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走麟游之慈善寺皇家石窟

 南山禅 2021-07-07

麟游县慈善寺是隋唐时期的皇家寺院,是为隋唐两朝皇帝后妃及大臣在麟游消夏避暑时做佛事所建。坐落于九成宫东漆水河南岸,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593-600),唐太宗、唐高宗到武则天时期都有扩建,鼎盛时僧众多达2000多人。其地山环水绕,林木葱郁。现存石窟分布于高28米的崖壁上,西崖有三大窟,南崖窟龛较多。两处共计3大窟19龛,47尊造像。西崖第一、二窟平面呈马蹄形,窟内佛像体量较大。南崖上有多处摩崖造像龛,体量较小。此外,慈善寺石窟窟壁内外还保留有唐代至明代的题记、刻经5处。

史载,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六月五日夜,慈善寺新佛堂开光之日,就有灵光映现,并绕梁三圈。六月九日,天降银屑天花,舍人崔君德用金钵奉给皇帝御览。慈善寺崖壁间的石佛像,工巧妙绝,是唐永辉四年(公元653年)的作品。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慈善寺佛舍遭大水毁坏,后多次修复。现存造像,圆润丰满,工巧绝妙,时代风格鲜明,是隋唐皇家寺院佛教艺术精品之作。






窟檐面阔三间,石窟居中,平面呈马蹄形,由于殿内陆面作了铺砌抬高处理,乍看似乎觉不出石窟的高大,但当下到窟内陆面进入窟内时,立时衬出人的渺小。窟高、宽均约7米,深5米余,凿坐佛三尊,皆结跏趺坐。






立佛窟高约6米,宽约4.5米,进深约2米。体态壮硕的立佛是本窟的主宰,由于窟前做了地面抬高处理,立佛给人的感觉仿佛从地面下浮出。在他庞大身躯的映衬下,石窟净空显得较为拮据。立佛高约5米,肉髻扁平,外著U字领袈裟,内着袒右僧祇支,跣足。引人注目的是,立佛的手式不同于我们所常见的任何手印,右手平伸扬起,掌心向外,无名指下屈,其余四指向上,掌心一圆片状法物;左手半握状平伸端于腰际,掌心向上托有摩尼宝珠。立佛掌心的摩尼宝珠与背光上端的摩尼宝珠相辉映,寓意光明,故有研究者认为此尊造像为无量寿佛。

立佛两侧,上方各凿一小龛,其中左龛像已不存,右龛雕一立菩萨像,在与立佛腰际等高的左右窟壁处也各凿有一小型佛龛,龛高、宽均约1米多,深约0.4米,其中左龛为一佛二菩萨(一菩萨头在1997年被盗),右龛为一佛二弟子,从造像风格看,显为唐代开凿。立佛与右龛之间的后崖壁上,刻有《敬福经》,惜风化严重,字迹大部漫漶不清。


立佛窟南侧的崖壁上,也有一唐代佛龛。崖壁前还置放有一些佛教造像,其中一通北魏千佛造像碑最为珍贵,其余造像年代稍晚。






出窟,沿景区甬道行百余米,透过枝叶婆娑的树丛,还有唐代摩崖造像数龛。

立佛窟菩萨首1997年被盗,上图为未盗前的照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