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酒精中毒性脑病

 明月晴天1964 2017-02-17

酒精中毒性脑病

与慢性酒精中毒有关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包括多个方面,主要有乙醇及代谢产物对神经元的直接毒性、乙醛的毒性、维生素缺乏、酒精引起的代谢障碍、戒断综合症、脑血管疾病、肝性脑病、与酒精有关的其他身体疾病如头外伤等。

酒精中毒性脑病(Alcoholic encephalopathyAE)是长期过量饮酒引起脑部损伤,出现精神神经异常,主要包括Wemicke脑病、Wemicke-Korsakoffs综合征、酒精相关性痴呆、胼胝体变性(Marchiafava-Bignami病)等。Wemicke脑病已在第六章第八节进行详细描述,这里不再赘述,本节主要介绍Wemicke-Korsakoffs综合征、酒精相关性痴呆、胼胝体变性(Marchiafava-Bignami病)等。

一、Korsakoffs综合征

1887年,Korsakoff描述了一组以记忆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病例,其中多数与酒精滥用有关,同时描述部分前驱症状为意识模糊、易激惹并常伴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及眼肌麻痹。但当时并没有将此症状归为Wermcke脑病。后发现伴虚构症的记忆障碍与Korsakoff精神病相似,治疗后这些精神症状可长期存在,故有人称为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

【临床表现】

Korsakoffs综合征多数发生在慢性酒精滥用患者,出现一次或多次精神障碍、共济失调或眼肌麻痹后发生,亦可慢性起病,持续进展。本病主要症状为记忆障碍及虚构。但并非所有患者发病前都出现Wernicke膪病综合征。

1.记忆障碍 Korsakoffs的记忆障碍早期表现为近事遗忘,表现为重复询问同一问题,反复读一页书等,对近期接触的人名、地点、数字等,均不能回忆。但远事记忆保存。随病程进展,远事记忆亦受损。

2.虚构 本病患者由于记忆力障碍,常无意地编造无事实根据的一些经历或情节填补记忆缺失,在回忆中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的事或体验,说成是确有其事。严重者对生活中的经历片刻即忘,连虚构的情节也不能在记忆中保持,每次重述时都各有不同,且易受暗示的影响。

3.其他表现 本病患者意识清楚,常伴欣快,思维活跃,亦可表现为烦躁易怒、多疑或夸大妄想等。少数伴多发性神经炎、肌萎缩或无力。偶伴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诊断】

Korsakoffs综合征主要诊断依据如下。

1.长期大量饮酒史。

2.发病前有Wernicke综合征表现。常在一次或多次精神障碍、共济失调或眼肌麻痹后发生,病程缓慢。

3.典型的临床表现,近事记忆障碍及虚构为主要症状,伴欣快、多疑、夸大妄想等精神障碍.

4.严重者认知功能全面减退。可伴周围神经、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鉴别诊断】

Korsakoffs综合征需与其他器质性病变所致精神障碍、痴呆等疾病进行鉴别。

【治疗】

患者一旦怀疑酒精性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应尽早应用经肠外大剂量维生素B1尤其是早期出现Wernicke时,及时应用维生素B1并补充营养,有益于预防产生慢性Korsakoffs综合征。

【预防】

酒精性Korsakoffs综合征患者若早期补充维生素B125%能够完全恢复,50%症状有改善,但近事遗忘恢复比较困难。另有25%患者即使经过系统治疗,症状仍不会改善。

二、酒精相关性痴呆

近年欧美国家的多项研究显示,酒精摄入量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呈J型关系,规律性轻、中度饮酒者,对老年期认知功能有保护作用,并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血高密度脂蛋白浓度,降低胆固醇、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及改善血小板功能有关。而长期大量饮酒则对认知功能有明确的损害作用。近年来,酒精相关性痴呆(Alcohol-related dementia)这一名词已取代酒精性痴呆而被多数学者认可。它是指长期大量饮酒后,酒精对神经组织的慢性毒性作用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此种类型痴呆约占所有老年痴呆的10%

【病因及发病机理】

酒精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饮酒模式及酒精类型、年龄、性别等。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对脑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与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常见病变部位不同,本病主要是额叶及下丘脑、小脑的神经细胞缺失,因此认为本病不是一种单纯的营养障碍性疾病,但硫胺素的缺乏会明显加重病情。

乙醇使额叶皮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亚型NMDA(N-甲酰-D-天门冬氨酸)的表达上调,NMDA受体主要以门控的形式调节Na和K的流动,使神经细胞膜两侧Na和K通透性升高,膜两侧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同时也使Ca2通透性增加,Ca2大量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Ca2超负荷,引起Ca2稳态失调,从而激活一系列依赖于钙的酶系统,引起一系列的细胞损伤,导致神经元的死亡。此外,细胞间隙兴奋性氨基酸浓度过高时可对神经元产生直接毒害作用,导致神经元的退化、衰老及死亡[短。

慢性酒精中毒还通过以上机制使胆碱能受体功能受损,导致乙酰胆碱含量下降,影响学习和记忆过程,引起认知功能障碍。

乙醇代谢产物如磷脂酰乙醇和脂肪酸乙酯等具有神经毒性作用,亦可能是导致神经细胞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

此外,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均在慢性酒精相关性痴呆中,发挥重要作用。

【病理】

本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大脑皮层进行性脑萎缩。脑重量减轻,脑回变小,脑沟增宽,额叶最易受累,其次为小脑及下丘脑神经细胞变性、缺失,细胞数目减少,同时树突及轴突均减少,脑室扩大,脑白质水分增加。

【临床表现】

酒精相关性痴呆常发生在长期酗酒者,若按每150 ml8度为一个单位,男性若每天饮酒68单位,每周6次以上,持续10年以上者多数伴发本病。男女均可发病,在我国由于女性饮酒者较少,发病率较低,而在欧美国家女性发生的酒精相关性痴呆更常见,尤其见于多次急性酒精中毒患者。

慢性起病,早期多表现为情感淡漠,工作责任心差,注意力减退,易疲劳,做事效率低,易激动,烦躁不安,倦怠感,对他人事情漠不关心,焦虑等,随病情发展,逐渐出现全面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功能严重受损,对刚剐发生的事情转瞬即忘,甚至记不起数分钟前吃过的东西,同时伴时间、地点定向力障碍,有夸大、虚构行为,缺乏理性,易冲动。

酒精相关性痴呆持续一年以上者,多伴有精神障碍,人格改变最明显,以自我为中心,饮酒成为其生活中第一需要,判断力下降,对家人没有责任感,道德低下,多疑、偏执。半数出现酒精性幻觉,以视幻觉、听幻觉多见,呈持续性或间断性,表现为生动形象的鸟鸣、敲门、枪击声,患者情绪常受影响,表现出烦躁、恐惧、焦虑等情感反应,严重者诱发攻击行为。

本病晚期患者智能及人格衰退全面严重减退,生活不能自理,语言表达能力丧失,大小便不能自理,多因严重肺部感染、心脑血管病、电解质紊乱、多脏器功能衰竭筹死亡。

【辅助检查】

1.脑电图 EEG异常率为60%,为轻中度非特异性异常,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节律性慢活动,波幅降低,偶有θ波或散在尖波。

2.颅脑CT 脑回变小,脑沟增宽,脑室扩大等脑萎缩改变。额叶改变最明显。

3.颅脑MRI 大脑皮层广泛萎缩,以额叶为主,脑沟增宽、脑室扩大。常伴双侧脑室周嗣及半卵圆中心白质内斑点状或弥漫性片状长T2信号、等长Tl信号灶,边缘较模糊。功能磁共振显示额叶葡萄糖利用率减少、脑血流量降低。

4.SPECT和PET 脑内各区域血流灌注下降,额叶血流量下降更明显。

【诊断】

本病诊断依据:

⑴长期酗酒史。

⑵临床表现为逐渐进展的情感淡漠、人格衰退、记忆障碍、幻觉偏执及精神障碍等。

⑶颅脑CTMRI显示以额叶为主的脑沟增宽、脑室增大等脑萎缩改变。功能磁共振显示额叶葡萄糖利用率减少、脑血流量降低。

【鉴别诊断】

1.匹克病痴呆 老年前期起病,早期出现人格改变、语言障碍。影像学检查示额、颞叶的局限性萎缩。部分症状及病变部位与酒精相关性痴呆相似。但该病以女性多见,突出表现为人格及行为改变,记忆力相对较好,且无长期酗酒史,可与本病鉴别。

2.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 部分酒精相关性痴呆患者常合并本病,且能使痴呆症状明显加重。该病多数有长期饮酒史,维生素B1缺乏是广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意识及精神障碍、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及眼肌麻痹四联征,多为急性起病,如不能及时补充维生素B1可导致以记忆障碍及虚构为主要表现的Korsakoff症候群;影像学示脑萎缩及双侧丘脑、导水管周围、第三脑室的周围、乳头体等部位对称性异常信号;外周血维生素B1含量减少。

【治疗】

治疗轻型或早期患者戒酒后,认知功能能发生改善,甚至逆转。补充维生素B1尤其是维生素B1对降低酒精的毒性作用也有效。此外,高压氧、脑保护剂及改善循环药物等,可能对预后有益。

三、Marchiafava-Bignami病

胼胝体变性Marchiafava-Bignami diseaseMBD是一种少见的胼胝体脱髓鞘及坏死变性病1903意大利病理学家MarchiafavaBignami首次报道3例酗酒者因抽搐和意识障碍而死亡尸解发现胼胝体中2/3有严重的坏死性改变命名为Marchiafava-Bignami病。此后陆续有学者对该病进行了描述。该病多发生于长期酗酒者,尤其见于饮用意大利红酒者,少数为非酒精所致慢性营养不良患者。目莳认为复合维生素B的缺乏是本病的主要病因。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伴精神智能障碍及多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症状及体征。由于其症状及体征的非特异性,生前诊断较困难,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尤其是颅脑MRI的应用,成为最有价值的早期诊断方法。

【病因及发情机制】

病因不明。有人认为主要与慢性酒精中毒有关,但该病也见于非酒精中毒所致营养不良患者。Celik等曾报道一例妇科恶性肿瘤的非饮酒患者,发生了急性胼胝体变性。但具体哪种物质缺乏引起本病尚不能确定,目前多数认为是复合维生素B的缺乏。此外,本病病理改变主要为脱髓鞘,酒精性营养不良导致的电解质紊乱、低血钠可能是引起发病的另一原因,故有人将之归为桥脑外髓鞘溶解症。另本病的发病率与种族有关,意大利是高发人群,本病的发生可能存在遗传因素。

【病理】

其特征性病理改变是胼胝体脱髓鞘,伴坏死及软化灶形成。早期病灶为双侧对称性,有髓鞘神经纤维中间层最易受累,随病情发展病灶融合成片状。急性期胼胝体肿胀,其膝部及压部最明显,病灶区可见大量巨噬细胞浸润,在慢性期或晚期体部受累较重,出现胼胝体变薄、萎缩。部分累及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出现脱髓鞘、水肿、胶质细胞增生筹改变,前连合、后连合、半卵圆中心、大脑脚亦常受损,但放射冠区较少受累及。病灶呈双侧对称性为本病的病理特征之一。

少数Marchiafava- Bignami病患者大脑皮层亦受累及,尸检发现额叶及颞叶第三、四层神经元变性,胶质细胞增生等改变,部分伴有脑额叶皮质萎缩。

【临床表现】

多数为45岁以上起病,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前有长期饮酒或营养不良病史,起病及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突然起病,首发症状常为癫痫发作或突然出现的意识障碍,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及精神症状,出现精神错乱、躁狂、妄想等,此型可迅速死亡。

慢性型: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主要是大脑半球间的联系功能障碍,失用症及进行性痴呆常为首发症状,表现为严重的记忆减退和智能障碍,出现性格改变、表情淡漠、情感反应迟钝或易激惹,伴失写、失语、失读及肢体失用等D亦可出现痉挛性异常步态、偏瘫、构音障碍、共济失调等,严重者伴癫痫发作及大小便失禁。此外,随病程进展可伴精神症状,出现幻觉、妄想、违拗行为等,通常在发病后46年内死亡。

部分患者可伴Werncke-Korsakoff综合症,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共济失调等症状。此钋,本病可有其他酒精性神经功能损害的表现如感觉异常、腱反射低、震颤等。

【辅助检查】

本病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为颅脑MRICT,尤其是MRI,它能显示与病理相符的特征性改变,有助于MBD的早期诊断。

1.颅脑CT 胼胝体病灶部位呈低密度改变,双侧对称性,边缘模糊,早期可见病灶强化。部分患者伴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对称性低密度影。

2.颅脑MRI 是目前敏感性最强的诊断手段。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并与病理变化相吻合。早期以胼胝体水肿、髓鞘损伤为主,MRI主要表现为胼胝体膨胀,随病程进展逐渐变薄,显示中心夹层状T1W1低信号、T2W1高信号影,FLAIR相对诊断更加敏感,病灶周围呈高信号,而中心区呈低信号,病灶可强化。而肼胝体腹侧、背侧相对完好,境界清楚。此征象可作为诊断MBD的特点之一。慢性期胼胝体萎缩变薄,体部最显著,于膝部、体部中心夹层显带状分布,小囊样T1W1低信号,T2W1高信号影。上述MRI病灶均呈双侧对称性。

颅脑MRI病灶严重程度可以提示预后.Heinrich等分析两组MBD患者,A组为急性起病,严重的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MRI显示病灶几乎累及胼胝体病的全部,随病情发展,多个区域出现严重的坏死性囊腔,该组病人死亡率约21%,存活者多数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B组患者无意识障碍,以认知功能障碍、步态异常、失用、失写等起病,MRI仅为局灶性病灶,该组多数病例恢复较快,无一例死亡。

颅脑MRI胼胝俸外的改变常显示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半卵圆中心、脑干等见多发对称性、点状或斑片状长TlT2异常信号。部分伴局限性脑萎缩,以额叶及颞叶为主。

3SPECT示双侧对称性脑血流量减少。

4EEG无特异性变化。但有助于伴癫痫发作者的诊断。

【诊断】

MBD的诊断依据。

⑴中老年起病。

⑵长期饮酒史或营养不良史。

⑶急性起病的意识障碍伴抽搐,或慢性起病的智能障碍、步态异常伴失语、失用、失读、共济失调等多发神经功能障碍。

⑷颅脑CTMRI示胼胝体膝部、压部、及体部对称病灶。伴或不伴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半卵圆中心等对称性长TlT2异常信号。

【鉴别诊断】

MBD需与其他累及胼胝体的疾病相鉴别。

1.多发性硬化 女性多见;多有缓解、复发病史;具有2处以上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或体征。颅脑MRI病灶主要分布于脑室周边的白质、脑干、放射冠等区域,多为非对称性、边缘清晰的多发病灶,极少单独累及胼胝体,受累者多侵及胼胝体全层,表现为多发的硬化斑块。此外,电生理及脑脊液检查也有助于本病的鉴别。

2.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是一种罕见的进展性、致死性的脱髓鞘疾病,病因是乳多空病毒感染,主要见于自身免疫功能低T患者,如淋巴瘤、白血病、艾滋病及应用免疫抑制剂者,病灶呈多发、不对称性,最易累及的部位是大脑半球白质及胼胝体,随病情发展,病灶渐扩大并融合,但多数不强化。

3.脑梗死 胼胝体部位的梗死较少见。患者多有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等基础疾病,老年期多见,急性起病,多以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症状为首发,病灶多为单侧非对称性,可呈腔隙状态,若较大病灶,累及部位应与血管供血分布相吻合。

4.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本病常累及的部位是胼胝体、脑深部灰质及脑室周围区域。最常以亚急性脑病首发,临床表现为记忆力、定向力障碍,精神错乱等,伴其他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病情进行性加重,但症状可有波动性。对激素治疗敏感,应用激素后明显缓解症状,可与MBD鉴别。

【治疗】

常用治疗方法为维生素B1及其他B族维生紊,尤其是维生素B12和叶酸,用法同Wernicke脑病。Staszewski等应用金刚烷胺,联合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治疗一例意识障碍的重症MBD患者,取得明显疗效,其认知及运动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颅脑MRI提示胼胝体有髓鞘再生征象。另有学者应用大剂量类固醇激素治疗MBD,在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方面都有明显改菩。

对症处理,若合并抽搐,予以抗癫痫药物。同时应注意电解质平衡,纠正低钠血症。

【预后】

MBD的预后还没有系统研究报告。影像学显示病灶较轻者,临床预后较好。重症病人致残率约86%,病死率约21%,轻型者长期致残率为19%.死亡率为0%Heleniusr曾报道250MBD200例死亡,30例遗留严重痴呆或残疾,20例恢复良好。

参考文献】

1.王锐.临床痴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502-511

2.王乐辉,朱振华,李振波.北京市居民人口中酒依赖及相关因素的流行性研究.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199431):24-31

3.马永兴,俞卓伟.现代痴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239-1253.  

4.苏中华.中国五地区饮酒情况及相关问题调查:普通人群的饮酒情况.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8):24-27.  

5.胡建.酒中毒所致大脑损害的病因与神经生化研究.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8221):31-34.  

6.盛树立.老年性痴呆及相关疾病.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514-520.  

7.冯志颖,黄建军.酒依赖的遗传学研究.山东精神医学,2005181):61-65

8.范建华.汉族酒依赖高发家系单胺氧化酶A基因多态性的对照研究.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263):31-34

9.楼小琳,杨兴东,张茁.酒精中毒性脑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北京医学,2007297):395-397

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