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仲淹《岳阳楼记》

 绿叶的图书馆88 2017-02-18

范仲淹《岳阳楼记》

[原文]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④。属余作文以记之⑤。

予观夫巴陵胜状⑥,在洞庭一湖⑦。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⑧,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⑨,前人之述备矣⑩。然则北通巫峡(11),南极潇湘(12),迁客骚人(13),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14),连月不开,阴风怒吼,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15),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16),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17),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18),岸芷汀兰(19),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耀金(20),静影沉璧(21),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荣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22)。何哉?不以物喜(23),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24),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25),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26),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

[注释]

①这篇文章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者贬知邓州时。全文通过描写洞庭湖壮美之景色引发感慨,继而托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和抱负,文章层层展开,匠心独运,表现出作者难能可贵的精神境界。文章骈散兼行,铿锵朗炼,精彩纷呈,是难得的名篇。

②滕子京:名宗谅,字子京,与范仲淹为同年进士,原任庆州知州,被人诬告,贬知岳州。岳州,古称巴陵郡。

③增其旧制:扩大了原来的规模。

④“刻唐贤”句:滕宗谅在给范仲淹的求记信中提到:“乃分命僚属,于韩()、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二张(张说、张九龄)、二杜(杜甫、杜牧)逮诸大人集中,摘出登临寄咏,或古或律,歌咏并赋七十八首,暨本朝大笔如太师吕公()、侍郎丁公()、尚书夏公()之众作,榜于梁栋间。”(见《全宋文》卷三九六)

⑤属:同“嘱”。

⑥胜状:最出色的景致。

⑦洞庭一湖:即洞庭湖。湖在岳阳城西,中有君山,登岳阳楼,可尽览其胜景。

⑧浩浩汤(shāng)汤:水势盛大之貌。

⑨大观:壮阔宏伟的景象。

⑩前人之述:指上文的唐贤、今人诗赋。

(11)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巴东县西南。

(12)潇湘:潇水和湘江,二水合流后注入洞庭湖。

(13)迁客:受贬谪的官员。骚人:指失意的诗人,因屈原作《离骚》而得名。

(14)(yín)雨:连绵不停的雨。

(15)樯倾楫催:指航船被催毁。樯,桅杆。楫,船桨。

(16)去国:离开国都,也即离开朝廷。

(17)景:阳光。

(18)锦鳞:彩色的鱼鳞,指游鱼。

(19)岸芷汀兰:岸上的香草和水边的兰花。

(20)浮光耀金:月光映在波动的水面上泛出金光。

(21)静影沉璧:月亮映在平静的水面上像圆形的玉璧。

(22)二者:指上述悲喜两种态度。

(23)物:指外在的景物、环境。

(24)庙堂:指朝廷。

(25)江湖:指贬谪在边远地区,或闲居乡间。

(26)微:非。斯人:此人,也即古仁人。

 

范仲淹与《岳阳楼记》  

   文章来源:邓州网

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一部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堪称为千古绝唱,被一代代人传颂着。与此同时,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故事,也在邓州世世代代流传着。
   
很多人都知道,岳阳楼在湖南的岳阳,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在河南邓州的花洲书院写成的。范仲淹没去岳阳却激情洋溢撰写出楼记,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范仲淹与滕子京同在朝中为官,且志同道合,后因二人竭力拥护王安石搞变法,触犯了权贵们的利益,便多次在皇帝面前造谣中伤范、滕等人,因此相继被贬为地方官。俗话说是金子到哪儿都闪光。范仲淹被贬到邓州后,建学府,重农桑,兴水利,惩贪官,几年间便把邓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们安居乐业,一派盛世景象。可他没想到一方富了,八方讨荒乞丐涌向邓州。面对这成流扯行的乞讨者,范仲淹感触颇深,他想到仅仅治理好一方是不行的,只有整个国家富了,百姓才能真正安居乐业。国不强,民不富,责任不在百姓,在为官者。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动笔向朝廷写一份奏折,论述施政之道,强调为官者应以天下为公,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贵品质和以天下忧乐为己任的胸怀气魄。谁知这奏折刚写了,滕子京的信使到了。再说滕子京被贬到岳阳,几年过去便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于是重修古迹岳阳楼,这是一件大事,让谁写篇文章作序呢?滕子京便想到了文采出众的好友范仲淹,于是,画了一幅岳阳楼的形势图,写一封信派人快马驰送邓州。
   
范仲淹对滕子京千里求文之举很感动,当晚以邓州好酒览秀亭招待信使,开怀畅饮到二更。安排信使休息后,范仲淹乘着酒兴,于花洲书院秉烛执笔,参照岳阳楼形势图,展开想象的翅膀,状物写景,一气呵成岳阳楼记的前半部分。景物铺衬好了,接下来该抒发心情了,他便把奏折中的核心观点融化到文章中去,便成了《岳阳楼记》。
   
范仲淹见把奏折理情融入《岳阳楼记》中,竟然浑然一体,天工妙成,很是得意。心想,自己的感触写到这篇文章中,比呈给一个昏庸的皇帝还好,于是他把奏折付之一炬。故此后人不见范仲淹的那份奏折,唯《岳阳楼记》传留人间

 

《岳阳楼记》何能传世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人不在岳阳,当然,也不可能 “登斯楼也”。
  这是文学史上一段轶闻。喜好文史的人们一直津津乐道, 并由兹引发出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的种种议论。
  第一种意见推崇个人才能。范仲淹没有亲临其境,却能写 出如此精彩的文字,这叫天才!第二种意见强调间接体验。范 仲淹与滕子京是同榜进士,都主张改革,又都一再遭贬,范仲 淹能够体会滕子京的情感和意图;另外,滕子京写信请范仲淹 作记时,随信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说是“涉毫之际,或 有所助”。第三种意见坚持生活积累。有心人查阅史料,范仲 淹祖籍陕西,迁居江南吴县,他的母亲改嫁,他随继父朱氏到 洞庭湖畔的安乡读书。(郭按:《岳州府志》载,安乡鹤江北 原有范仲淹读书堂遗址。)可见范仲淹自幼对洞庭湖的风雨晴 晦,有着深刻的印象。他能写出《岳阳楼记》,正好说明生活 基础起了决定性作用。三种说法各有道理,何不综合起来考虑?
  《岳阳楼记》由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组成,骈散相间, 结构严谨,排比工整,且富于词藻,是典型的北宋早期古文。 全文的要旨在最后一段议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 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 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乎。……”此前的叙事、写景,虽然占了许多篇幅, 却只为导向本旨。即是说,叙事无非由头,来龙去脉点到为是; 写景实为铺垫,或亲历或重游,匀在有无两可之间。因此,即 使没有小时候安乡读书那段经历,即使没有随信送达的《洞庭 晚秋图》,凭着一位文章大家的体验(一番政治浮沉之后的人 生体验以及将这种体验付诸文学作品的悟性),他同样能够写 出《岳阳楼记》)!
  这一见解还可以从范仲淹与滕子京的关系的“磨合”上获 得证实。原来滕子京虽然与范仲淹志同道合,但从思想境界到 立身处世都与范仲淹有差距,至少不如范仲淹成熟。是时,范 仲淹担心着滕子京的前程,正想伺机规劝,恰好滕子京来信约 他作岳阳楼记,于是范仲淹欣然命笔,这才有了“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这样的“委婉语”。对于这一节,范公的《过庭 录》有着详细的记述:“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庆历谪 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郭按:范仲淹谥号)与之同年友 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 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 盖有在矣。”由此可见,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主旨在于人生 境界,而不在乎景物的描绘,后世人大可不必拘泥于“实地考 察”、“深入生活”之类,使之成了僵化的教条。
  由《岳阳楼记》想开去,是一种有趣的创作现象。苏轼当 年游览的赤壁在黄州,并非曹魏孙吴鏖兵的蒲圻赤壁,地点误 认,以讹为是,这丝毫无碍诗人的激情,诗人犹然逸兴壮飞, 前后《赤壁赋》无疑是不朽的名篇。我以为,创作所需,除了 作家的天赋、悟性、学识等等因素,最重要的不是亲历,而是 体验,当然,还有想象及其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