀为阶段性的雌雄交替;于花轴上3朵规则地聚生(2雄(在两侧)1雌(在中央))或单生、成对着生、多朵簇生,稀纵向聚生或多朵横向聚生。常组成大型的佛焰花序,大多为分枝的圆锥状花序,少数为不分枝的穗状花序,稀有数个花序并生于同一节而形成复花序。常为离地性花序,多次开花结果,稀花序顶生、近顶生或为向地性花序,一次开花结果。总苞舟状、鞘状或管状,花序梗苞片有或无,花序轴苞片与花序梗苞片相似、不相似或退化,小花轴苞片显著、细小或无;小苞片有或无。花序梗短至长,花序轴短于或长于花序梗,小花轴短至长、细至粗。花梗常缺,小花生于小花轴表面或陷入小花轴,稀具短的花梗、梗状萼基或梗状花托。萼片、花瓣各3,稀为2或更多,乳白色或略带淡绿色、淡黄色,稀(紫)红色、(橙)黄色,合生或离生,覆瓦状或镊合状排列。雄蕊6,两轮,稀为3至多数;花丝直立或在芽时内曲,分离或合生,或着生于花瓣上;花药2室,常基着或背着,内向、外向或侧向开裂,稀孔裂;有时具退化雄蕊。心皮3,各式合生或少数离生,有时为仅含1胚珠的假1室,稀为离生心皮14,稀聚合心皮数达到4-10;花柱常短而不明显;柱头直立或下曲;子房上位,每室具1胚珠;有时具退化心皮。果为核果、浆果,稀紧密地排列成头状的聚花果。外果皮光滑或具瘤、具棱、具刺、具毛或被以覆瓦状的鳞片;中果皮肉质至纤维质;内果皮难以区分,或薄膜质至厚骨质,少数具3或更多的明显的萌发孔。种子常1,稀2-7,在聚花果的单果中则可达10,与果皮粘合或分离。胚小,顶生、侧生或基生;胚乳均匀或嚼烂状;少数具肉质外种皮。

3分布地区

我国东南至西南部有ArengaCalamusLivistonaPinangaRhapisTrachycarpus16属,约80种,主产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和台湾,福建、四川、湖南、江苏、浙江、贵州、西藏、香港等也有分布。

4价值

棕榈科是具有独特造景功能(“棕榈景观”)的植物类群,也是世界上三个最重要的经济植物类群之一,包括被誉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十种树木之一的椰子、被誉为生命之树的枣椰、在世界食用油贸易荣居榜首的油椰。[2] 此外,桄榔和有些种类的茎内富含淀粉,可提取供食用;砂糖椰子和某些鱼尾葵种类的花序刈伤后可流出大量的液汁,蒸发后制成砂糖或经发酵后变成烧酒;有些种类的木材很硬,可为建筑材料;叶可为屋顶的遮盖物或织帽或编篮等;蒲葵的叶可为扇;叶鞘的纤维(即棕衣)和椰子的果壳的纤维可编绳或编簑衣或为扫帚;槟榔子入药或为染料。棕榈科也是最为奇异的家族:

世界最长(可达25m);世界最大的花序(6-12m);世界最大的种子(20kg);世界油王(果皮含油达四分之三);世界最长的叶裙;茎干可食。

棕榈科下分为5个亚科。

 

5所属亚科 

5-1省藤亚科Calamoideae

木质藤本、乔木状或灌木状,共有21属,主产亚洲热带。本亚科出产多种重要经济产品,如省藤为东南亚地区重要藤类资源,供编织各种精美家具、器皿,茎长达200余米,中国南方也产。藤血竭为著名的血竭原植物,其果实可提取红色树脂,作中药血竭或染色颜料用。西谷椰产东南亚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树干髓心可制成西谷米(西米)作主粮用。 

分为三个族:[1]  

1)厚壁椰族Eugeissoneae

1属,即厚壁椰属Eugeissona 

2)鳞果棕族Lepidocaryeae

分为3个亚族,共7个属。   

3)省藤族Calameae

分为6个亚族,共13个属。

 

5-2水椰亚科Nypoideae

11种,即水椰,分布于亚洲热带、大洋洲,北延至中国海南岛和台湾,常生长于海湾泥沼地带或在红树林中混生;常有胎生习性;果肉可食或以盐渍后食用;花序轴流出汁液可制饮料;叶供编织、盖房等。匍匐茎,丛生。羽状裂叶,裂片外向折叠。花单性,雌雄同株,但雌雄花序异形,雌花聚生于茎顶成球状聚伞花序,雄花着于侧生的短穗上;花被片6枚,线形,雄蕊3枚,花丝合生成柱状;心皮3枚,离生。果实呈球形,由压扁具棱角的心皮组成,有或无种子。为热带海岸沼泽土生长的半红树、红树林的建群种,也是孑遗植物,对研究棕榈科的系统发育及起源,热带植物区系、古生物学、古地理学等都很有价值。佛焰花序上的汁液含蔗糖15%左右;种仁可食;其叶可盖屋及编织席篮等工艺品;还有防风浪、固海堤、绿化海岸、净化空气的作用。 

5-3贝叶棕亚科Coryphoideae

乔木状或灌木状,决不呈木质藤本,共46个属。叶为扇形或近圆形、近心形,掌状分裂,少数种类不分裂(如泰氏榈属)或羽状分裂(如刺葵属);裂片向内折叠,少数外向折叠(如石山棕属)。花两性、单性或杂性,雌雄异株;花在花序分枝节上单朵或2朵并生(合轴状分枝),花序外由苞片组成的佛焰苞所包围或部分包围,绝无3朵并生现象(即中间1朵雌花,两侧各1朵雄花);雄蕊多枚或6枚;心皮3枚,离生或各种合生。核果含种子13粒。分布于热带各地及地中海地区。常见如我国原产的棕榈属Trachycarpus、石山棕属Guihaia、棕竹属Rhapis、蒲葵属Livistona、轴榈属Licuala、琼棕属Chuniophoenix以及刺葵属Phoenix等,和外引种的丝葵属Washingtonia、贝叶棕属Corypha、箬棕属Sabal、糖棕属Borassus等。不少种类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最常见的用途是叶片供编织各种器具,叶鞘纤维作填充物等。巨籽棕(海椰子、双籽椰、复椰子、塞舌尔椰子)Lodoicea maldivica,原产非洲塞舌尔群岛,果实硕大,每果重逾20千克,内有种子2粒,每粒种子各有一面盆大,是世界上最大的种子。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和棕榈(棕树)Trachycarpus fortunei都是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植物,两者区别在于:棕榈最高仅十米左右,而蒲葵长到二十米高都是很常见的,且蒲葵叶较大,茎杆较粗,生长较快。棕榈叶柄上只有许多连续分布的小钝刺;而蒲葵叶柄上是相互分离的尖锐倒刺。棕榈叶片不仅小,叶裂较深,而且正常情况下(未受外力伤害)叶裂末端不下垂而挺直;蒲葵叶则较大,叶裂较浅,叶裂尖端自然下垂,因此我们常用的蒲扇一般是用蒲葵叶加工而成的,棕榈叶不但产量少且小,叶裂深,不适合做扇子。蒲葵茎杆上的纤维较棕榈的少,且易脱落而露出树干;棕榈的则浓厚而密,不易脱落,有些地方为生产棕皮或为美观将其人为剥落,棕皮是我国传统出口物资。棕榈雌雄异株,蒲葵雌雄同株,可从花序上辨别,但较难。棕榈可耐-10°C低温,北到陕西南部、黄河中下游,南到华南、越南均产;而蒲葵耐寒力差,国内仅见于华南和西南某些地区。刺葵属Phoenix17种,分布于非洲和亚洲热带地区,是常见观赏植物。其中椰枣(海枣)Phoenix dactylifera是热带干旱地区的重要植物,是西亚、北非的重要食品,常见于沙漠绿洲,有生命之树之称,干果从中东输入,称伊拉克枣。

 

分为8个族:

1)菜棕族Sabaleae

1属,即菜棕属Sabal 

2)叉刺棕族Cryosophileae

10个属。 

3)枣椰族Phoeniceae

1属,即枣椰属Phoenix 

4)棕榈族Trachycarpeae

18个属。 

5)琼棕属Chuniophoeniceae

4个属。 

6)鱼尾椰族Caryoteae

个属。 

7)贝叶棕属Corypheae

个属,即贝叶棕属Corypha 

8)糖棕族Borasseae

分为2个亚族,共8个属。

 

5-4 蜡椰亚科Ceroxyloideae

乔木状、灌木状,共8个属,分为3个族:

1)樱桃椰族Cyclospatheae

属,即樱桃椰属Pseudophoenix 

2)蜡椰族Ceroxyleae

4个属。

3)象牙椰族Phytelepheae

3个属。

 

5-5槟榔亚科Arecoideae

乔木状、灌木状,稀为木质藤本,共107个属。分布于世界热带各地,椰子广泛栽培于世界湿热地区,特别是海岸地区,果实为重要水果、食用油料;果皮为填充纤维,中国南方也产。油棕原产西非热带,种子富含油脂,为棕榈油来源,中国云南和广东有栽培。槟榔为亚洲热带重要药材和咀嚼品,男女老幼皆用之,有护齿、助消化、杀虫之效;中国云南、广东有栽培。王棕属植物的幼嫩茎尖可作蔬菜;王棕是热带普通的观赏树木。乔木或灌木,稀为无茎植物,单生或丛生。叶羽状全裂,裂处外向折叠,稀少内向折叠(如长穗鱼尾葵)。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稀少两性,花在花序分枝节上常3朵并生,中间1朵雌花,两侧各1朵雄花;花序为1枚大型佛焰苞所包围,花被片退化;心皮3-7枚,稍合生;子房1-3室。核果,含1至数枚种子。我国原产常见如桄榔属Arenga、鱼尾葵属Caryota、瓦里棕属Wallichia、槟榔属Areca、山槟榔属Pinanga、椰子属Cocos等,引进如王棕属Roystomea、荻棕属Dypsis、假槟榔属Archontophoenix、油棕属Elaeis、皇后葵属Syagrus等。槟榔Areca catechu果皮纤维质,含有槟榔碱,在中医学上是常用的内服驱虫药,南亚和东南亚及我国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省有栽培。长期嚼食槟榔除了使牙齿变黑、磨损、动摇、牙龈萎缩造成牙周病,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及口腔黏膜白斑症外,还会导致口腔癌。据调查,88%口腔癌患者有嚼食槟榔的习惯。

 

分为14个族:

1)王根柱椰族Iriarteeae

5个属。 

2)袖珍椰族Chamaedoreeae

5个属。 

3)凸花椰族Podococceae

属,即凸花椰属Podococcus 

4)喙苞椰族Oranieae 

属,即喙苞椰属Orania 

5)硬籽椰亚族Sclerospermatinae

属,即硬籽椰属Sclerosperm 

6)王椰族Roystoneeae

属,即王椰属Roystonea

 7)窗孔椰族Reinhardtieae

属,即Reinhardtia 

8)椰子族Cocoeae

分为3个亚族,共18个属。 

9)袖苞椰族Manicarieae

属,即袖苞椰属Manicaria 

10)菜椰族Euterpeae 

5个属。 

11)唇苞椰族Geonomeae

6个属。 

12)扁果椰亚族Leopoldinieae

属,即扁果椰属Leopoldinia 

13)银叶凤尾椰族Pelagodoxeae

2个属。 

14)槟榔族Areceae

59个属。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一、霸王棕

霸王棕又名俾斯麦榈,棕榈科霸王棕属常绿高大乔木。原产于马达加斯加西部稀树草原地区。引入中国后,在华南地区栽培表现良好,深受欢迎。

中文学名霸王棕

拉丁学名Bismarckia nobilis Hildebr.et H.Wendl

别称俾斯麦棕

棕榈科霸王棕属

分布区域原产马达加斯加,引入中国后,在华南地区栽培表现良好。

 

1形态特征

霸王棕植物高大,可达30米或更高,在原产地可高达70~80米。茎干光滑,结实,灰绿色。叶片巨大,长有3米左右,扇形,多裂,蓝灰色。雌雄异株,穗状花序;雌花序较短粗;雄花序较长,上有分枝。种子较大,近球形,黑褐色。常见栽培的还有绿叶型变种。

2主要价值

霸王棕株型巨大,掌叶坚挺,叶色独特,为棕榈科植物中的珍稀种类。

 

 

 

二、董棕

 

董棕(学名:Caryota urens Linn):乔木状,高5-25米,直径25-45厘米,茎黑褐色,花瓶状,表面不被白色的毡状绒毛,具明显的环状叶痕。叶长5-7米,宽3-5米,弓状下弯;羽片宽楔形或狭的斜楔形,长15-29厘米,宽5-20厘米,幼叶近革质,老叶厚革质;叶鞘边缘具网状的棕黑色纤维。佛焰苞长30-45厘米;花序长1.5-2.5米,具多数、密集的穗状分枝花序,长1-1.8米;雄花花萼与花瓣被脱落性的黑褐色毡状绒毛,萼片近圆形;雌花与雄花相似,但花萼稍宽,花瓣较短。果实球形至扁球形,成熟时红色。种子1-2颗,近球形或半球形。花期6-10月,果期5-10月。

 

生于海拔370--2450米的石灰岩山地区或沟谷林中。木质坚硬,可作水槽与水车;髓心含淀粉,可代西谷米;叶鞘纤维坚韧可制棕绳;幼树茎尖可作蔬菜;树形美丽,可作绿化观赏树种。分布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至中南半岛。(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1] 

 

中文学名董棕

拉丁学名Caryota urens  Linn 

别称酒假桄榔、果榜

棕榈科鱼尾葵属

 

1形态特征

董棕呈乔木状,高5-25米,直径25-45厘米,茎黑褐色,膨大或不膨大成花瓶状,表面不被白色的毡状绒毛,具明显的环状叶痕。叶长5-7米,宽3-5米,弓状下弯;羽片宽楔形或狭的斜楔形,长15-29厘米,宽5-20厘米,幼叶近革质,老叶厚革质,最下部的羽片紧贴于分枝叶轴的基部,边缘具规则的齿缺,基部以上的羽片渐成狭楔形,外缘笔直,内缘斜伸或弧曲成不规则的齿缺,且延伸成尾状渐尖,最顶端的1羽片为宽楔形,先端2-3裂;叶柄长1.3-2米,背面凸圆,上面凹,基部直径约5厘米,被脱落性的棕黑色的毡状绒毛;叶鞘边缘具网状的棕黑色纤维。

佛焰苞长30-45厘米;花序长1.5-2.5米,具多数、密集的穗状分枝花序,长1-1.8米;花序梗圆柱形,粗壮,直径5-75厘米,密被覆瓦状排列的苞片,雄花花萼与花瓣被脱落性的黑褐色毡状绒毛,萼片近圆形,盖萼片大于被盖的侧萼片,表面不具疣状凸起,边缘具半圆齿,雄蕊(30-80-100枚,花丝短,近白色,花药线形;雌花与雄花相似,但花萼稍宽,花瓣较短,退化雄蕊3枚,子房倒卵状三棱形,柱头无柄,2裂。

果实球形至扁球形,直径1.5-2.4厘米,成熟时红色。种子1-2颗,近球形或半球形,胚乳嚼烂状。花期6-10月,果期5-10月。

 

2景观

董棕植株十分高大,树形美观,叶片排列十分整齐,适合于公园、绿地中孤植使用,显得伟岸霸气。是棕榈植物中最具特色的,膨大的茎干似一巨大的花瓶,造型相当优美,尤其是向四周开展、平伸的羽状叶使它具有独特株形,不仅容易辨认,而且观赏价值极高。此外,还有很好的意境表达功能--气度非凡、胸怀坦荡。也是室内的高级装饰材料,特别适合机场、酒店等大型场所的摆设。可孤植作为主景植物,也可列植,还可群植,构筑荫道或棕榈林、棕榈岛

 

三、鱼尾葵

 

鱼尾葵(学名:Caryota ochlandra Hance )别名假桄榔、青棕、钝叶、假桃榔,棕榈科鱼尾葵属植物。乔木状,高10-15-20)米,直径15-35厘米,茎绿色,被白色的毡状绒毛,具环状叶痕。茎干直立不分枝,叶大型,羽状二回羽状全裂,叶片厚,革质,大而粗壮,上部有不规则齿状缺刻,先端下垂,酷似鱼尾。花序最长的可达3米,花3朵簇生,花期7月,肉穗花序下垂,小花黄色。果球型,成熟后紫红色,果实浆液于皮肤接触能导致皮肤瘙痒。

 

产中国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省区海拔450-700米的山坡或沟谷林中。该种树形美丽,可作庭园绿化植物;茎髓含淀粉,可作桄榔粉的代用品。(

 

主要价值

观赏

鱼尾葵是优良的庭园观赏植物与街道绿化树种,茎干挺直,叶片翠绿,花色鲜黄,果实如圆珠成串,富有热带风光情调,通常不作盆栽观赏。同时,鱼尾葵茎含大量淀粉,可作桄榔粉的代用品;边材坚硬,可作手杖和筷子等工艺品。

医药

【基诺药】腰猜:根和茎治感冒,发热,咳嗽,肺结核,胸痛,小便不利;外敷治跌打损伤,骨折《基诺药》。

 

四、油棕

 

油棕属多年生单子叶植物,是热带木本油料作物。植株高大,须根系,茎直立,不分枝,圆柱状。叶片羽状全裂,单叶,肉穗花序(圆锥花序),雌雄同株异序,果实属核果。油棕的果肉、果仁含油丰富,在各种油料作物中,有“世界油王”之称。用棕仁榨的油叫棕油。

 

中国自1926年开始引种,上世纪60年代种植面积达65万亩,因品种、技术、管理等主客观原因而于上世纪80年代初停止商业化生产和科研。

 

中文学名油棕

拉丁学名Elaeis guineensis Jacq. 

 

棕榈科 油棕属

分布区域原产非洲热带地区,中国台湾、海南及云南热带地区有栽培。

 1形态特征

直立乔木状,高达10米或更高,直径达50厘米,叶多,羽状全裂,簇生于茎顶,长3-4.5米,羽片外向折叠,线状披针形,长70-80厘米,宽2-4厘米,下部的退化成针刺状;叶柄宽。 

花雌雄同株异序,雄花序由多个指状的穗状花序组成,穗状花序长7-12厘米,直径1厘米,上面着生密集的花朵,穗轴顶端呈突出的尖头状,苞片长圆形,顶端为刺状小尖头;雄花萼片与花瓣长圆形,长4毫米,宽1毫米,顶端急尖;雌花序近头状,密集,长20-30厘米,苞片大,长2厘米,顶端的刺长7-30厘米;雌花萼片与花瓣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毫米,宽2.5毫米;子房长约8毫米。

 

果实卵球形或倒卵球形,长4-5厘米,直径3厘米,熟时橙红色。种子近球形或卵球形。花期6月,果期9月。

 

五、江边刺葵

 

江边刺葵(学名:Phoenix roebelenii)为棕榈科刺葵属的植物。常绿灌木,罗伞型羽状复叶全裂,柔软而弯垂,喜阴、喜湿润,肥沃土壤。

中文学名江边刺葵

拉丁学名Phoenix roebelenii O. Brien

棕榈科刺葵属

分布区域产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有引种栽培。缅甸、越南、印度亦产。

形态特征

江边刺葵茎丛生,栽培时常为单生,高1-3米,稀更高,直径达10厘米,具宿存的三角状叶柄基部。叶长1-1.5-2)米;羽片线形,较柔软,长20-30-40)厘米,两面深绿色,背面沿叶脉被灰白色的糠秕状鳞秕,呈2列排列,下部羽片变成细长软刺。佛焰苞长30-50厘米,仅上部裂成2瓣;雄花序与佛焰苞近等长,雌花序短于佛焰苞;分枝花序长而纤细,长达20厘米;雄花花萼长约1毫米,顶端具三角状齿;花瓣3,针形,长约9毫米,顶端渐尖;雄蕊6;雌花近卵形,长约6毫米;花萼顶端具明显的短尖头。果实长圆形,长1.4-1.8厘米,直径6-8毫米,顶端具短尖头,成熟时枣红色,果肉薄而有枣味。花期4-5月,果期6-9月。

 

六、海枣

 

海枣(学名:Phoenix dactylifera L.)乔木状,高达35米,茎具宿存的叶柄基部,上部的叶斜升,下部的叶下垂,形成一个较稀疏的头状树冠。叶长达6米;花序为密集的圆锥花序;雄花长圆形或卵形,具短柄,白色,质脆;花萼杯状,顶端具3钝齿;花瓣3,斜卵形。果实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3.5-6.5厘米,成熟时深橙黄色,果肉肥厚。种子1颗,扁平,两端锐尖,腹面具纵沟。花期3-4月,果期9-10月。

 

原产西亚和北非。中国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有引种栽培,在云南元谋露地栽培能结实。海枣是干热地区重要果树作物之一,且有大面积栽培,尤以伊拉克为多,占世界的1/3。除果实供食用外,其花序汁液可制糖,叶可造纸,树干作建筑材料与水槽,树形美观,常作观赏植物。

 

中文学名:海枣

拉丁学名:Phoenix dactylifera  L.

别称:波斯枣、番枣、伊拉克枣、枣椰子、枣椰树、仙枣、椰枣

棕榈科刺葵属

 

1、植物学史

海枣(枣椰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枣椰树中文名称罗比亲王海枣,别名海枣,棕榈科,原产地印度、中南半岛,是木质化的草本植物。

伊拉克是枣椰最古老的故乡,有5000多年的种植历史。从枣椰数量上还是从其果实椰枣(即中国人民所熟悉的伊拉克蜜枣)的产量和出口两个方面,都占世界第一位。在当地是一重要经济作物,其果可供食用,树身亦具经济价值。

就人工栽培来说,考古发现表明,最早发生在公元前大约4000年,地域是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南部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当时,苏美尔人从伊朗高原来到这里,从事农耕活动,建立城邦国家。在他们建立的吾珥王朝的陵墓中,现今发现有椰枣和枣木。同时,在苏美尔人及其毗邻的阿卡德人使用的楔形文字中,也有椰枣的记载。在他们中间流传的神话中,椰枣更是经常被提及。其中最有名的一则神话说,天神的女儿阿南那,既是爱神,也是财神。她经管着仓库中所有的椰枣、牛肉和粮食。她的丈夫杜木兹是农牧之神,负责枣椰树的种植和收获。因此,阿南那有时也被称为“椰枣夫人”。这说明,枣椰树的种植同两河流域的古老文明可能是同时发生的。

在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文献中,发现有枣椰树的记载,并被视为丰饶的象征。据推断,埃及的枣椰树,很可能是经部落游民或远征士兵之手,从美索不达米亚传播而来。在公元前12世纪兴起于地中海东岸的迦太基帝国,枣椰树被刻制在纪念碑上,还被铸造在硬币上。

 

枣椰树学名“腓尼基长枣的树”,据说是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奥弗拉斯托斯在其著作《植物研究》中首先使用的。他认为这种树是腓尼基人从地中海东岸传播到希腊的。古希腊罗马人喜欢这种树,集会时经常带着枣椰树叶子,用作胜利的标志。这样,有意或无意之间,枣椰树就把两河流域的古老文明同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文明联结在一起。

关于毛里塔尼亚的枣椰,最早的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十一世纪,阿拉伯旅行家巴基于1067年第一个确切地描述了毛里塔尼亚的枣椰种植和分布;据八世纪第一批远征的穆斯林说,在勒基兹和阿德拉尔早在这之前就已有枣椰种植,而按当地传说,毛里塔尼亚的枣椰种植史更为悠久。毛里塔尼亚枣椰的发展是十六、十七世纪的事情,特别是20世纪以来发展最快。现代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使原有植株得到更新,而且建立了一些新的枣椰林。

 

2、形态特征

海枣呈乔木状,高达35米,茎具宿存的叶柄基部,上部的叶斜升,下部的叶下垂,形成一个较稀疏的头状树冠。叶长达6米;叶柄长而纤细,多扁平;羽片线状披针形,长18-40厘米,顶端短渐尖,灰绿色,具明显的龙骨突起,23片聚生,被毛,下部的羽片变成长而硬的针刺状。[3] 

佛焰苞长、大而肥厚,花序为密集的圆锥花序;雄花长圆形或卵形,具短柄,白色,质脆;花萼杯状,顶端具3钝齿;花瓣3,斜卵形;雄蕊6,花丝极短;雌花近球形,具短柄;花萼与雄花的相似,但花后增大,短于花冠1-2倍;花瓣圆形;退化雄蕊6,呈鳞片状。[3] 

 

果实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3.5-6.5厘米,成熟时深橙黄色,果肉肥厚。种子1颗,扁平,两端锐尖,腹面具纵沟。花期3-4月,果期9-10月。

 

七、华盛顿棕榈

 

华盛顿棕榈树冠优美,叶大如扇,生长迅速,四季常青,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绿化树种。

 

中文学名华盛顿棕榈

拉丁学名Washingtonia filiferaLinden.Wendland

别称丝葵、老人葵

棕榈科丝葵属

分布区域中国福建,原产美国 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州以及墨西哥

形态特征

常叶簇生干顶,斜上或水平伸展,下放的下垂,灰绿色,掌状中裂,圆形或扇形折叠,边缘具有白色丝状纤维。肉穗花序,多分枝。花小,白色。核果椭圆形,熟时黑色。花期68月。

 

八、棕榈

 

棕榈(学名:Trachycarpus fortunei (Hook.) H. Wendl.)属棕榈科常绿乔木,高可达15,干径达24cm,稀分枝。叶簇竖于顶,近圆形,径50~70cm,掌状裂深达中下部;叶柄长40~100cm,两侧细齿明显。雌雄异株,圆锥状佛焰花序腋生,花小而黄色。核果肾状球形,径约1cm,蓝褐色,被白粉。花期4~5月,10~11月果熟。

棕榈原产于中国;日本、印度、缅甸也有分布。棕榈在中国分布很广:北起陕西南部,南到广西、广东和云南,西达西藏边界,东至上海和浙江。从长江出海口,沿着长江上游两岸500km广阔地带分布最广。

棕榈树栽于庭院、路边及花坛之中,树势挺拔,叶色葱茏,适于四季观赏。木材可以制器具。棕榈叶鞘为扇子型,有棕纤维,叶可制扇、帽等工艺品,根入药。棕榈科植物以其特有的形态特征构成了热带植物部分特有的景观。

中文学名:棕榈

拉丁学名:Trachycarpus fortunei (Hook.) H. Wendl.

别称:唐棕、拼棕、中国扇棕、棕树、山棕

棕榈科棕榈属

分布区域:中国、日本、印度、缅甸

 

1、形态特征

乔木,高可达15,干径达24cm,稀分枝。叶簇竖于顶,近圆形,径50~70cm,掌状裂深达中下部;叶柄长40~100cm,两侧细齿明显。雌雄异株,圆锥状佛焰花序腋生,花小而黄色。核果肾状球形,径约1cm,蓝褐色,被白粉。花期4~5月,10~11月果熟。树干被不易脱落的老叶柄基部和密集的网状纤维,除非人工剥除,否则不能自行脱落,裸露树干直径1015厘米甚至更粗。叶片呈3/4圆形或者近圆形,深裂成3050片具皱折的线状剑形,宽约2.54厘米,长6070厘米的裂片,裂片先端具短2裂或2齿,硬挺甚至顶端下垂;叶柄长7580厘米或甚至更长,两侧具细圆齿,顶端有明显的戟突。花序粗壮,多次分枝,从叶腋抽出,通常是雌雄异株。雄花序长约40厘米,具有23个分枝花序,下部的分枝花序长1517厘米,一般只二回分枝;雄花无梗,每23朵密集着生于小穗轴上,也有单生的;黄绿色,卵球形,钝三棱;花萼3片,卵状急尖,几分离,花冠约2倍长于花萼,花瓣阔卵形,雄蕊6枚,花药卵状箭头形;雌花序长8090厘米,花序梗长约40厘米,其上有3个佛焰苞包着,具45个圆锥状的分枝花序,下部的分枝花序长约35厘米,23回分枝;雌花淡绿色,通常23朵聚生;花无梗,球形,着生于短瘤突上,萼片阔卵形,3裂,基部合生,花瓣卵状近圆形,长于萼片1/3,退化雄蕊6枚,心皮被银色毛。果实阔肾形,有脐,宽1112毫米,高79毫米,成熟时由黄色变为淡蓝色,有白粉,柱头残留在侧面附近。种子胚乳均匀,角质,胚侧生。

 

2主要价值

2-1功效主治

收敛止血。收涩药;止血药。吐血;衄血;便血;血淋;尿血;外伤出血崩漏下血。

鼻血不止。用棕榈烧灰,吹入流血的鼻孔内。

血崩不止。有棕榈皮烧存性,空心服三钱,淡酒送上。

敌国淋不止。用棕榈皮半烧半炒,研为末。每服二钱。

泻痢。用棕榈皮烧存性。研为末,水送服一匙。

小便不通。用棕榈皮烧存性,水酒送服二钱即通。

用法用量 39g,一般炮制后用。

2-2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

棕榈挺拔秀丽,一派南国风光,适应性强,能抗多种有毒气体。棕皮用途广泛,供不应求,故系园林结合生产的理想树种,又是工厂绿化优良树种。可列植、丛植或成片栽植,也常用盆栽或桶栽作室内或建筑前装饰及布置会场之用。

2-3经济用途

棕皮的叶鞘纤维耐拉力强,耐磨又耐腐,编织蓑衣、渔网、搓绳索、制刷具、地毯及床垫等。老叶可加工制成绳索。树干可作亭柱、水槽,又可制扇骨、木梳等。嫩花葶可食。花、果、种子入药。种子富含淀粉、蛋白质,加工后是很好的饲料。

 

3植物文化

古代诗词

《咏宋中道宅棕榈》梅尧臣宋代

    青青棕榈树,散叶如车轮。

  拥蘀交紫髯,岁剥岂非仁。

  用以覆雕舆,何惮克厥身。

  今植公侯第,爱惜知几春。

  完之固不长,只与荠本均。

  幸当敕园吏,披割见日新。

  是能去窘束,始得物理亲。

 

《棕榈蝇拂歌》韦应物唐代

棕榈为拂登君席,青蝇掩乱飞四壁。

文如轻罗散如发,马尾牦牛不能絜。

柄出湘江之竹碧玉寒,上有织罗萦缕寻未绝。

左挥右洒繁暑清,孤松一枝风有声。

丽人纨素可怜色,安能点白还为黑。

 

 

九、棕竹

(学名:Rhapis excelsa)为棕榈科棕竹属下的一个种。棕竹又称观音竹、筋头竹、棕榈竹、矮棕竹,为棕榈科棕竹属常绿观叶植物,棕竹原产于中国,日本也有种植。棕竹喜欢温暖潮湿、半阴及通风良好的环境,畏惧烈日当空,较耐寒,花期45月。浆果及种子为球形。

 

中文学名:棕竹 ;别称:观音竹,筋头竹  

拉丁学名:Rhapis excelsa (Thunb.) Henry ex Rehd 

棕榈科棕竹属

分布区域:东南亚、我国南部至西南部 

1、植物形态

棕竹(通称)椶竹(十道志),筋头竹(秘传花镜),观音竹(中国树木分类学),虎散竹(植物学大辞典)

丛生灌木,高2-3米,茎圆柱形,有节,直径1.5-3厘米,上部被叶鞘,但分解成稍松散的马尾状淡黑色粗糙而硬的网状纤维。叶掌状深裂,裂片4-10片,不均等,具2-5条肋脉,在基部(即叶柄顶端)1-4厘米处连合,长20-32厘米或更长,宽1.5-5厘米,宽线形或线状椭圆形,先端宽,截状而具多对稍深裂的小裂片,边缘及肋脉上具稍锐利的锯齿,横小脉多而明显;叶柄两面凸起或上面稍平坦,边缘微粗糙,宽约4毫米,顶端的小戟突略呈半圆形或钝三角形,被毛。花序长约30厘米,总花序梗及分枝花序基部各有1枚佛焰苞包着,密被褐色弯卷绒毛;2-3个分枝花序,其上有1-2次分枝小花穗,花枝近无毛,花螺旋状着生于小花枝上。雄花在花蕾时为卵状长圆形,具顶尖,在成熟时花冠管伸长,在开花时为棍棒状长圆形,长5-6毫米,花萼杯状,深3裂,裂片半卵形,花冠3裂,裂片三角形,花丝粗,上部膨大具龙骨突起,花药心形或心状长圆形,顶端钝或微缺;雌花短而粗,长4毫米。果实球状倒卵形,直径8-10毫米。种子球形,胚位于种脊对面近基部。花期6-7月。

2、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我国南部至西南部,日本亦有分布。它常繁生山坡、沟旁阴蔽潮湿的灌木丛中,栽培的有大叶、中叶和细叶棕竹之分,另外还有花叶棕竹。它喜温暖潮湿、半阴及通风良好的环境,畏烈日,稍耐寒可耐0℃左右低温。

3、形态特征  

棕竹为丛生灌木,茎干直立,高13米。茎纤细如手指,不分枝,有叶节。

 

药用价值

棕竹叶

【出处】始载于《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

【拼音名】ZōnɡZhú

【英文名】palm

【别名】筋头竹、棕树、美三

【来源】

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棕竹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apisexcelsa(Thunb.)HenryexRehd.[ChamaeropsexcdlsaThunb.]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切碎,晒干。

【生境分布】分布于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

【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和通风良好的环境,耐荫蔽,不耐寒。宜选择湿润和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酸性土壤栽培。

栽培技术,用种子和分株繁殖。种子育苗栽法:春季播种,播前种子经浸种催芽,于苗床上均匀撒播。上细土2-3cm,淋水保湿。培育1年,按行株距1m0.5挖穴定植。分株繁殖法:春季,挖起母株,切分成数丛带根的植株,按上法定植。

田间管理,新植苗稍遮荫,定期淋水,保持土壤潮湿。每年松土除草3-4次,追施稀薄腐熟人畜粪水2-3次。夏季定期向植株叶面喷水,增加空气湿度。

【化学成份】叶含肥皂草素(saponaretin)即异牡荆素(isovitexin),甲基原薯蓣皂甙(methylprotodioscin),甲基原棕榈皂甙B(methylproto-pb),甲基原棕竹皂甙(methylprotorhapissapo-nin)。

【性味】味甘;涩;性平

【归经】入肝、肾二经

【功能主治】收敛止血。主鼻衄;咯血;吐血;产后出血过多

【用法用量】内服:煅炭研末冲,3-6克。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粗棕竹的须根用于接骨。

【摘录】《中华本草

棕竹根

药名:棕竹根

汉语拼音:zongzhugen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apisexcelsa。(Thunb.)HenryexRehd.

中药化学成分:地下部分含薯蓣皂甙(dioscin),甲基原薯蓣皂甙(methylProtedioscin),甲基原棕榈皂甙B(methylprotoPh)。

功效:祛风除湿;收敛止血

科属分类:棕榈科

主治:风湿痹痛;鼻衄;咯血;跌打劳伤

原形态:棕竹,丛生灌木,高2-3m。茎圆柱形,有节,直径2-3cm,上部被以褐色、网状粗纤维质的叶鞘。叶互生;叶柄长8-20cm,初被秕糠状毛,稍扁平,横切面呈椭圆形;叶掌状深裂,裂片4-10片,不均等,具2-5条肋脉,在基部1-4cm处连合,长20-30cm或更长,宽1.5-5cm,阔线形或线状椭圆形,先端阔,有不规则齿缺,边缘和脉上有褐色小锐齿,横脉多而明显。肉花序,长达30cm,多分枝,佛焰苞管状,2-3枚,生于总花梗及花序轴上,膜质,密被褐色弯卷绒毛。花雌雄异株,雄花较小,花萼长1.5mm,裂片卵形;花冠裂片卵形,质厚,长1mm;雄蕊6;雌花较大,卵状球形。浆果球形,直径8-10mm。种子球形,胚位于种脊的对面近基部。花期6-7月。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国东南部至西南部。

功效分类:祛风除湿药;收敛止血药

性味:味甘;涩;性平

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棕竹的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20g,鲜品可用至90g。

出处:《中华本草》

 

 棕榈科植物观赏 <wbr>顺口溜九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